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807)
- 2023(22593)
- 2022(19250)
- 2021(17587)
- 2020(15151)
- 2019(34376)
- 2018(33849)
- 2017(65396)
- 2016(35546)
- 2015(39827)
- 2014(39770)
- 2013(39497)
- 2012(36617)
- 2011(33210)
- 2010(33504)
- 2009(31559)
- 2008(31408)
- 2007(28396)
- 2006(25436)
- 2005(22722)
- 学科
- 济(163002)
- 经济(162827)
- 业(117060)
- 管理(108736)
- 企(97334)
- 企业(97334)
- 方法(67913)
- 数学(56754)
- 数学方法(56023)
- 农(51768)
- 财(42146)
- 业经(40697)
- 中国(38550)
- 农业(34407)
- 地方(33783)
- 学(33627)
- 制(29557)
- 务(28238)
- 财务(28146)
- 财务管理(28092)
- 贸(26772)
- 贸易(26759)
- 企业财务(26664)
- 易(25922)
- 理论(25219)
- 和(24880)
- 技术(24665)
- 环境(22344)
- 银(22085)
- 银行(22007)
- 机构
- 学院(522020)
- 大学(519299)
- 济(217575)
- 经济(213077)
- 管理(202618)
- 研究(178978)
- 理学(174134)
- 理学院(172223)
- 管理学(169097)
- 管理学院(168178)
- 中国(135383)
- 科学(111846)
- 京(110590)
- 财(98224)
- 农(98153)
- 所(92330)
- 研究所(83743)
- 业大(81372)
- 中心(81338)
- 江(79769)
- 财经(78230)
- 农业(76342)
- 经(70859)
- 北京(69718)
- 范(65617)
- 经济学(65522)
- 师范(64901)
- 院(64567)
- 州(63509)
- 经济学院(58849)
- 基金
- 项目(346936)
- 科学(271701)
- 基金(251263)
- 研究(248961)
- 家(220523)
- 国家(218651)
- 科学基金(186874)
- 社会(157212)
- 社会科(148834)
- 社会科学(148788)
- 省(136551)
- 基金项目(132428)
- 自然(122681)
- 自然科(119804)
- 自然科学(119769)
- 自然科学基金(117644)
- 划(114146)
- 教育(112946)
- 资助(104387)
- 编号(100846)
- 成果(81372)
- 重点(78114)
- 部(75601)
- 发(75281)
- 创(72267)
- 课题(69273)
- 创新(67289)
- 科研(66645)
- 国家社会(64718)
- 教育部(64059)
- 期刊
- 济(249897)
- 经济(249897)
- 研究(151677)
- 中国(98074)
- 农(92450)
- 学报(86211)
- 科学(78660)
- 财(77936)
- 管理(77300)
- 大学(64998)
- 农业(62372)
- 学学(61896)
- 教育(48377)
- 融(47202)
- 金融(47202)
- 技术(46384)
- 业经(42296)
- 财经(39117)
- 经济研究(38853)
- 经(33736)
- 业(32983)
- 问题(32554)
- 技术经济(28138)
- 版(26021)
- 统计(25766)
- 科技(24305)
- 世界(24243)
- 现代(23962)
- 贸(23935)
- 理论(23597)
共检索到781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邵翠丽
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与产业投资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原经济区目前产业结构的分析研究发现,本区域三次产业投资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影响,说明现有的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第一产业大而不优,对GDP的贡献过小,与农业省区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符。通过VAR模型检验发现,增加第一产业的投资额会促使GDP增加。中原以农业为重点的省区应该进一步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并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引导第二产业向集聚化、融合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有效增加第三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构建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保伟
文章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分析了农业生态文明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进而阐述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提出包括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农民组织、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支持系统,协调"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策略,并进行了系统阐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营周
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要求,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同步协调和发展成果共享等要求,并将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需要创新思维,探寻新路。一、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克强 罗能生
社会资本对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测度社会资本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路径及其区域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符合市场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市场信息认知度的提升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社会资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理论路径;社会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呈现出了U型路径,其中社会网络起主要作用;社会资本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呈现出了倒U型路径,其中社会规范起主要作用。在不同经济区域,社会资本及其构成的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代芬
[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反映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构建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生态农业评价指数,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生态农业各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最终确定生态农业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生态农业指标中评价指数大于0.9是森林覆盖率,介于0.8~0.7的包括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劳动生产率、化肥施用量。且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与GDP显著相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大。[结论]成渝经济区经济受生态农业的影响,进一步选取更多生态农业相关因素,对于全面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俊伟 尹昌斌
通过农业节水分区促进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短缺,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针对中原经济区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大的现状,选取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农业结构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建立农业节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节水分区指标进行筛选,再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农业节水分区。结合聚类结果和中原经济区43个市(县)的实际情况,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4个农业节水类型区,并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各个农业节水分区与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气候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俊伟 尹昌斌
通过农业节水分区促进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短缺,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针对中原经济区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大的现状,选取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农业结构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建立农业节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节水分区指标进行筛选,再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农业节水分区。结合聚类结果和中原经济区43个市(县)的实际情况,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4个农业节水类型区,并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各个农业节水分区与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结构分布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应用该指标体系与方法获得较为合理的农业节水分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晔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7)的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测量方法,运用长三角16个城市、珠三角13个城市和环渤海地区19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个经济区的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的城市集聚效应在1990年代最强,但近年却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其区域集聚效应表现最弱;长三角在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两方面都表现得最为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城市集聚效应最弱,而在区域集聚效应上表现良好。进一步地,文章认为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循环累积"决定了三个经济区内集聚效应的强弱,并且针对它们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外溢性以及产业同构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艳丽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丁力
笔者着重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九个问题 ,指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就是要把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 ,把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合在一起 ,把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联系起来 ,做整体考虑 ,这样才能有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和谋篇布局 ,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
结构调整 “三农”问题 城乡互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魏志甫
农业型工业化是一种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路径或模式,既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河南的农业特色、资源现状和发展阶段。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是中原经济区夯实县域根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大工业思维模式。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农业型工业化综合示范试验区,先行先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世卫 李哲敏
本文认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食物生产、消费均面临新的压力。在有限的生产资源与庞大的人口数量条件下,需要以营养健康为重点目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本文在分析以营养健康为重点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的依据、原则、思路、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今后调整的措施,即调整粮食结构,确保中国口粮安全,不放松饲料及其他用粮生产;调整大豆品种结构,加快大豆产业的发展;调整畜牧业结构,适当控制畜产品产量过快增长;调整蔬果产业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的种类及种植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