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3)
- 2023(13527)
- 2022(11105)
- 2021(9995)
- 2020(8190)
- 2019(18168)
- 2018(17824)
- 2017(33924)
- 2016(18430)
- 2015(20366)
- 2014(19961)
- 2013(19876)
- 2012(18521)
- 2011(16718)
- 2010(17317)
- 2009(16258)
- 2008(16310)
- 2007(15132)
- 2006(13794)
- 2005(12709)
- 学科
- 业(89552)
- 济(86722)
- 经济(86628)
- 企(71459)
- 企业(71459)
- 管理(65105)
- 农(46816)
- 业经(31820)
- 农业(31547)
- 方法(28880)
- 中国(26047)
- 财(24710)
- 地方(22391)
- 技术(20881)
- 数学(20649)
- 数学方法(20521)
- 制(18639)
- 务(17974)
- 财务(17954)
- 财务管理(17935)
- 企业财务(16995)
- 策(15952)
- 和(14756)
- 贸(14753)
- 发(14745)
- 贸易(14735)
- 理论(14555)
- 易(14271)
- 体(14217)
- 划(14086)
- 机构
- 学院(268194)
- 大学(257259)
- 济(119227)
- 经济(117058)
- 管理(108656)
- 理学(92307)
- 理学院(91428)
- 管理学(90428)
- 研究(90059)
- 管理学院(89920)
- 中国(73002)
- 农(57670)
- 京(54378)
- 财(53159)
- 科学(50838)
- 所(44981)
- 江(44452)
- 农业(43642)
- 中心(41947)
- 业大(41603)
- 财经(40926)
- 研究所(39887)
- 经(36916)
- 州(34962)
- 经济学(34361)
- 北京(34107)
- 范(33030)
- 师范(32772)
- 经济管理(32250)
- 院(31713)
- 基金
- 项目(168658)
- 科学(135492)
- 研究(130117)
- 基金(121300)
- 家(103752)
- 国家(102611)
- 科学基金(90059)
- 社会(86026)
- 社会科(81334)
- 社会科学(81316)
- 省(70137)
- 基金项目(64355)
- 教育(57348)
- 划(55482)
- 自然(54499)
- 编号(53854)
- 自然科(53273)
- 自然科学(53264)
- 自然科学基金(52372)
- 资助(47055)
- 发(43073)
- 成果(42108)
- 创(40224)
- 业(39520)
- 重点(37264)
- 部(37114)
- 课题(36853)
- 创新(36825)
- 发展(35786)
- 国家社会(35425)
- 期刊
- 济(149464)
- 经济(149464)
- 研究(81790)
- 中国(63052)
- 农(61237)
- 管理(44813)
- 财(42720)
- 农业(41361)
- 科学(36579)
- 学报(34521)
- 业经(31753)
- 融(30325)
- 金融(30325)
- 教育(28942)
- 大学(28135)
- 学学(26706)
- 技术(26580)
- 业(22322)
- 经济研究(21349)
- 财经(20276)
- 问题(19687)
- 经(17647)
- 技术经济(16888)
- 世界(15420)
- 农村(15140)
- 村(15140)
- 农业经济(14867)
- 商业(14044)
- 现代(13930)
- 经济问题(13704)
共检索到428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机制、困难挑战与现实问题、政策思路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体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其发展过程既具有诸多现实优势条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因此要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稀缺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辉 唐琦
<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因而需要从理论上总结概括先进生产力质态并指导发展实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正>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从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再作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傅元海 刘和健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就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1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明确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指向是高质量发展,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帆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提出的经济概念。本文将这一概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联系,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维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进行再审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内部存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得以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芳 刘婷婷
从“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并非先验性的抽象产物,而是立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颠覆性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与全球经济新格局多维度动态性交汇中的话语表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的术语革命,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增“质”有机衔接所引发的“生产力”“要素—技术—业态”的系统性重构,致力于破解“新旧动能转化、内外联动发展、供需动态平衡”等结构性矛盾,遵循“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的实践向度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赋能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抢占国际竞争中经济发展的历史主动权,擘画新质生产力的文明图景,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培育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推动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邹新月
<正>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具有深刻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中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新飞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革命和大国竞争加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梁慧楠 秦辉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塑造农业发展生产力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视阈下,运用熵值法、对数双引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技资源流动表现出异质性特征,人才主要向西部和东北部省份聚集,资本则是向西部和中部省份倾斜;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资本流动会削弱区域创新能力进而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完善涉农领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地区人才吸引力、消除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障碍等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鹏 张路阳
<正>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玉山 代栓平 杨秉瑜 程娜 王璐 黄晓野 汪苗苗 苏美文 张成甦 王云凤 刘美平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党对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更是把这种认识推向了全新的高度。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明确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