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1)
- 2023(14156)
- 2022(11842)
- 2021(11315)
- 2020(9255)
- 2019(21522)
- 2018(21440)
- 2017(40913)
- 2016(22201)
- 2015(25351)
- 2014(25422)
- 2013(25054)
- 2012(22856)
- 2011(20696)
- 2010(20421)
- 2009(18556)
- 2008(18006)
- 2007(15784)
- 2006(13925)
- 2005(12133)
- 学科
- 济(91579)
- 经济(91479)
- 管理(60610)
- 业(56404)
- 企(45379)
- 企业(45379)
- 方法(39876)
- 数学(34603)
- 数学方法(34290)
- 中国(29040)
- 农(26502)
- 业经(20815)
- 财(20350)
- 地方(19011)
- 学(18741)
- 贸(17648)
- 贸易(17636)
- 易(17197)
- 农业(17155)
- 制(16643)
- 和(14506)
- 理论(14289)
- 环境(14275)
- 银(13696)
- 银行(13661)
- 技术(13341)
- 行(13098)
- 发(13089)
- 融(12996)
- 金融(12994)
- 机构
- 大学(314256)
- 学院(310348)
- 济(128279)
- 经济(125612)
- 管理(122612)
- 研究(109216)
- 理学(105873)
- 理学院(104691)
- 管理学(102979)
- 管理学院(102423)
- 中国(81840)
- 京(68599)
- 科学(66272)
- 财(55957)
- 所(54004)
- 研究所(49449)
- 农(49043)
- 中心(48492)
- 业大(45219)
- 财经(45164)
- 江(44149)
- 北京(43911)
- 范(42249)
- 师范(41896)
- 经(41357)
- 院(39833)
- 经济学(39154)
- 农业(38076)
- 州(35786)
- 经济学院(35281)
- 基金
- 项目(214306)
- 科学(168657)
- 研究(159611)
- 基金(155764)
- 家(135569)
- 国家(134449)
- 科学基金(115070)
- 社会(100966)
- 社会科(95554)
- 社会科学(95530)
- 基金项目(82577)
- 省(81045)
- 自然(73247)
- 教育(72725)
- 自然科(71547)
- 自然科学(71532)
- 自然科学基金(70241)
- 划(69016)
- 编号(65039)
- 资助(63873)
- 成果(53453)
- 部(48144)
- 重点(47857)
- 发(46012)
- 课题(45042)
- 创(44121)
- 国家社会(41908)
- 教育部(41424)
- 创新(41232)
- 科研(40494)
- 期刊
- 济(140510)
- 经济(140510)
- 研究(95101)
- 中国(62248)
- 学报(48289)
- 农(45945)
- 科学(45423)
- 管理(45010)
- 财(39938)
- 教育(38237)
- 大学(36976)
- 学学(34180)
- 农业(32266)
- 技术(27095)
- 融(25838)
- 金融(25838)
- 经济研究(22846)
- 业经(22054)
- 财经(21730)
- 图书(19435)
- 问题(18804)
- 经(18627)
- 业(17047)
- 理论(14888)
- 科技(14856)
- 贸(14833)
- 技术经济(14764)
- 世界(14521)
- 现代(14127)
- 版(13744)
共检索到459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作为理论内核,突出强调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视,实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协调和可持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新型城镇化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拓展文化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和提升人力资本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上采取必要措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学良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人口、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的多维综合过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粗放型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体雁 郭洁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仅以土地财政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要驱动力,低经济密度以及低附加值工业的蔓延式扩张,严重影响了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在"集聚三角形"中,以人为本、集聚创新是发挥城镇集聚经济效应的关键,既要提升政府管理人口经济集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城镇人口和经济密度,又要构建城市与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城镇的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相比于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城镇经营1.0",开展以城镇人文和产业生态系统经营为目标的"城镇经营2.0"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 集聚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毛丹 陈俊梁
我国已经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苏州木渎镇为例,解读其城镇化变迁进程,研究该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使"人"这种资源得到有效尊重及开发利用,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要实现人本城镇化,必须贯彻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镇化 苏州木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市群 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金成 蔡翼飞
日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六大主要任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龚万达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想解决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难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重要原理是关键。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他从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学研究,其"以人为本"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农村市场化理论和城镇化理论中。习近平认为,在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应绝对杜绝农村剩余劳动力沦为城市贫民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人为本"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欣广
城镇化需要贯彻什么原则?以资本为本的城镇化原则属于非科学发展,这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政绩、强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关。以规模扩张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依据已不存在,城乡关系调节的重心已不在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消灭城乡差别思想的精华——消灭人的发展上的差别,体现消灭城镇化当中产生新的社会成员不平等、造就新一代农业劳动者、兼顾从民生角度摆正城市发展等的使命和原则。中国城镇化要在科学导向下作出一系列正确选择,包括指导思想、依托、总格局、人口城镇化方式,应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非农产业
关键词:
城镇化 以人为本 工业化 城乡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海云 丁磊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分地区还是分维度,FDI都显著推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和维度差异。基于我国城镇化现状,本文认为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引资政策,强化地区吸收能力,兼顾各维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丘小维
人的片面发展、群体的畸形发展、代际的差异发展是当下人发展的境遇。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本取向,即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公正、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指向,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三类人群的发展,通过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来突破人发展的内在限度。文章认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市镇体系和教育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
人本取向 人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缪小林 王婷 程李娜
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定位为"为了人"和"依靠人"相互统一的城镇化发展,统一的核心是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而衡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标准是质量与效益。其中,新型城镇化质量表现为城镇化的进程和公共服务特征,新型城镇化效益表现为城镇化的进程与公共服务供需间的契合度。围绕这一理念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中国省际间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发现:从新型城镇化质量来看,呈现出东中西高低梯度差异,但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资源和环境上的劣势,从新型城镇化效益来看,无论是总体效率还是技术效率,东部和西部较高,中部最低,规模效率显示,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进程与公共服务供需相互协调,即规模报酬绝对有效的全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兰 张秀娥
城镇化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寿琼 刘凯迪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左宗文 姚新超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低碳、科学发展的中国,能源问题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城市所带来的用能量的增加,城镇化面临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多种能源和信息互联网来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城镇化发展中用能问题,如何利用能源互联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丰富能源供应结构,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和利用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