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4)
- 2023(8174)
- 2022(6799)
- 2021(6166)
- 2020(5186)
- 2019(11415)
- 2018(11070)
- 2017(21801)
- 2016(11560)
- 2015(12841)
- 2014(12456)
- 2013(12199)
- 2012(11161)
- 2011(9844)
- 2010(10235)
- 2009(10179)
- 2008(9153)
- 2007(8452)
- 2006(7538)
- 2005(7222)
- 学科
- 济(42076)
- 经济(41989)
- 管理(41415)
- 业(36143)
- 企(32226)
- 企业(32226)
- 融(26791)
- 金融(26789)
- 银(24208)
- 银行(24198)
- 行(23392)
- 财(21599)
- 中国(19825)
- 制(18053)
- 方法(16357)
- 数学(14460)
- 数学方法(14368)
- 务(12788)
- 财务(12760)
- 财务管理(12729)
- 企业财务(12249)
- 体(11463)
- 中国金融(11103)
- 业经(11030)
- 农(10842)
- 体制(10105)
- 地方(9844)
- 度(8549)
- 制度(8548)
- 家(8377)
- 机构
- 大学(155726)
- 学院(155590)
- 济(70805)
- 经济(69367)
- 管理(58902)
- 研究(49957)
- 理学(49785)
- 理学院(49354)
- 管理学(48770)
- 管理学院(48470)
- 中国(47573)
- 财(41956)
- 财经(31527)
- 京(31014)
- 经(28620)
- 中心(25661)
- 经济学(24441)
- 科学(24411)
- 江(23818)
- 财经大学(23762)
- 所(23433)
- 经济学院(22128)
- 融(21951)
- 金融(21539)
- 银(21404)
- 银行(20675)
- 研究所(20308)
- 北京(19533)
- 行(19369)
- 人民(19234)
- 基金
- 项目(98039)
- 科学(78679)
- 研究(76084)
- 基金(73512)
- 家(61410)
- 国家(60903)
- 科学基金(53739)
- 社会(51794)
- 社会科(49415)
- 社会科学(49406)
- 基金项目(38055)
- 省(37453)
- 教育(34767)
- 自然(31359)
- 自然科(30670)
- 自然科学(30665)
- 划(30610)
- 自然科学基金(30155)
- 编号(30090)
- 资助(30023)
- 成果(26270)
- 制(26151)
- 部(23139)
- 国家社会(22357)
- 重点(21988)
- 性(21545)
- 创(21369)
- 教育部(21056)
- 课题(20948)
- 发(20533)
共检索到251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郭玉清
如果将全国可供借贷的资金总量比喻成一个"公共池",那么地方政府的竞相举债势必形成"公共资源"问题,最终引发全国性的债务危机。当前,大多数曾经发展债务危机的国家一般均以"事前设限"举措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设置第一道风险闸,"事前设限"不仅针对资金供给方,更通过指标控制遏制资金需求方的借贷冲动,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通过指标控制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是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谢思全 白艳娟
本文在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双冲动的框架下讨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联系到地方政府积累的巨额债务及可导致的金融风险,以及融资平台与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紧密联系,本文将金融加速器的概念引入到分析中来。经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双冲动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拥有信贷加速器效应,这种信贷加速器效应有可能导致风险不可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隽
1.分类管理地方债务,改变债务融资分类模式。地方政府债务将从原来以融资平台公司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一般政府债务、专项政府债务、PPP债务和企业债务结合的分类模式。根据项目不同的收益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项目没有收益、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计划偿债来源主要依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项目,如义务教育债务等,将由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而作为一般政府债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伟 李连发
本文构建了有限承诺条件下的动态债务模型,考察了公共投资在私人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从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角度分析了融资平台举债对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最终得出了市场配置资源主导下的融资平台适度举债规模,为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框架。文中还考察了因地方政府内在激励所导致的融资平台举债扩张偏向。从长期看,地方政府须减少对融资平台举债的依赖程度,尽可能调动民间投资,使得民间投资和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 举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江勇
监管新规出台后,存量项目还款来源悬空将加大金融风险、在建工程面临停工风险将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及经济增速等问题亟待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新规实施效应2017年,财政部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以下简称"50号文")和《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以下简称"87号文"),以规范地方举债行为。总体上,50号文和87号文的实施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一是地方政府通过撤销担保函、修改合同、变更担保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斌 王朝才 柯勰
以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和分税制改革后的地方税体系等构建地方举债融资的自有财力支撑,以及新《预算法》赋予地方自主发债权利为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力量的日益壮大,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种模式:集资和收费、借助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或发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及与社会资本合作。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地方政府主体地位及相关参与主体权责利的日益清晰化、中央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日益规范化、举债融资手段的日益市场化、相关配套制度的日益完善化。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演变历程,总结各个阶段特点。在此基础上,阐释三个阶段的演化逻辑,并总结了相关经验及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吉富星 洪源 秦玉奇
本文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通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能够通过影响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供需两方面的土地融资杠杆和投资竞争需求,引起地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同时在项目、资金层面形成多个作用路径。从债务监管环境看,债务监管越严,越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显性债务替代效应和隐性债务增量压缩效应影响,地方债务“显性化”政策能抑制撤县设区改革对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效应。上述结论对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政策启示:应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下的城镇化,开好举债“前门”、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项目合规融资,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加强债务监管,构建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举债融资机制 地方隐性债务 撤县设区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类承曜
地方政府债务合约中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巨大的代理成本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如果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就会过度举债,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由于中国政治体制、金融市场与传统的财政学理论描述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地方政府代理成本和外部性问题十分严重,中国地方政府会过度举债。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规范性管理十分必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实施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起了制度框架,从实行地方债限额管理、将地方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到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构建地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实施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起了制度框架,从实行地方债限额管理、将地方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到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构建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玉清 何杨 李龙
本文在一个隐性担保的大国任命制分权架构中,构建内嵌政治激励的博弈模型,分解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秉持的救助预期。结果发现,地方政府救助预期受晋升考评压力、成本自担份额、中央救助倾向影响,在卸责心理驱使下,地方政府寄望通过"公共池"分享举债成本和谋求事后救助,但无论基于人口规模还是外部性压力的"大而不倒"假说,都不适于解释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以新兴国家的共性基础和大国相对独特的融资环境为条件,随传统治理模式释放的策略性举债加剧了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诱发偿债压力的区域布局失衡,风险在流动性层面积聚;但流动性风险管控恰能彰显大国制度优势。本文进而认为,从"加力"到"增效"的治理模式的转...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素合
2009年底,根据办党组的工作安排,南京办财政审计处在无先例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举债风险项目中首次开展了研究型审计,取得了丰富的审计研究成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言 孙献贞
在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需深入研究,为此,从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视角切入,分析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对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首先从投资规模角度构建了地方债发行对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测算资本价格扭曲情况,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对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效应;此外还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机制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会加剧资本价格扭曲,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大,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幅度最小;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会通过缩小投资规模的途径加剧资本价格扭曲。由此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建议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设计,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问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维武
财政分权化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膨胀,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从《预算法》到《预算法修正案》再到“89号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已由以融资平台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未来更将走向由地方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趋势。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以便充分实现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制度变迁既定目标,需从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制衡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