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57)
2023(6076)
2022(4930)
2021(4781)
2020(3733)
2019(8506)
2018(8515)
2017(13210)
2016(8117)
2015(9081)
2014(9198)
2013(7897)
2012(7078)
2011(6472)
2010(6823)
2009(5748)
2008(5531)
2007(5253)
2006(4663)
2005(4160)
作者
(19104)
(16008)
(15901)
(15030)
(10085)
(7727)
(7251)
(6302)
(6078)
(5851)
(5457)
(5203)
(5147)
(5049)
(5024)
(4996)
(4832)
(4706)
(4642)
(4444)
(4280)
(4006)
(3985)
(3733)
(3685)
(3575)
(3535)
(3526)
(3299)
(3201)
学科
(24358)
管理(23419)
(21327)
企业(21327)
教育(21226)
技术(17403)
(16613)
经济(16605)
中国(14601)
技术管理(11602)
理论(10137)
教学(9514)
(6629)
研究(6055)
业经(5636)
学法(5430)
教学法(5430)
(5392)
(5356)
方法(5182)
发展(4887)
学理(4841)
学理论(4841)
(4763)
农业(4629)
(4605)
(4229)
地方(4150)
(3946)
(3897)
机构
大学(100543)
学院(98315)
研究(35645)
管理(34319)
(30096)
教育(29555)
理学(29495)
理学院(29103)
经济(29097)
管理学(28535)
管理学院(28304)
(24221)
师范(24114)
(22749)
科学(20493)
师范大学(19644)
中国(18916)
技术(18082)
(17382)
职业(16932)
(16459)
北京(15342)
中心(15186)
研究所(14989)
(13527)
(13396)
(13247)
职业技术(11717)
业大(11552)
教育学(11425)
基金
项目(64710)
研究(58905)
科学(53763)
基金(40680)
教育(36537)
(33938)
社会(33597)
国家(33417)
社会科(31489)
社会科学(31485)
(30322)
科学基金(29019)
编号(26614)
(26529)
成果(23888)
课题(23191)
基金项目(21266)
(20993)
(19678)
创新(18289)
规划(17766)
重点(16247)
项目编号(16156)
(16091)
自然(15967)
自然科(15686)
自然科学(15681)
(15444)
自然科学基金(15434)
(14890)
期刊
教育(55484)
研究(40523)
中国(37359)
(33530)
经济(33530)
技术(16162)
管理(15578)
职业(14751)
科学(11362)
学报(10422)
(10033)
科技(9892)
(9831)
论坛(9831)
(9740)
大学(9674)
技术教育(9574)
职业技术(9574)
职业技术教育(9574)
高等(7382)
农业(7236)
学学(7050)
成人(6381)
成人教育(6381)
高等教育(6276)
(6223)
业经(6048)
(5528)
金融(5528)
技术经济(5426)
共检索到162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许晓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国已确立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之所系。在世界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尚未看到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名字,这使人们常常发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否具有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守新  高振华  韩世岩  
文章以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教学的现状为背景,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教学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并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志明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当前工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诸如人才“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仍显狭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存有缺陷等等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努力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个性化课程体系、探索按大类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学期间的研究和训练、培养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探索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延保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人才。于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被提上重要日程。在此进程中,能否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组织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能否以彻底摒除扼杀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全面改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正在成为高教界内外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与此相呼应,本刊组织了这组文章,旨在对相关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思考与探讨有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崔玉祥  刘颖楠  石华敏  艾红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工程人才培养大国,却远不是人才培养强国,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需要。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位第48。合格工程科技人才的短缺已经不能满足我国走"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云鹤  
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即不仅要依靠改革开放,还要依靠科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岩  王蒲生  
通过界定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分析了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类型和作用。结合中美专业博士教育在培养方式、管理方法、发展规模、学科门类和就业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讨论了专业博士在自主创新型人才中的定位。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经验基础上,中国部分高校的成功案例表明:根据专业博士在实践中开展创造性科技工作的特点,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构建我国专业博士学位培养模式是一条好途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华峰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有必要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系统完成对学生创新性工程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昌林  
机械专业领域是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尽管机械专业领域非常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机械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目前该领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辉  宋笔锋  宣建林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在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工作中,注重弘扬、传承历史传统,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航空科技人才的需求特点,探索德育为先的全程化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依托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多向集成,立德树人,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时代特征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体系,为大学落实中央关于"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探究有效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唐力  张文娟  
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独立设课、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华国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经验主要包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效果包括:转变了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水平;促进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所提高;提高了教育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郑秀英  齐再前  石冰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发辰  
人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创新的数量和水平,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本。教给学生谈、写、算的本领就完成了教育任务。学习以获取高分为荣,只求知之不求创新。在这种教育框架内成长的教师,又以同样的模式教育下一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苗勇  徐瑾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施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其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的体现。正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尚存在的问题,从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及创新活动平台构建等方面着手,有助于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