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5)
- 2023(12266)
- 2022(10032)
- 2021(9122)
- 2020(7204)
- 2019(16345)
- 2018(16679)
- 2017(31283)
- 2016(17153)
- 2015(19606)
- 2014(19961)
- 2013(19701)
- 2012(19156)
- 2011(17828)
- 2010(18512)
- 2009(17465)
- 2008(17110)
- 2007(15554)
- 2006(14514)
- 2005(13784)
- 学科
- 济(92075)
- 经济(91969)
- 管理(43773)
- 业(38881)
- 中国(29259)
- 企(28938)
- 企业(28938)
- 方法(27021)
- 地方(26145)
- 农(22709)
- 数学(22558)
- 数学方法(22392)
- 业经(19614)
- 学(18243)
- 制(17613)
- 银(16419)
- 银行(16400)
- 财(16202)
- 融(16114)
- 金融(16107)
- 行(16052)
- 地方经济(15978)
- 农业(15247)
- 理论(14293)
- 贸(13920)
- 贸易(13902)
- 发(13796)
- 易(13334)
- 体(12965)
- 环境(12563)
- 机构
- 学院(258028)
- 大学(257175)
- 济(114696)
- 经济(112142)
- 研究(98253)
- 管理(88933)
- 中国(76497)
- 理学(73306)
- 理学院(72369)
- 管理学(71246)
- 管理学院(70754)
- 京(57191)
- 科学(56059)
- 财(55166)
- 所(50666)
- 研究所(45061)
- 中心(43072)
- 江(42015)
- 财经(41661)
- 农(40851)
- 北京(37843)
- 经(37431)
- 范(37237)
- 师范(36855)
- 经济学(36320)
- 院(35091)
- 州(33995)
- 业大(32736)
- 经济学院(32252)
- 农业(31445)
- 基金
- 项目(151292)
- 研究(117436)
- 科学(117138)
- 基金(104630)
- 家(89861)
- 国家(89019)
- 科学基金(74179)
- 社会(73722)
- 社会科(69681)
- 社会科学(69668)
- 省(60363)
- 教育(54362)
- 基金项目(53586)
- 划(50051)
- 编号(49244)
- 资助(43252)
- 成果(43001)
- 自然(42623)
- 自然科(41480)
- 自然科学(41467)
- 自然科学基金(40697)
- 发(38997)
- 课题(36818)
- 重点(34784)
- 部(33294)
- 发展(32262)
- 展(31760)
- 创(30817)
- 国家社会(30187)
- 年(30172)
- 期刊
- 济(148167)
- 经济(148167)
- 研究(91314)
- 中国(62488)
- 财(40439)
- 农(39398)
- 教育(37904)
- 管理(37240)
- 学报(36250)
- 科学(34114)
- 融(30666)
- 金融(30666)
- 大学(28007)
- 农业(26771)
- 学学(25855)
- 技术(25608)
- 经济研究(24624)
- 业经(23210)
- 财经(21947)
- 问题(19476)
- 经(19155)
- 贸(15681)
- 国际(14127)
- 技术经济(13794)
- 世界(13679)
- 业(13603)
- 商业(13032)
- 图书(13029)
- 坛(12535)
- 论坛(12535)
共检索到432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青山 刘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我国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文章梳理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提出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创新发展的初步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从全球整体、国家之间关系、国家自身发展、非国家关系以及不同尺度主体的相互作用角度来认知;世界经济地理是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单元,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离不开中国。初步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全球一体化理论、地域分异与地域联系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历史视角、地区视角、国家视角和非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不同尺度层级结构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文章以新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支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燕 景庆虹
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久远的溯源历程。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而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发展形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理论渊源。习近平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智慧,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在新时代为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
共同体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贾高建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总体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一些错误思潮和极端趋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相背离,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参与;中国作为这一倡议的发起者,理应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从各方面着手将其付诸实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明义
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为人类如何能够走向平等合作、建构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提供真知、真理、方法。同时,大学向学生传播探索、创造得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承担起构筑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李伟建 唐志超 吴磊 刘胜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既需要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考察全球的变化发展,更需要用全新眼光和思维看待和思考同样发生着重大变化的中东,进而抓住中国中东外交的新机遇。在重大变化方面,美国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并将中东作为开展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区域。美国在中东的主要目标是阻止中国“填补权力真空”,将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限制于低端层次。中国不认可美方关于战略竞争的定义,继续稳步推进既定中东政策,同时积极回应来自美方的围堵打压,维护自身利益。在外交新机遇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加强能源合作,遵循“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并推动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承担着大国责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度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治理,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中东安全治理观逐渐成熟,中东安全治理进入新时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龙 刘禹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超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该理念获得广泛关注和世界组织的认可。该理念描绘的是一个坚持和珍惜和平的世界,人类抱着坚定的决心,建设一个努力合作共赢、争取共同繁荣的世界,从而为世界人民指明了一条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正>本刊讯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李克新共同出席,介绍解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主持发布会。他介绍,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全球化理念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推进引领全球化实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是应对全球治理的课题,是开展全球外交的主题,是凝聚全球共识的议题,反映了时代变局下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支持、推进、引领全球化的理念及思路;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引导全球化进程、治理全球化弊端、创新全球化实践、匡正全球化目标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和平台,中国的全球化理念贯穿其中并得以落实体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邸玉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提出的中国方案,而要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前提,以科技创新合作为基础。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是推动中巴两国共同发展的"增长轴和发展带"[1],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中巴在2018年11月发表声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雨 田园 曲扶摇 施瀚
面对发展中国家追求民族富强的现实发展要求,应对全球化治理集体行动困境,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秩序与体系变革,这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从文明演进视角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适应于人类多元化文明间合作共赢,奠定了新文明时代的文化伦理和道德基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秉持求同存异,拓展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新型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制度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武 韩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存和竞争将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情况下,两者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的共处与竞争,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共处和竞争。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两制"关系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夏泽翰 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 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
2022年11月26日,“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内外上百位高水平专家学者凝心聚力,在论坛年会上为中国的教育成就、教育方案、教育共识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时代性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制定的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主题是“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对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赋予了新内涵。为深入探讨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义,共议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刊开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专栏,邀请在本次国际论坛年会发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网络发展研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
理论·实践·逻辑·价值: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四维阐释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谈
以文明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世界观意义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及其世界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路径——评《中文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言实践》
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及其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