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0)
- 2023(11598)
- 2022(9293)
- 2021(8853)
- 2020(7166)
- 2019(16303)
- 2018(16225)
- 2017(29935)
- 2016(15907)
- 2015(18066)
- 2014(17453)
- 2013(16756)
- 2012(15179)
- 2011(13817)
- 2010(13856)
- 2009(12927)
- 2008(12826)
- 2007(11330)
- 2006(10205)
- 2005(9492)
- 学科
- 济(66264)
- 经济(66191)
- 业(46761)
- 管理(46350)
- 企(38976)
- 企业(38976)
- 中国(24612)
- 方法(24167)
- 数学(19631)
- 数学方法(19463)
- 农(18902)
- 技术(17397)
- 业经(17246)
- 贸(14428)
- 贸易(14411)
- 易(14091)
- 财(13836)
- 制(13511)
- 理论(13067)
- 学(12600)
- 农业(12487)
- 技术管理(12321)
- 银(11995)
- 银行(11978)
- 行(11626)
- 地方(11529)
- 融(11275)
- 金融(11274)
- 发(10663)
- 策(10024)
- 机构
- 大学(223187)
- 学院(221214)
- 济(99957)
- 经济(98251)
- 管理(84124)
- 研究(79625)
- 理学(71804)
- 理学院(71036)
- 管理学(70052)
- 管理学院(69629)
- 中国(61995)
- 京(48083)
- 财(44229)
- 科学(44158)
- 所(38602)
- 财经(35032)
- 研究所(34992)
- 中心(34682)
- 经济学(32375)
- 江(32259)
- 经(32154)
- 北京(31162)
- 农(30197)
- 范(30084)
- 师范(29830)
- 经济学院(28932)
- 院(28660)
- 业大(26980)
- 财经大学(26149)
- 州(25838)
- 基金
- 项目(143745)
- 科学(115611)
- 研究(111099)
- 基金(105134)
- 家(91067)
- 国家(90312)
- 科学基金(78033)
- 社会(73444)
- 社会科(69699)
- 社会科学(69683)
- 基金项目(54542)
- 省(54483)
- 教育(51557)
- 自然(46301)
- 划(46106)
- 自然科(45355)
- 自然科学(45346)
- 自然科学基金(44618)
- 编号(44118)
- 资助(41289)
- 成果(36860)
- 创(35831)
- 重点(33049)
- 部(32942)
- 创新(32575)
- 发(32377)
- 国家社会(31809)
- 课题(31661)
- 教育部(29053)
- 中国(28793)
- 期刊
- 济(112787)
- 经济(112787)
- 研究(73329)
- 中国(51149)
- 管理(35990)
- 财(33173)
- 教育(32906)
- 科学(30542)
- 学报(29511)
- 农(29199)
- 大学(23872)
- 学学(21650)
- 融(21339)
- 金融(21339)
- 技术(21007)
- 农业(20375)
- 经济研究(19725)
- 财经(18291)
- 业经(17053)
- 经(16111)
- 问题(14509)
- 贸(13801)
- 世界(13596)
- 业(13028)
- 国际(12596)
- 科技(11983)
- 技术经济(11789)
- 图书(11420)
- 坛(11163)
- 论坛(11163)
共检索到345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夏锦文
<正>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既要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也要回答“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放在以百年计、千年计的“长时段”中审视,自大航海时代拉开全球化序幕以来,现代化率先在西欧突破,随后向全球扩展,形成了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潮流,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和各国命运的关键变量。西方国家率先打开现代化大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坦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以来的热门关键词,各种媒体刊载、学术会议研讨、课题立项考察、论作著书面世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只驻足于其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两个维度——传承与发展。从“历史连续性”视域出发探究其萌芽、发端、发展的史实溯源,及其源远流长的演进走向,关注其实践内涵与理论表述的积淀与变迁。与此同时,注重其实践和理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丰富、升华和发展、创新。在当今新型工业化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但其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其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这些中国式现代化考察的新视域,有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振峰 程刘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其中,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鲜明特色、战略目标、推进方式、本质要求、实现路径,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理念。新时代新征程上梳理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元竹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城市化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浩 胡立君 丁言乔
人才集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验证人才集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速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市场化和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人才集聚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主效应、中介效应以及门槛效应检验中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任伍 史晓雯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嬗变。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又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逐渐被“中国式现代化”所代替,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有效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在有关现代化这样一些重大关系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化的普遍与特殊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动选择和创造;在现代化的“外源”与“内生”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自身努力,不再是外源现代化,而是内生现代化,实现了从外源向内生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破解了“依附”发展与“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在现代化的学习与创新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示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崭新的理论命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讲三个问题。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邱海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鲜明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培永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章玉贵 赵文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这一关键命题进行长期探索并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特点和前瞻性战略设计。本文从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逻辑演进和范式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进阶优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致力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范式参照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各国迈向繁荣共生之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建华 文艺瑾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创新呼应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任务,发展目标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的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现代化理论也亟需回应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下一阶段新任务,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