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5)
- 2023(15263)
- 2022(13143)
- 2021(12554)
- 2020(10389)
- 2019(23914)
- 2018(24310)
- 2017(45471)
- 2016(25666)
- 2015(29445)
- 2014(29678)
- 2013(28594)
- 2012(26171)
- 2011(23563)
- 2010(23720)
- 2009(21371)
- 2008(20731)
- 2007(18548)
- 2006(16356)
- 2005(14028)
- 学科
- 济(92107)
- 经济(91996)
- 业(67294)
- 管理(65257)
- 农(48984)
- 企(45762)
- 企业(45762)
- 方法(37510)
- 农业(32523)
- 数学(32329)
- 数学方法(31903)
- 中国(27508)
- 财(26557)
- 业经(24094)
- 学(22680)
- 地方(22543)
- 制(19870)
- 理论(18283)
- 教育(17080)
- 体(15437)
- 策(14657)
- 贸(14601)
- 贸易(14594)
- 技术(14545)
- 和(14537)
- 环境(14235)
- 易(14138)
- 发(13988)
- 银(13640)
- 银行(13579)
- 机构
- 学院(347739)
- 大学(346466)
- 管理(132913)
- 济(128627)
- 经济(125436)
- 研究(118176)
- 理学(114794)
- 理学院(113432)
- 管理学(111298)
- 管理学院(110685)
- 中国(87429)
- 科学(76750)
- 农(76188)
- 京(75014)
- 财(61116)
- 业大(60795)
- 所(60208)
- 农业(58484)
- 研究所(54918)
- 中心(54520)
- 江(53742)
- 范(49901)
- 师范(49438)
- 北京(47118)
- 财经(46168)
- 州(43270)
- 院(43216)
- 经(41985)
- 技术(40276)
- 省(39231)
- 基金
- 项目(239853)
- 科学(185532)
- 研究(179764)
- 基金(167662)
- 家(146510)
- 国家(145165)
- 科学基金(122686)
- 社会(107819)
- 社会科(101378)
- 社会科学(101349)
- 省(97676)
- 基金项目(90019)
- 教育(83607)
- 划(80874)
- 自然(79337)
- 编号(77442)
- 自然科(77377)
- 自然科学(77357)
- 自然科学基金(75938)
- 资助(67861)
- 成果(64176)
- 课题(54019)
- 重点(53681)
- 发(51779)
- 部(51635)
- 创(49544)
- 创新(46019)
- 科研(45548)
- 项目编号(45191)
- 大学(44710)
- 期刊
- 济(148733)
- 经济(148733)
- 研究(102139)
- 中国(78458)
- 农(75584)
- 学报(60776)
- 教育(53471)
- 科学(53119)
- 农业(51196)
- 财(46537)
- 大学(46500)
- 管理(44787)
- 学学(42990)
- 技术(31430)
- 业经(29707)
- 融(28743)
- 金融(28743)
- 业(25096)
- 图书(22061)
- 财经(21254)
- 问题(20700)
- 经济研究(20603)
- 版(19149)
- 科技(18078)
- 经(18068)
- 业大(16973)
- 资源(16165)
- 理论(15928)
- 技术经济(15384)
- 现代(15170)
共检索到522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海成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农林高校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大思政"视域中,"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各部门协同合力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农林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协同育人、区校联合等方面下功夫,构建与农业大学使命相统一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育人合力,给予学生全程、全方位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关键词:
农林高校 大思政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魏道智 吴杏春 熊君 孙小霞
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福建农林大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以生态学课程为例,从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平台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一体化、四目标、四梯度、五平台"的"一四四五"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优质教学平台;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验教材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和自主交互式学习,全面革新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改进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默 张艳 周明亮
在分析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将影响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因素划分为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从而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即: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力求着重培养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热爱农业为基础的,品德优良的农科人才;以具有扎实农业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农科专业性人才;以具有较强独立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特色的农科特色性人才;以品德优良、知识扎实、能力特色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农科类 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蒋远胜 陈文宽 钟秀玲 胡杰 王冲
总结和分析了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经验:建设"农林特色、经管相融"的课程体系,"两次循环、虚实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校院结合、院级为主"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依托学科、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农林院校 专业特色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广胜 郭一墨 周密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潜力、用人单位评价五个方面选取了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具体权重。发现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专业课教师评价和农业经济理论的专业应用能力;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影响最小的是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情况平均自评。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注重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于农业经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层次分析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掌海啸 范慕乔 崔青云 徐林
<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使命。在传统观念中,农业往往被误解为落后、低效的产业。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育融入知农爱农的理念,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高志强、官春云合著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书对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进行了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梁颖 苏一丹 丁宇
做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并把实践育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对于高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江春 王安源 林煦东 王成 蔡德军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人才匮乏且留不住、用不上、难以扎根乡村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分析安徽乡村振兴中农业高等教育层次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针对管理服务型、创新创业型、产业技能型等实用人才需求,探讨新时代农业高校加强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扎根乡村、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三种模式,并提出相关支持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俊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需要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建“大课堂”育人体系、以勇毅的历史担当完善“大师资”育人格局、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构建“大平台”保障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占柱 尚微微 姚丹 李亚非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出现了各种改革,就跨大类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优缺点,提出跨大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构建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实行授课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夏玉荣 周桂生 郭文善
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中国迫切需要具有优势特色的涉农学科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复合应用能力的农学类国际化人才队伍。本文首先分析了农学类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扬州大学作物学优势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重点阐述农学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最后,对农学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情况进行了中外比较。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禧 邓良基
地方农林高校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必须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进一步突出办学优势特色,创新教育观念;实施质量工程,夯实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培养 地方高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余明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遇到了课程实效性有待提高的瓶颈。文章提出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表明,该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同时,提出继续完善该课程体系的建议,即加强职业规划内容的本土化,提升学生职业决策及反馈修正能力;整合调动校内资源,提供实践平台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开拓校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树立良好意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祁春节 王刘坤 曾光 雷泽奎
本文在梳理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农林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结"新农科"背景下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这3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3种类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设想,并对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1)"新农科"背景下,大多农林类院校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未有明显区别且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农林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应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及配套保障机制;(2)校企联合、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是当前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政府、企业等力量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培养内容,改进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愿;(3)部分农林类高校已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林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改革经验。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教育、农业部门以及全国农林类高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 人才培养 复合型 创新型 应用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祥云
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建立起来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需求不对口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时代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开展合作办学、实践教学等方案,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高校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机制 农林院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