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78)
2023(17825)
2022(15090)
2021(14242)
2020(11781)
2019(26855)
2018(26694)
2017(50225)
2016(27156)
2015(30761)
2014(30540)
2013(30050)
2012(27780)
2011(25517)
2010(25563)
2009(23655)
2008(22914)
2007(20384)
2006(18118)
2005(15930)
作者
(78094)
(65027)
(64362)
(61361)
(41488)
(30975)
(29216)
(25357)
(24723)
(23292)
(22178)
(21944)
(20819)
(20748)
(20161)
(20001)
(19291)
(18612)
(18576)
(18566)
(16358)
(15920)
(15600)
(14885)
(14537)
(14388)
(14360)
(14220)
(13068)
(12954)
学科
(122836)
经济(122706)
管理(81666)
(74496)
(62475)
企业(62475)
方法(47712)
数学(40778)
数学方法(40384)
中国(34678)
(30021)
地方(27403)
业经(26748)
(25793)
(25791)
(21841)
技术(21266)
(20989)
贸易(20974)
(20350)
农业(19774)
理论(19461)
(18616)
(18613)
银行(18566)
(18420)
金融(18412)
环境(18055)
(17924)
(16540)
机构
大学(387614)
学院(385210)
(163823)
经济(160500)
管理(149962)
研究(137170)
理学(128539)
理学院(127072)
管理学(125101)
管理学院(124383)
中国(103047)
(84045)
科学(81927)
(72673)
(68718)
研究所(62437)
中心(60498)
(59547)
财经(57508)
(56976)
业大(54486)
北京(53896)
(52318)
(51526)
师范(51053)
经济学(49997)
(49981)
农业(46377)
(45642)
经济学院(44746)
基金
项目(258176)
科学(203426)
研究(192288)
基金(186617)
(162494)
国家(161139)
科学基金(137983)
社会(122403)
社会科(115969)
社会科学(115938)
(100007)
基金项目(97898)
教育(88253)
自然(87130)
自然科(85130)
自然科学(85107)
(84027)
自然科学基金(83607)
编号(77451)
资助(76477)
成果(63854)
重点(57841)
(57382)
(56325)
(55962)
课题(54811)
创新(52066)
国家社会(50744)
教育部(49550)
大学(48435)
期刊
(186993)
经济(186993)
研究(121120)
中国(81623)
学报(59084)
管理(59007)
科学(55253)
(54627)
(53976)
教育(48749)
大学(45057)
学学(41801)
农业(37993)
技术(36228)
(33850)
金融(33850)
经济研究(30949)
财经(28809)
业经(28590)
(24903)
问题(23640)
图书(21555)
(20716)
技术经济(20336)
科技(19274)
(19181)
世界(18555)
理论(17488)
现代(17390)
国际(17325)
共检索到589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学军  官玉霞  张文凤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形成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低、盈利能力不强、能耗高且污染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以渐进创新提升产业地位,以改进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以突破创新实现跨链发展,以全球创新链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改变中国国际分工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绿色、高质量的中国现代经济体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技术创新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产业体系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市场和产学研融合的科学内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志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21点战后复兴计划"中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2]。因此,开发科技资源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丽姝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系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和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夯实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余新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必须从了解其提出的背景出发。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属性中,较为重要的是安全性、质量性、福利性等。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安全性与效率性、政府与市场等的重要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俊  
2020年,习近平对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点、"十四五"时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力军和重点,以及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展开研究,重点是理论、量化评价、实践路径和构建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事关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定位、速度和部署三方面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新的论述。围绕这些论述,学术界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意义、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评价指标、细分领域及实践路径五个方面,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特性、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事关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定位、速度和部署三方面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新的论述。围绕这些论述,学术界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意义、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评价指标、细分领域及实践路径五个方面,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特性、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周雨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相关,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一步丰富。现代化经济体系由"六个体系一个体制"组成,其关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实体经济以及完善"三有"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苏屹  王洪彬  林周周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体系,并以长三角地区创新要素结构为参照系,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基础条件、市场条件及环境条件3个方面,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要素间结构与要素内结构两方面研究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丸源   季雷  
<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要战略任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统筹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一系列制约因素和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发展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生产力是解决多重矛盾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理论自觉和非凡理论魄力,提出并阐述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关键词: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洪银兴  
十九大提出了要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认为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间隐含着新时代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重大创新。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准备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沈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关键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技术和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双引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擎驱动,立足于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互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燕生  梁婧姝  
为把我国从一个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据党的十九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可从供需平衡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体系、区域发展体系、城乡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机制几个方面设定指标,构建2020年、2035年、2050年分阶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方法测算2020指标体系的区域排名,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量化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志迎  
组稿人按: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要内生于经济体系产生支撑作用。企业是创新主体,首先要成为科技研发投入主体,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多层次形成持续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超前预见技术发展趋势,超前布局产业未来技术体系;大企业在基础研究上开始发力,中小企业在小领域通过科技创新成为"隐形冠军",形成合力协同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科技创新强大生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