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
2020(1)
2019(1)
2018(3)
2017(2)
2016(2)
2015(3)
2014(2)
2013(3)
2012(1)
2010(1)
2009(2)
2008(1)
2005(1)
2002(1)
2001(2)
1999(1)
1995(1)
作者
(5)
(4)
(3)
(3)
(3)
(2)
(2)
(2)
张敏(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南中(1)
(1)
(1)
(1)
(1)
(1)
(1)
(1)
孙建(1)
学科
教育(4)
中国(2)
(2)
(2)
1860(1)
1900(1)
1949(1)
(1)
二次(1)
人员(1)
人物(1)
人物传记(1)
以后(1)
传记(1)
作品(1)
(1)
(1)
学科(1)
(1)
幼教(1)
当代(1)
战争(1)
(1)
(1)
教人(1)
教育学(1)
文字(1)
时期(1)
(1)
(1)
机构
大学(18)
学院(13)
教育(11)
研究(8)
师范(6)
教育学(6)
教育学院(6)
(6)
师范大学(5)
(5)
中国(4)
教育科(4)
教育科学(4)
研究院(4)
科学(4)
(3)
南师(3)
(3)
(3)
湖南(3)
科学研究(3)
书馆(2)
北京(2)
(2)
图书(2)
图书馆(2)
大学图书馆(2)
学学(2)
(2)
(2)
基金
研究(10)
成果(9)
基金(7)
教育(7)
科学(7)
项目(7)
国家(6)
(6)
(6)
(6)
(6)
阶段(6)
阶段性(6)
教师(5)
研究成果(5)
社会(5)
社会科(5)
社会科学(5)
编号(5)
(4)
一般(3)
(3)
(3)
国家社会(3)
大学(3)
(3)
教育学(3)
社科(3)
(3)
规划(3)
期刊
教育(21)
研究(16)
(6)
发展(6)
(6)
学位(5)
(5)
研究生(5)
中国(4)
书馆(4)
图书(4)
图书馆(4)
职业(3)
全球(2)
展望(2)
(2)
教育展(2)
(2)
财政(2)
(1)
中国经济(1)
(1)
企业(1)
企业管理(1)
史研究(1)
(1)
学报(1)
建设(1)
(1)
技术(1)
共检索到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志敏  
杨德广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良师。介绍了杨教授的研究生培养之道,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以概括为四点:以"勤"为师,以"真"为师,以"实"为师,以"爱"为师。杨德广教授从教50年来逐步形成的"杨氏风格"人才理念,既是他广阔、智慧人生的体现,也是永远值得高校师生自我鞭策的动力和效仿的典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绍青  闫志刚  
人在年轻时都怀有各种梦想,但真能在日后实现当初的梦想的,却寥寥无几。而潘文国就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位。埋下"古今中外"的种子1944年9月,潘文国出生在上海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市民,文化程度不高,倒是比他大六七岁的哥哥和大姐无意中对他进行了"早期教育",使他在入小学前就认识了两千多个字,有了初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竹邻  
历史必将永远记住——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一场8.0级的惨烈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近十万人遇难或失踪,几十万人受伤,几百万人痛失家园,几千万人受灾。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和所有善良人的心都在流血。那一堆堆的废墟,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敏政  
作者回顾了20 年从学和为师的经历,赞扬了老一辈科学家治学做人的优良传统,抨击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追名逐利的不正之风。作者呼吁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德育与智育并重,严于律己、因材施教,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生  宋平  
高校年轻教师的教学之道与为师之道,即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之道,是他们职业道德与思想境界、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高校年轻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崇尚以师爱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拥有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尽快过好教学关;增强科研意识,找准科研切入点,有效推进科研进程,练就过硬科研功,从而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广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龚克  
认为立德育人乃兴学之本,亦为师之本。指出博士生导师不仅要有好的学术造诣,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言传身教来培育学生热爱国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奉献社会的精神。师德要体现为好的学风,恪守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师德要体现为好的态度,要以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履行为师之责;师德要体现为好的情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方延明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京大学为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本文是四位博士生导师的经验之谈,涉及育人思想、做学问的方法以及学术品格,读后给人以深刻启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本陆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是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学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电子书包到未来教室、从慕课到微课、从翻转课堂到智慧教学,各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的理论主张、教学产品、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多样探索,的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整体发展与形态变革,拓展了学习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增进了学习机会,丰富了学习体验,可谓近年来学校教学探索创新的靓丽风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萨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师为师之道的根本在其教育思想与行动拥有哲学根据,而非经验的重复或技术的熟练。教师的哲学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教育的一般原理,这使得教师的实践成为有内在"原理"支持的专业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才会是自觉的、清醒的和有明确追求的。教师通过对"教"的理论拥有而获得自觉的"教的意识",成为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使得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由教育的理论自觉引起和展开的发生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海鸥  
涂又光是中国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一生安贫乐道,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孕育出无限的精神文化资源。其为人,自甘寂寞,知行合一,立己树人;其为事,从容自信,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其为学,学以为己,追源溯本,打通古今,学贯中西,成一家之言;其从教,坚持"修辞立其诚",重在启发性灵,提升境界,给人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其身上,为人、为事、为学与从教四位一体,构成其整全人格,成就了其卓越人生,使他成为我们时代真正的师者。后人也可以看到其隐藏着教育学中从未有过的新的溪流的源头,顺着这个新源头挖通河床,将使中国教育学发展、壮大和繁荣起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岳涛  李伟  
老庄的师道哲学表现出在"为师之道"上的高超智慧,这对于当前处于困境中的教师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是在"道-德"之维,将"师德"内化为自然德行,建构"师德"不受外界绑架的意义世界;二是在"道-法"之维,建立起"顺因"与"用反"的方法辩证,为教师打开灵活的方法之门;三是在"道统"之维,破除教育场域的固化枷锁,解放教师的角色真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曹永国  
理智教育和智识锻炼是大学的独特性优势,是教师深思熟虑的思维能力与理性完整之基础。由于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技术性、实务性、功利化取向,大学师范教育饱受批评与质疑,如重理论、轻实践、缺技能、脱离现实要求等。思考大学到底能为师范生贡献什么,需要厘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究何为好教师及普遍性所需,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特殊境遇下之考量。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人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大学师范教育需要坚守与创新博雅教育,进行普遍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提供先进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之道的学习。在大学师范教育日趋技术化、实务化、细碎化的境况下,上述做法具有正本清源之功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南中  
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理念、思维、能力、教学方式不适等危机降临。觉者为师是解除教师境遇转型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人生自觉,实现教师自我再造;通过职业自觉,实现教师能力再造;通过文化自觉,适应后喻文化;通过行动自觉,实现教学方式再造,最终调适与消弭转型发展对教师的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孔子一生作为师者的实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乃是求得"斯文在兹",诲人不倦则是让孔子之后来者"与于斯文"。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