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69)
- 2023(15684)
- 2022(13217)
- 2021(12544)
- 2020(10367)
- 2019(23697)
- 2018(23555)
- 2017(44728)
- 2016(24191)
- 2015(27384)
- 2014(26855)
- 2013(26245)
- 2012(23944)
- 2011(21662)
- 2010(21448)
- 2009(19579)
- 2008(18868)
- 2007(16460)
- 2006(14395)
- 2005(12790)
- 学科
- 济(97301)
- 经济(97197)
- 管理(69921)
- 业(67782)
- 企(56134)
- 企业(56134)
- 方法(42233)
- 数学(36328)
- 数学方法(35974)
- 中国(30942)
- 农(27267)
- 业经(22898)
- 财(22374)
- 技术(20338)
- 学(19740)
- 地方(19494)
- 贸(18961)
- 贸易(18946)
- 易(18449)
- 制(18354)
- 农业(17896)
- 理论(15931)
- 银(15555)
- 银行(15515)
- 和(15074)
- 行(14899)
- 环境(14759)
- 融(14603)
- 金融(14601)
- 划(13777)
- 机构
- 大学(338315)
- 学院(334792)
- 济(139796)
- 经济(136998)
- 管理(134065)
- 理学(116216)
- 研究(115942)
- 理学院(114946)
- 管理学(113115)
- 管理学院(112508)
- 中国(87029)
- 京(72953)
- 科学(69966)
- 财(60928)
- 所(56957)
- 研究所(52141)
- 中心(51312)
- 农(51216)
- 财经(49225)
- 业大(47984)
- 江(47597)
- 北京(46494)
- 经(45013)
- 范(44784)
- 师范(44419)
- 经济学(42732)
- 院(42173)
- 农业(39798)
- 州(38560)
- 经济学院(38504)
- 基金
- 项目(231690)
- 科学(183807)
- 研究(172363)
- 基金(169361)
- 家(147243)
- 国家(146020)
- 科学基金(125967)
- 社会(110520)
- 社会科(104735)
- 社会科学(104710)
- 基金项目(89821)
- 省(88784)
- 自然(80029)
- 教育(78351)
- 自然科(78252)
- 自然科学(78237)
- 自然科学基金(76849)
- 划(74911)
- 编号(69236)
- 资助(68594)
- 成果(56350)
- 创(51745)
- 重点(51702)
- 部(51695)
- 发(49950)
- 课题(47991)
- 创新(47691)
- 国家社会(46164)
- 教育部(44711)
- 大学(43762)
- 期刊
- 济(151302)
- 经济(151302)
- 研究(102448)
- 中国(67273)
- 管理(50854)
- 学报(50751)
- 科学(48626)
- 农(47583)
- 财(44038)
- 教育(40589)
- 大学(39040)
- 学学(36303)
- 农业(33325)
- 技术(29159)
- 融(28346)
- 金融(28346)
- 经济研究(25182)
- 业经(24154)
- 财经(23790)
- 经(20476)
- 问题(19928)
- 图书(18995)
- 业(18455)
- 科技(17811)
- 技术经济(16879)
- 贸(15930)
- 理论(15682)
- 现代(15347)
- 世界(15264)
- 版(14539)
共检索到493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体雁 郭洁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仅以土地财政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要驱动力,低经济密度以及低附加值工业的蔓延式扩张,严重影响了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在"集聚三角形"中,以人为本、集聚创新是发挥城镇集聚经济效应的关键,既要提升政府管理人口经济集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城镇人口和经济密度,又要构建城市与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城镇的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相比于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城镇经营1.0",开展以城镇人文和产业生态系统经营为目标的"城镇经营2.0"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 集聚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作为理论内核,突出强调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视,实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协调和可持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新型城镇化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拓展文化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和提升人力资本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上采取必要措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学良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人口、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的多维综合过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粗放型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毛丹 陈俊梁
我国已经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苏州木渎镇为例,解读其城镇化变迁进程,研究该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使"人"这种资源得到有效尊重及开发利用,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要实现人本城镇化,必须贯彻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镇化 苏州木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天成 施祖麟
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目标与速度,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清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概念。我国城镇化率目标,要与基本国情相适宜,避免陷入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误区;城镇化速度要"量"、"质"并重,通过设置城镇化率合理增长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黎明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中国特色 农民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为一 段宜嘉 熊曦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要视角,使用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识别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说明在中国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大于其正外部性。(3)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会显著提高。无论是OLS回归模型还是空间计量模型,文章的结论均具有稳健性,因此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提高在提高创新投入的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理念 新动力 新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梁 徐敏 陈瑜
生态文明是新形势下中国实现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走生态文明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沿海地区城镇化发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依靠科学规划的引领,凸现以人为本的特色,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要抓手,要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的作用,实现绿色低碳的城镇化。
关键词:
城镇化 中国特色 生态文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丁开杰
一是扩大公众参与,变"政府主导"的行政法治模式为"多中心治理"模式,实现善治和良法的互动。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内在地包含了法治的要求,只有在法治社会中才能实现善治。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追求利益至上,粗放短视,容易出现"被进城"、"被上楼"等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而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改变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作为单一主体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红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具体内容来看,这一道路的探索源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这种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安排推进了低成本的工业化城镇化,产生了巨大的宏观效应。同时,土地制度创新产生了以农民工身份为标志的“第三种群体”,从而使得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城乡关系和推进共同富裕也具有“非典型性”。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视域来看,这种现代化实践既区别于欧美,也不同于日韩发展模式,而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即第三条城镇化道路。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晓武 孙淑新
青岛市图书馆于2002年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人文内涵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倍受读者欢迎的“特色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特色服务 假日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艾华 魏后凯
首先分析了中国过去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特征,以及今后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然后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到土地、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就业等诸多因素,按照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对2020年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情景模拟,预估各种不同城镇化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进行敏感性和政策分析,为国家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可持续城镇化 资源 环境 就业 情景模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