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8)
2023(7902)
2022(6598)
2021(5987)
2020(4569)
2019(10605)
2018(10611)
2017(19750)
2016(10723)
2015(11955)
2014(11834)
2013(11625)
2012(11165)
2011(10264)
2010(10367)
2009(9263)
2008(9024)
2007(7926)
2006(7364)
2005(6942)
作者
(29844)
(24871)
(24587)
(23125)
(15850)
(11964)
(11189)
(9613)
(9510)
(8998)
(8364)
(8363)
(8146)
(7843)
(7617)
(7578)
(7293)
(7260)
(7185)
(7038)
(6381)
(6083)
(5970)
(5809)
(5674)
(5570)
(5498)
(5454)
(4983)
(4910)
学科
(48732)
经济(48690)
管理(25606)
(24624)
地方(20454)
中国(17774)
(17121)
企业(17121)
(15997)
业经(12655)
农业(11226)
方法(11184)
地方经济(10925)
(10070)
数学(9098)
(9071)
金融(9069)
数学方法(9001)
(8741)
银行(8733)
环境(8655)
(8601)
(8420)
(8339)
(8310)
贸易(8297)
(7885)
(7758)
技术(7670)
发展(7381)
机构
学院(143803)
大学(140830)
(57298)
经济(55872)
研究(55330)
管理(50721)
中国(42946)
理学(41896)
理学院(41269)
管理学(40609)
管理学院(40315)
科学(33307)
(32320)
(27870)
(26617)
中心(25317)
研究所(24864)
(24596)
(24542)
(23459)
师范(23270)
北京(21054)
(20466)
(20139)
业大(19688)
财经(19377)
师范大学(18695)
农业(18677)
(18588)
(17327)
基金
项目(90935)
研究(71642)
科学(71244)
基金(61971)
(53054)
国家(52474)
科学基金(44647)
社会(44115)
社会科(41661)
社会科学(41653)
(38280)
基金项目(32971)
教育(32171)
(31593)
编号(30849)
(26668)
自然(26387)
自然科(25690)
自然科学(25687)
成果(25585)
自然科学基金(25176)
资助(23897)
课题(22821)
发展(21839)
(21445)
重点(20692)
(19382)
(19057)
(18755)
创新(18093)
期刊
(76917)
经济(76917)
研究(49196)
中国(40265)
(24481)
教育(23690)
管理(20040)
(19499)
科学(19405)
学报(18846)
农业(17010)
(16723)
金融(16723)
业经(14706)
大学(14554)
技术(14016)
学学(13074)
经济研究(11624)
问题(10105)
图书(9234)
(9065)
财经(8841)
(8778)
资源(8391)
(7805)
论坛(7805)
(7694)
现代(7270)
(7234)
科技(7123)
共检索到244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孝廉  
协调发展与依法治校在内涵、目的、原则上具有一致性。贯彻落实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依法治理是大学理性治理的具体表现。按规律办教育,以国家教育法规和大学章程为总纲建制度。协调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学科特色是民族院校特色的核心要素,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是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院校推进学科特色建设,应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特色学科建设与一般学科建设、特色建设和适度建设、特色建设与基础建设、局部特色与整体特色,以及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动学科特色与学校整体特色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潜涛  
协调发展指的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的适度发展,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品格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的偏向点、着力点,也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依据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水林  雷兴虎  
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大问题之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区域间协调发展能否实现,在法治社会关键取决于有无完善的法律制度。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发展观产生的社会经济观念基础——整体和谐主义的意蕴,并据此转换当今以权利为基础的个人冲突主义的主流法律观念,代之以权利义务循环均衡为基础的整体和谐主义观念为指导,对我国未来法制的完善和创新,从而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红松  
协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稳定和谐状态,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在内的种种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基本领域在内的社会整体领域,以及同样存在于其中的城市和乡村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的子系统。协调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协调好城乡关系是当务之急。当代中国社会各领域之间和城乡之间面临着特殊的现实境遇,必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促进各领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梦成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显明  
依法治校是根据“依法治国”的战略提出来的,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具有责无旁贷、以身示范的责任。自 2001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学校党委明确提出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依法治校的典范,在工作中把依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养民  
教育公平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对我国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效果公平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力图从与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各种关系、设计差异错位发展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谢尚果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代大学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依法治教的直接推动者和具体实践者。实行学生自律管理是学生在高校主体性地位的集中体现与必然要求。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婉玲  陈亦雨  
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意味着地方利益从单一化、割据化向着整体化、公共化扩展,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受宏观经济政策性调控思维的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调整仍停留于政策驱动和权力干预阶段,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律工具的运用尚未进入各级政府的治理视野。区域利益协调既需要政策工具的指引,也需要立法的制度规范,两种治理工具缺一不可。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国家治理理念不相吻合。法律治理模式是协调利益、解决冲突、建立秩序的关键力量,必须强化区域利益调整的法律思维,将成熟的区域政策通过必要程序转化为法律,形成可复制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实现区域利益协调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的转型。同时,适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以法律的顶层设计统一战略愿景,明确权利义务,协调区域利益关系,推动区域整体效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婉玲  陈亦雨  
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意味着地方利益从单一化、割据化向着整体化、公共化扩展,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受宏观经济政策性调控思维的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调整仍停留于政策驱动和权力干预阶段,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律工具的运用尚未进入各级政府的治理视野。区域利益协调既需要政策工具的指引,也需要立法的制度规范,两种治理工具缺一不可。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国家治理理念不相吻合。法律治理模式是协调利益、解决冲突、建立秩序的关键力量,必须强化区域利益调整的法律思维,将成熟的区域政策通过必要程序转化为法律,形成可复制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实现区域利益协调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的转型。同时,适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以法律的顶层设计统一战略愿景,明确权利义务,协调区域利益关系,推动区域整体效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朝才  
都市圈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区域空间组织形式的必然表现形态,它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就都市圈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发展实践的研究,对其理论研究的重视相对不足。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都市圈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模式。实践表明,都市圈在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突破行政区经济、优化经济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少琴  孙鹏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具体实现。人民主体性、协调包容性和发展辩证法是协调发展经济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少琴  孙鹏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具体实现。人民主体性、协调包容性和发展辩证法是协调发展经济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生态协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经济的重大关系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