- 年份
- 2024(8249)
- 2023(11937)
- 2022(9977)
- 2021(9123)
- 2020(7133)
- 2019(16146)
- 2018(15792)
- 2017(29737)
- 2016(15629)
- 2015(17477)
- 2014(17629)
- 2013(17685)
- 2012(17013)
- 2011(16006)
- 2010(16383)
- 2009(15208)
- 2008(14397)
- 2007(13073)
- 2006(12179)
- 2005(11035)
- 学科
- 济(92361)
- 经济(92280)
- 业(38830)
- 管理(37553)
- 农(32398)
- 地方(30800)
- 中国(26172)
- 方法(25083)
- 企(24606)
- 企业(24606)
- 农业(22153)
- 数学(21801)
- 数学方法(21670)
- 业经(20817)
- 地方经济(17150)
- 学(16455)
- 发(15164)
- 制(14570)
- 财(14015)
- 融(13725)
- 金融(13723)
- 环境(13223)
- 银(12693)
- 银行(12677)
- 行(12417)
- 贸(11703)
- 贸易(11692)
- 发展(11492)
- 展(11460)
- 易(11068)
- 机构
- 学院(233796)
- 大学(230256)
- 济(105728)
- 经济(103407)
- 研究(90071)
- 管理(83301)
- 理学(70091)
- 理学院(69088)
- 中国(68933)
- 管理学(68002)
- 管理学院(67548)
- 科学(52709)
- 京(50150)
- 所(45632)
- 财(45422)
- 农(41882)
- 研究所(40950)
- 中心(40669)
- 江(37798)
- 范(35267)
- 师范(35014)
- 财经(34771)
- 经济学(33079)
- 院(32274)
- 业大(32255)
- 北京(32247)
- 经(31276)
- 农业(31122)
- 州(30171)
- 经济学院(29342)
- 基金
- 项目(148524)
- 科学(117281)
- 研究(113358)
- 基金(105481)
- 家(90791)
- 国家(89910)
- 科学基金(76427)
- 社会(74487)
- 社会科(70223)
- 社会科学(70210)
- 省(59621)
- 基金项目(56032)
- 教育(49685)
- 划(49060)
- 编号(46357)
- 自然(44897)
- 自然科(43756)
- 自然科学(43749)
- 自然科学基金(42926)
- 资助(41223)
- 发(39691)
- 成果(38049)
- 重点(33703)
- 课题(33407)
- 发展(32818)
- 展(32296)
- 部(31932)
- 国家社会(30827)
- 创(30322)
- 创新(28328)
- 期刊
- 济(139596)
- 经济(139596)
- 研究(77568)
- 中国(55928)
- 农(44317)
- 科学(33584)
- 学报(32562)
- 财(32506)
- 管理(31186)
- 农业(29471)
- 融(26414)
- 金融(26414)
- 教育(26112)
- 大学(25460)
- 业经(24323)
- 学学(23898)
- 经济研究(21528)
- 技术(21235)
- 问题(18049)
- 财经(17468)
- 经(15302)
- 资源(13450)
- 业(13259)
- 世界(12866)
- 技术经济(12788)
- 经济问题(11995)
- 贸(11919)
- 发(11791)
- 商业(11585)
- 现代(11201)
共检索到382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城乡关系 要素集聚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玉娇 张译文
乡村振兴,一场地域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现代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前提下,地域均衡发展的客观作用力与地域发展规律主观表达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以城市发展为主线,农村处于边缘、依附地位的地域发展格局被打破。随着现代经济进入外溢离散、资源多集聚空间有机整合、差序发展阶段,其内逐渐孕育出人口、资源集聚—离散平衡的地域发展共同体。其中,县域作为构建地域发展共同体着力点的学理性和政策性意涵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县域乡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即基于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与生活需求,构建发展型地域社会政策,建设县域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系统,打通因社会资源缺位而形成的人口地域流动壁垒,将城市潜在转移的劳动力引流到县域乡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域发展共同体 县域乡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盼盼 葛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加,但是仍然缺乏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总结辽宁省县域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县域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但集聚效应没有加快释放;县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县域电商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产业信息化体量仍然不足;“项目+产业”县域飞地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不够完善,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县域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产业集聚 经济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伶 曹瑾 周樱佬
本文构建了张掖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张掖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地均产量减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张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晓军 宁国良
(一)探索开辟县域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层面要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县级城市产业发展,县级城市要加快推进县域产业振兴,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大龙头"的作用,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产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川 林聚任
我国县域空间单元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得到了极大关注。从空间视角通过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莱西市县域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与经验。研究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需把城乡空间整合置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层面才会得到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抽离化和再嵌入两种重要的空间整合机制及“空间冲撞”作用下,莱西市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构。其城乡空间重构表现出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由空间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间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由空间同质化走向差异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川 林聚任
我国县域空间单元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得到了极大关注。从空间视角通过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莱西市县域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与经验。研究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需把城乡空间整合置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层面才会得到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抽离化和再嵌入两种重要的空间整合机制及“空间冲撞”作用下,莱西市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构。其城乡空间重构表现出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由空间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间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由空间同质化走向差异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承华
县域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振兴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现阶段,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落后,受"三农"问题约束,产业层次和农业效率较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缓解这些问题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重视农民技能培训,加强乡村旅游的城乡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来促进县域经济的振兴,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县域经济 “三农”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娜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文章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并选取了反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通过因子分析降维和系统聚类,将91个县(市)分成4类,最后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历史演变 聚类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胜会
根据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的迫切要求 ,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城乡统筹中出现的问题 ,该文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城乡统筹的关节点 ,以及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注重制度创新与合适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
城乡协调 县域经济 区域经济 制度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国斌 王彬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支撑,是地方经济腾飞的基础和保证,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本文探讨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东北振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振兴东北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东北振兴 县域经济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爱君 宋李毅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我国当前的重点任务。县镇具有同时连接城乡的重要功能,和谐的城乡关系能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条件及县域城乡产业、地域及社会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推动作用,提出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 乡村生态振兴 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为深入探究我国西部地区县域互联网发展、电商进村示范政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以内蒙古86个旗县2015-2019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农民生活富裕看,县域信息化、电商进村示范政策及二者交互项与农民收入体现了正相关性;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二是从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看,县域信息化与农业及细分行业正相关,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电商进村示范政策助力作用不显著,这种结果与农牧民认知与应用政策不匹配相关;三是互联网发展与县域工业化呈负相关,与产业的服务业升级呈正相关。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应进一步改进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谷家栋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其主线应是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