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5)
2023(14649)
2022(12474)
2021(11618)
2020(9315)
2019(21444)
2018(21085)
2017(40665)
2016(21656)
2015(24289)
2014(24258)
2013(23939)
2012(21772)
2011(19679)
2010(20051)
2009(18574)
2008(16926)
2007(15045)
2006(13293)
2005(11285)
作者
(61239)
(50730)
(50210)
(47903)
(31948)
(24142)
(22962)
(19750)
(19292)
(18051)
(17351)
(16884)
(15910)
(15706)
(15637)
(15273)
(14945)
(14878)
(14326)
(14253)
(12428)
(12339)
(12284)
(11545)
(11489)
(11283)
(11182)
(11134)
(10268)
(9999)
学科
(88870)
经济(88781)
(62142)
管理(58344)
(48537)
企业(48537)
方法(37262)
(34300)
数学(32245)
数学方法(31885)
中国(29191)
(26694)
金融(26692)
(25125)
银行(25091)
(24238)
业经(24195)
地方(23309)
农业(22794)
(22488)
(19997)
(17067)
理论(14684)
(14280)
贸易(14265)
产业(14199)
技术(13897)
(13884)
(13850)
财务(13820)
机构
学院(301913)
大学(299155)
管理(121230)
(120961)
经济(118176)
理学(105215)
理学院(104122)
管理学(102409)
管理学院(101875)
研究(99402)
中国(78687)
(62692)
科学(60379)
(54756)
(50486)
(48121)
中心(47272)
业大(45014)
研究所(43895)
财经(43724)
(43706)
(39905)
(39687)
师范(39570)
北京(39462)
农业(38163)
(36375)
经济学(36201)
(36189)
经济学院(32822)
基金
项目(210035)
科学(165290)
研究(158174)
基金(150848)
(129778)
国家(128593)
科学基金(111072)
社会(100005)
社会科(94655)
社会科学(94632)
(83903)
基金项目(80718)
教育(70920)
自然(69704)
(69049)
自然科(68025)
自然科学(68014)
自然科学基金(66763)
编号(65860)
资助(60805)
成果(53109)
(46724)
重点(46498)
(45421)
课题(45095)
(44218)
创新(41065)
国家社会(40729)
项目编号(40131)
科研(39307)
期刊
(135584)
经济(135584)
研究(88617)
中国(59154)
(51142)
学报(45172)
科学(42901)
管理(42562)
(39437)
(38976)
金融(38976)
大学(35187)
农业(34159)
学学(33379)
教育(33150)
技术(25732)
业经(25432)
经济研究(20488)
财经(20417)
问题(17649)
(17441)
理论(15548)
科技(15021)
(14700)
图书(14659)
(14384)
实践(14370)
(14370)
技术经济(14231)
现代(14041)
共检索到442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秀慧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盲目追求产业“规模化”、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等难题,需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路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爱君  宋李毅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我国当前的重点任务。县镇具有同时连接城乡的重要功能,和谐的城乡关系能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条件及县域城乡产业、地域及社会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推动作用,提出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海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基本要素供给不足;产业相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的现实困境。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业不断优化升级、三产深度融合为现实路径。应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生态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农业质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产业信息化,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等措施加强乡村产业振兴支撑;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新时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发展乡村新型业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莉  
产业兴则农村兴。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存在融合总体水平不高、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滞后、新业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提出推进本土品牌企业建设,挖掘农村特色资源,提升三产融合水平;构建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新业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雷兴长  王韫玉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党的重点战略,城乡融合则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城乡融合与乡村融合战略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存在诸多掣肘。文章基于农村和城镇的发展要素展开研究,剖析现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李娥   张磊  
在乡村旅游中挖掘、呈现、传播乡村文化特色,实现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个案,分析了常州开展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调查了城镇居民对文化乡村游的期待和需求,指出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目前存在产业发展定位比较模糊、产业发展结构零散、产业区域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提出推动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海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而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举措。因此,供应链金融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高度的现实契合可能。但从实践的层面来看,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建军  胡文萍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数字经济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多元化功效,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业态产生,也有利于实施农业农村建设供给侧改革,发挥数字经济带来的后发优势,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是,数字经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供给侧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数据共享体系落后以及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探讨了数字经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轶博  
[目的]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康晓梅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根本路径,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进行农村三产融合路径的研究,就要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入手,剖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实现三产融合存在的困难,从实践中探索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助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原忠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实施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发展,是缩短城乡发展差距,补齐农业短板的重要环节。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发展存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大主体制约问题。二者要实现关联性协同发展,须遵循“聚集、重组、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路径,通过促融合、保权益、提技术、拓重组、引才智五个方面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之阳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为例,探索地处大都市郊区环境下,依托城市辐射,通过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结果]于家务回族乡产业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全局视野下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分析,通过国家、北京市、通州区3个层级区域对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农业为基础构建科技农业、服务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四大产业板块,引领乡村振兴。[结论]需做好产业规划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基础服务,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环境,发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应充分依托城乡协同发展的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寿奎  徐建卿  
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源动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分析了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内在逻辑,“双碳”战略目标、自然生态资本产权及碳汇交易政策是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外在动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与文化振兴是二者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现路径:认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要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合理规划产业与生态功能分区,通过碳配额管控创造生态产品需求,清晰界定生态产权,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供给成本补偿及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补偿资金及交易市场监管,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协同推进目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怡凡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高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基地。本文介绍了产教融合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及重要性以及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人才流入流出的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人才缺乏拟合度,构建并提出了产教融合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斌  宋智勇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累积了诸多问题,既造成了“城市病”,也造成了“农村病”。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在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破解二元经济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