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9)
- 2023(13410)
- 2022(11275)
- 2021(10971)
- 2020(8627)
- 2019(20454)
- 2018(20438)
- 2017(38046)
- 2016(21576)
- 2015(24062)
- 2014(24003)
- 2013(22873)
- 2012(20782)
- 2011(18698)
- 2010(18627)
- 2009(16591)
- 2008(15577)
- 2007(13693)
- 2006(12028)
- 2005(10404)
- 学科
- 济(75950)
- 经济(75864)
- 管理(53471)
- 业(52278)
- 企(40734)
- 企业(40734)
- 方法(32576)
- 数学(28113)
- 数学方法(27755)
- 中国(25903)
- 农(24544)
- 教育(22857)
- 业经(19215)
- 地方(19210)
- 学(18042)
- 财(18036)
- 农业(17455)
- 理论(15709)
- 贸(13727)
- 贸易(13720)
- 易(13286)
- 技术(13146)
- 制(12762)
- 环境(12222)
- 和(12042)
- 发(11452)
- 银(10916)
- 银行(10884)
- 务(10621)
- 财务(10561)
- 机构
- 大学(284289)
- 学院(282019)
- 管理(108658)
- 济(101719)
- 经济(99201)
- 研究(96165)
- 理学(94678)
- 理学院(93492)
- 管理学(91802)
- 管理学院(91261)
- 中国(65037)
- 京(61998)
- 科学(60186)
- 范(47744)
- 师范(47447)
- 所(47212)
- 财(45898)
- 研究所(43372)
- 中心(43019)
- 农(42082)
- 江(41484)
- 业大(40920)
- 北京(39775)
- 师范大学(38765)
- 教育(38397)
- 财经(36954)
- 州(36683)
- 院(35433)
- 经(33571)
- 技术(33541)
- 基金
- 项目(197645)
- 科学(156314)
- 研究(153001)
- 基金(139273)
- 家(120026)
- 国家(118858)
- 科学基金(101641)
- 社会(93185)
- 社会科(87838)
- 社会科学(87816)
- 省(78961)
- 教育(75686)
- 基金项目(74213)
- 划(67981)
- 编号(65626)
- 自然(64263)
- 自然科(62701)
- 自然科学(62686)
- 自然科学基金(61515)
- 资助(55613)
- 成果(55249)
- 课题(47432)
- 重点(45194)
- 部(44214)
- 发(44049)
- 创(41585)
- 项目编号(40102)
- 年(39130)
- 教育部(38474)
- 创新(38386)
共检索到412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石玉昌
贫困的表现形式和致因都很复杂,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各自的扶贫政策与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建立起人在教育与扶贫中的连接点,表现为扶贫的路径、手段不清晰。贵州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但贵州的大数据、高速铁路等发展却领先于诸多省(区),为脱贫攻坚带来了契机。通过田野调查和GIS分析,本文试图建立以教育发展为先导的教育脱贫模式,与贵州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梳理出高校"校农合作"的专业与产业协同、高职院校"产-教-研"人才闭合,以及基础教育自信提升等教育脱贫路径。
关键词:
教育扶贫 互联网 脱贫 民族教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齐利平
聚焦提高脱贫质量,确保长期稳定脱贫,是今后三年山西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面对贫困地区自然禀赋较差、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较弱、产业扶贫实施层次较低、攻坚重点群体难度较大等主要障碍,建议山西省从政策支持、科技投入、多产融合、社会保障层面予以破解,创新扶贫搬迁与就地脱贫支持举措、创新观念转变与科技融入教育方式、创新产业扶贫与多产融合发展途径、创新基层卫生与农村养老构建体系,并立足脱贫攻坚"后三年"和"三年后",科学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与因地制宜、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三层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乐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焦点,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基于深度贫困地区面临资源禀赋约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精神贫困突出、基层干部能力薄弱等诸多困境,本文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市场化脱贫机制,并系统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以及协作扶贫的动力机制,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要通过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易地搬迁等措施消除贫困,最后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机制 路径选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海波 熊雪 孔祥臣
论文基于实地调查与案例深度访谈,运用归纳演绎与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从产业链构建、组织安排等视角探讨了适宜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互联网+农村电商"可行路径。论文认为应基于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以本地优质农产品为抓手,打造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建构以农村电商企业为主导的电商产业链,产业链上各主体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模式,通过互联网终端需求反馈机制,逆向安排产业链前端的农产品生产形态,以此培育一个可持续的、稳固的、不断发展的产业形态,助推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海波 熊雪 孔祥臣
论文基于实地调查与案例深度访谈,运用归纳演绎与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从产业链构建、组织安排等视角探讨了适宜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互联网+农村电商"可行路径。论文认为应基于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以本地优质农产品为抓手,打造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建构以农村电商企业为主导的电商产业链,产业链上各主体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模式,通过互联网终端需求反馈机制,逆向安排产业链前端的农产品生产形态,以此培育一个可持续的、稳固的、不断发展的产业形态,助推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亮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与人口素养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具有为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创生优质资源、营造共生环境、凝聚方向目标的价值意蕴。基于此,推进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方案的整体协同设计与变革,创建开放包容的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扶贫教育大数据信息平台,践行以共生生态为理念的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自觉以及构筑以交互学习为核心的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之墙将成为教育信息化促进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立新
广西在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脱贫时,由于这些地区区位环境、资源开发、人才、技术、市场对接,特别是发展产业时相关决策者观念的问题,产业扶贫工作处于一定的困境中,如有政策却达不到相应目标、有资源却无法规模开发、有资源却无人力、有产业却无市场、有产品却无品牌、缺投入、缺渠道,一部分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个困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服务,特别是各种对接性服务,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采用适当的运营模式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产业 广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覃娟 潘文献 梁艳鸿
近年来,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和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对广西重点深度贫困村的调研表明,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和增收困难,内生动力不足,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水平不高等。应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落实责任,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精准破解深度贫困村农民增收瓶颈,全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加快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全面激发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切实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大对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加强扶贫领域风险监测防控管理。
关键词:
广西 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 路径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停 徐加玉 李卓
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深度贫困具有长期性和代际性特点,"贫""困"交织,因"困"致贫现象突出,既有贫困人口内在局限性之困,也有外在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之困,导致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贫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常规的开发项目扶贫这种硬性干预需具备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深度贫困人口的适应性挑战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的路径属于软性干预,能够在开发项目扶贫路径之外提供新的适应性更强的减贫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和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打破内、外困境,拓展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武彤 王志章
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叠加,深度贫困地区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又要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探索统筹衔接的有效路径。本文利用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县的366份农户、36份村干部访谈文本,根据多维贫困理论、按照乡村振兴建设总要求,分别建立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交互耦合的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统筹衔接现状。研究发现凉山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二者的统筹衔接处于低协同低发展水平下的低耦合状态,协调度落入0.10~0.19的严重失调区域。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衔接共识、制度设计、优势产业培育、人力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二者统筹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统筹衔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晓全 郭苏媚 殷崔红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卓 李玉恒 刘愿理 廖和平 朱琳
农户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进一步厘定了“农户脱贫稳定性”概念,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贵州省天柱县为研究区,测算1295户样本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基于不同方法共同识别影响因素并探究影响机理,提出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整体水平偏高,脱贫稳定性较强,但农户个体差异性显著,其中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高,金融资本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低,返贫风险较大;(2)农户脱贫稳定性类型主要以一般型或稳定型为主,脱贫稳定性综合指数中各类型占比分布从高到低大致呈“水滴”特征,有12.44%的样本农户处于临界型,返贫风险较大;(3)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口占比、土地流转、转移性收入占比、到乡镇政府距离和到主干道距离是影响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构建了能力提升、产业培育、激发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拓展就业“五位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稳定性长效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晓亮 陈俊
通过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颍上县的调研发现,该县经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社会扶贫等措施,扶贫成效显著。但贫困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人均纯收入同比相对较低。文章基于对颍上县的研判,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应从领导干部的扶贫责任、连片地区的区位特点、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脱贫尝试的建议。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脱贫 颍上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左孝凡 陆继霞
脱贫攻坚时期数字技术赋能贫困治理释放了巨大的行政治理效能,为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以贵州省“大数据帮扶”为案例,阐释数字技术通过构建平台型政府促进社会协同、内部协同、治理应变能力拓展,构建学习型政府促进政府形成双环学习模式与贫困治理平行经验分享能力提升,以此呈现数字技术赋能贫困治理的具体机制路径。贵州省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乡村振兴云、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建设和运用是数字技术赋能贵州省贫困治理的具体内容。贵州省“大数据帮扶”的经验表明,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型政府与学习型政府构建是贫困治理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并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展现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持续赋能效应。然而,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数字收集偏差、数字孤岛及数字依赖等科层体制下需警惕的数字化陷阱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华 黄如艳 张琼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具有从"扶教育之贫"到"防止教育返贫"和从"以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双重意蕴。"十三五"期间,在"扶教育之贫"方面,青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学校布局不适切;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支持条件尚不充分。在"以教育扶贫"方面,教育目标基本达成,但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全面,但灵活性不够;培养过程规范,但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不高。"十四五"期间,教育扶贫需在"防止教育返贫"上均衡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质量;同时,在"教育促进乡村振兴"上凸显劳动素养培育、完善课程设置、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培养过程,探寻青藏地区从教育扶贫到防止教育返贫、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