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80)
2023(15105)
2022(13046)
2021(12527)
2020(10292)
2019(24131)
2018(23376)
2017(45103)
2016(23953)
2015(26910)
2014(26397)
2013(26135)
2012(24136)
2011(21738)
2010(21550)
2009(19732)
2008(19001)
2007(16419)
2006(14273)
2005(12617)
作者
(66079)
(54864)
(54419)
(52042)
(34966)
(26205)
(24836)
(21570)
(20943)
(19363)
(18599)
(18592)
(17325)
(17298)
(16832)
(16770)
(16184)
(15876)
(15760)
(15566)
(13502)
(13301)
(13009)
(12558)
(12198)
(12108)
(11985)
(11861)
(10909)
(10728)
学科
(98073)
经济(97868)
管理(65919)
(63736)
(51381)
企业(51381)
方法(43753)
数学(36941)
数学方法(36544)
中国(29173)
(27883)
(24247)
(22339)
业经(21848)
(19123)
贸易(19100)
农业(18953)
(18633)
地方(18103)
(17179)
理论(16917)
(16542)
环境(15195)
教育(14386)
(14361)
银行(14324)
技术(14320)
(14296)
财务(14226)
财务管理(14203)
机构
大学(338103)
学院(331973)
(140035)
经济(137386)
管理(132134)
研究(116336)
理学(114923)
理学院(113641)
管理学(111836)
管理学院(111220)
中国(87128)
(72293)
科学(69124)
(63431)
(57001)
研究所(52001)
中心(51541)
财经(51080)
(49758)
(46853)
业大(46580)
北京(46382)
(45399)
(45398)
师范(45057)
经济学(43346)
(42130)
经济学院(39046)
农业(38675)
财经大学(38431)
基金
项目(230060)
科学(182499)
研究(172006)
基金(169701)
(147224)
国家(146006)
科学基金(125549)
社会(111730)
社会科(105200)
社会科学(105171)
基金项目(89369)
(85657)
自然(79233)
教育(78458)
自然科(77410)
自然科学(77391)
自然科学基金(76025)
(73145)
资助(69251)
编号(69119)
成果(57439)
(52549)
重点(51332)
(48746)
(47744)
课题(47118)
国家社会(46680)
教育部(45787)
创新(44475)
人文(44184)
期刊
(149968)
经济(149968)
研究(103286)
中国(64662)
学报(51657)
科学(48296)
管理(48084)
(46797)
(46175)
教育(40320)
大学(39957)
学学(37068)
农业(32703)
(26914)
金融(26914)
技术(26789)
财经(25266)
经济研究(25229)
业经(22503)
(21742)
问题(19336)
图书(18544)
(17357)
(16683)
世界(16046)
理论(15781)
技术经济(15581)
科技(15500)
(15029)
现代(14394)
共检索到488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兆霞  
1986年开始,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起步标志的党建扶贫,一直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演进,党建扶贫已形成当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从学理上看,以党建促脱贫所包含的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整合一体的发挥制度优势相嵌合,为政治社会学研究社会内聚和国家权威整合及一致性的当代主题转向,形成本土建树,提供了最为前沿的鲜活案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兆霞  
1986年开始,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起步标志的党建扶贫,一直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演进,党建扶贫已形成当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从学理上看,以党建促脱贫所包含的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整合一体的发挥制度优势相嵌合,为政治社会学研究社会内聚和国家权威整合及一致性的当代主题转向,形成本土建树,提供了最为前沿的鲜活案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静  
本文聚焦政治社会学研究对四十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回应:中国的社会变革之所以避免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主要不是依靠正式制度的变更,而是依靠名实分离的基层实践。一方面,中国特有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利于社会中不同的类别和身份群体形成广泛的互赖关系,借以互换或共享资源,宏观上降低了大范围冲突的聚集联合。另一方面,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非正式渠道,促进了商谈和私下利益联盟的产生,这成为变革所赖的社会支撑资源,也是执政之社会基础能够缓慢扩展的基本原因。作为社会变革的稳定器,这种基础性结构关系的作用,促进了非正式政治整合的发生。而转型理论将变革和体制设定为对立、且无法发生适应性改变的相互破坏关系,但中国的变革经验,对这一理论提供了补充性解释:解答了体制连续性与快速变革为何会同时共存的原因。这一补充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多重路径:它既可以沿着对抗———制度此消彼长的正面冲突方式,也可以是以迂回的、避免正面冲突的"名实分离"方式演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玉龙  孙久文  
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农村微观数据,本文利用消除区域物价差异和家庭规模经济的方法识别贫困人口,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贫县)与非国贫县的扶贫政策差异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脱贫的异质性影响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国贫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脱贫效应显著高于非国贫县,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差别可能来源于我国扶贫开发瞄准国贫县背景下,国贫县社会资本更强的资源俘获效应。文章还考察了社会资本脱贫效应的异质性,发现政府相关和本地社会资本的脱贫效应更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玉龙  孙久文  
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农村微观数据,本文利用消除区域物价差异和家庭规模经济的方法识别贫困人口,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贫县)与非国贫县的扶贫政策差异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脱贫的异质性影响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国贫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脱贫效应显著高于非国贫县,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差别可能来源于我国扶贫开发瞄准国贫县背景下,国贫县社会资本更强的资源俘获效应。文章还考察了社会资本脱贫效应的异质性,发现政府相关和本地社会资本的脱贫效应更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骏  邓国彬  
一、“消费社会”的探源 “消费”(consume),根据199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耗”。但这一现代词义在语言学上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威廉斯(Williams)的考证,“消费”一词于14世纪在英语的最初使用中,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意指“毁坏”、“用光”、“浪费”、“耗尽”,其隐含的意义是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的范围。从18世纪中期以后,它的贬义开始消退,在西方政治经济学中成为一个与“生产”(produce)相对的概念,但其消极内涵在19世纪后期依然存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朱红  
决策信息具有社会性。决策信息与信息决策的政治社会学原理包括 :次级组织原理、化约原理、公共性原理、主观决定客观原理、高度垄断信息原理、非殖民化原理及地方性知识等。参考文献 9。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龚玲  
高校贫困生大多身陷经济窘境,自我评价偏低,忍受着以不同程度的自卑为主的心理压力。文章根据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将其分为隐性自卑、显性自卑、弱性自卑三类。围绕三类贫困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即不同程度的自卑,剖析其心理根源。论述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助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使其幸福成长成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贺蕊莉  
国内外对贫富差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收入分配上。我国近年来的贫富差距除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外,还有流量财富分配不公和存量财富直接转移等方面原因。在财富由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的路径中,财政做出了重要贡献,扩大了贫富差距。财政制度是一国社会的"元制度",对其他制度发挥着规范与制约作用。由于我国保留了诸如租金型和利润型等古老的财政收入制度,使得财政在贫富差距扩大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改变我国古老的财政收入制度、阻止存量财富的直接转移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缪军翔  张钦成  郑甜甜  胡高福  
消费扶贫作为我国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做到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的作用,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将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逐个击破。本文立足消费扶贫作用机理,向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提出如何做到"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由此构建政、企、民三方良性循环机制,发掘贫困县实现消费扶贫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征学  高国力  滕飞  潘彪  宋建军  李爱民  
减贫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永恒的主题。2020年后,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将基本消除,脱贫攻坚阶段性目标将得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可持续的减贫仍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认为,2020年后的减贫工作将发生五个"转向":减贫目标转向建立高质量的标准体系,减贫方向转向兼顾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减贫重点转向防范"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减贫动力转向外在帮扶与内生发展并重,减贫财政转向更加突出保底性与靶向性。顺应减贫新趋势,应调整减贫战略思路,构建减贫测算新标准,拓展减贫群体新范围,培育减贫新动能,完善减贫新治理,不断提高财政减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四点促进长期减贫的政策建议:一是过渡期内保持现行政策总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常态化减贫助弱机制;三是完善减贫助弱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机制;四是创新保障性减贫和开发性减贫方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董帮国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红  段雪辉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就将结束,脱贫后脱贫村的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此,刚刚摆脱贫困的脱贫村亟需从治理有效着手推动乡村振兴。但脱贫村的治理面临着内生治理能力不足、行政化扶贫力量淡出、脱贫村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亟待优化调整。实现脱贫村的有效治理可以从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重塑困难群体合法性、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强化村民内部政治参与等多个角度推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恩宇  卯丹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导致了权力的支配方式从显性转变为隐形,且支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持续加强。所以,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拆迁与生活安置等实践过程都需要加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治理要素,并慎重考虑贫困群众的意愿与适应能力,做好及时的成效评估,若非如此,则可能产生不愿看见的相应后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恩宇  卯丹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导致了权力的支配方式从显性转变为隐形,且支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持续加强。所以,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拆迁与生活安置等实践过程都需要加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治理要素,并慎重考虑贫困群众的意愿与适应能力,做好及时的成效评估,若非如此,则可能产生不愿看见的相应后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