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9)
- 2023(7767)
- 2022(6497)
- 2021(5958)
- 2020(4788)
- 2019(10993)
- 2018(10544)
- 2017(19572)
- 2016(10128)
- 2015(11726)
- 2014(11389)
- 2013(11556)
- 2012(11350)
- 2011(10655)
- 2010(10614)
- 2009(9905)
- 2008(9644)
- 2007(8353)
- 2006(7855)
- 2005(7295)
- 学科
- 济(70159)
- 经济(70095)
- 管理(23652)
- 方法(22576)
- 业(21178)
- 数学(20591)
- 数学方法(20526)
- 中国(18394)
- 地方(15851)
- 企(15156)
- 企业(15156)
- 农(12578)
- 贸(12209)
- 贸易(12201)
- 地方经济(12140)
- 学(11970)
- 易(11904)
- 业经(10892)
- 融(9416)
- 金融(9414)
- 环境(9346)
- 制(9107)
- 财(9093)
- 关系(8593)
- 发(8497)
- 农业(8400)
- 银(8307)
- 银行(8292)
- 行(8168)
- 和(7538)
- 机构
- 大学(162988)
- 学院(158512)
- 济(87103)
- 经济(85966)
- 研究(68858)
- 管理(54943)
- 中国(51730)
- 理学(46521)
- 理学院(45940)
- 管理学(45457)
- 管理学院(45145)
- 科学(37263)
- 财(35476)
- 所(35271)
- 京(34945)
- 研究所(32154)
- 经济学(30157)
- 财经(28684)
- 中心(28383)
- 经济学院(26978)
- 经(26414)
- 农(25564)
- 院(23984)
- 北京(23287)
- 科学院(21914)
- 江(21721)
- 财经大学(21448)
- 范(20316)
- 师范(20139)
- 业大(20037)
- 基金
- 项目(101877)
- 科学(80792)
- 基金(77689)
- 研究(73515)
- 家(70186)
- 国家(69273)
- 科学基金(57052)
- 社会(51976)
- 社会科(49495)
- 社会科学(49482)
- 基金项目(39416)
- 省(34682)
- 自然(33575)
- 自然科(32779)
- 自然科学(32766)
- 资助(32512)
- 自然科学基金(32233)
- 教育(31665)
- 划(30806)
- 编号(25355)
- 部(24558)
- 国家社会(24153)
- 发(24043)
- 中国(23941)
- 重点(23689)
- 成果(21630)
- 教育部(21240)
- 创(20424)
- 发展(20034)
- 济(19853)
共检索到255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傅瑞斯 李晶
本文强调,西方崛起或工业化并非斯密所描述的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意志、海外贸易和奉行了军事财政体制造成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在近代以降并未象英国、欧美那样走上强国的工业化之路,也并非缺乏斯密所说的那种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出现在一系列历史著述上的核心观点,即“富国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拥有市场的自由,穷国之所以贫弱,是因为拥有官僚的专制”并没有真实地解释中、西方在历史演化轨迹中所出现的“大分岔”。谓予不信,基于英国或其他发达的工业国早期历史上的军国主义的财政策略和中国清代以降所采取的悲天悯人的家长式的农业制度的对比研究将提供详尽答案与深刻启示。
关键词:
大分岔 军国主义财政政策 家长式农业制度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伟涛
近代中国缘何落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经久不衰的问题。其实质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为何工业革命未能爆发于经济总量大幅领先的明清中国?当工业化确立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进入中国后,中国为何未能利用强大的底蕴较快地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到经济强国的行列?文章试图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回答这一历久弥新的问题: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能力大体是与发展农业经济,维持统治的国家目标相一致,正是这一国家目标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工业革命;当列强叩开中国的国门,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后,晚清政府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学习、财政、法治等国家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最终的失败,继起的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了学习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其财政能力与法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仍不足以支撑孵化市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努力提升学习、财政、法治三种国家能力,但国民党作为一个弱势独裁政党,内部组织涣散,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既无法从国家能力层面有效动员广大乡村经济潜力,也无法建立起政令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加之日本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市场经济 国家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健
在经济史上,典型的资产泡沫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首次出现后,相继出现了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虽然这些泡沫所涉及的资产不同,但是其形成机理十分相近。无论是法国、英国的股票市场价格,还是当年郁金香价格,都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资产泡沫的破灭一方面对当时的国民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执政者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以规范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关键词:
近代西欧 资产泡沫 泡沫事件 危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莉
多极世界 不同凉热 中国与西欧经贸合作升温本刊记者李莉China-EuropeEconomicTiesStrengthened¥ByourstaffreporterLiLiInlightoftherapidchangeofworldeconomicd...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文 包炜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看,西欧的国家传统和美国的制造业传统是国家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关键;从"中国奇迹"的基本规律来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对现代化经验的比较分析和借鉴吸收,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安排,提出以下三条建议:第一,在发展导向上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体性;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强化有效国家建构;第三,在产业体系上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夏文娟
中国社会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舶入,当时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近代中国社会学家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较多关注中国经济问题。他们发表的外文论著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经济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工问题、都市生计问题及人口和移民问题等做了深入、系统研究。相比经济学家侧重于讨论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学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视野则更为开阔,为中国近代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
社会学家 近代经济问题 外文文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俊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西欧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能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都积极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特别是西欧国家。目前正在为振兴经济和恢复科学技术优势进行积极的努力。它们的战略目标是:通过西欧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倪玉平
随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关于历史上中国经济及其在世界经济史上地位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其中,尤以GDP的研究引人注目。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着这一问题,已经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冯存诚
全面复苏的西欧经济一、西欧经济全面复苏1994年,西欧各国经济终于普遍摆脱了停滞或衰退的困扰,形势明显好转。主要表现是:其一,欧盟国家一改过去3年来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局面,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2.6%,仅比1990年低0·2个百分点。作为欧洲联盟“...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日昌
经济增长模式的成熟需要创新文化的孵化。西欧主要创新型国家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创新文化各自具有鲜明个性,即:意大利“柔性生产综合体”、德国“思想的大工厂”、法国“跨地域的步伐”和英国“服务于全过程”。其中既有历史积淀也不乏哲学与社会学理念,由此共建了一种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创新文化大态势,引导着整个欧洲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
西欧 创新文化 个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贺耀敏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研究课题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都呈现出研究问题越来越深入具体、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规范、理论支撑越来越系统完整、优秀成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国斌 李伯重
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起自己的资本主义?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最常被问到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明清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农村工业的分析,推进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欧亚大陆两端的农村工业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工业化的原动力是什么?中西关键性经济差异的性质又何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创新,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生命,同样也是社会科学的生命。创新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方法的创新往往可以导致理论的创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曾在我的老师一辈达到辉煌,现在,研究的主力渐渐地转由中青年学者担当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学术条件,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些变化中,有不利的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