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28)
2023(15806)
2022(13612)
2021(12972)
2020(10883)
2019(24953)
2018(25046)
2017(48524)
2016(26285)
2015(29787)
2014(29648)
2013(28970)
2012(25976)
2011(23585)
2010(23778)
2009(22184)
2008(21241)
2007(18813)
2006(16518)
2005(14303)
作者
(74518)
(62119)
(61789)
(58736)
(39132)
(29745)
(27794)
(24490)
(23586)
(21993)
(20960)
(20833)
(19561)
(19362)
(19014)
(18839)
(18678)
(18295)
(17648)
(17620)
(15423)
(15294)
(15189)
(14390)
(14045)
(13833)
(13708)
(13645)
(12577)
(12196)
学科
(105026)
经济(104877)
(77375)
管理(72150)
(56267)
企业(56267)
(49081)
方法(47725)
数学(41744)
数学方法(41024)
农业(32676)
中国(26865)
业经(26629)
(24515)
(22209)
(21086)
地方(20391)
(18419)
贸易(18410)
理论(18058)
(17890)
技术(16270)
(15481)
(15460)
(15369)
银行(15325)
环境(15061)
(14926)
(14609)
(14545)
机构
学院(370292)
大学(367228)
管理(147306)
(144417)
经济(141233)
理学(128717)
理学院(127350)
管理学(124779)
管理学院(124139)
研究(119549)
中国(89718)
(77006)
科学(75569)
(74410)
(64226)
业大(60848)
(59829)
农业(57337)
中心(55306)
研究所(54583)
(53692)
财经(51637)
(49129)
师范(48705)
北京(47978)
(47043)
(43633)
(42916)
经济学(42017)
经济管理(39694)
基金
项目(255555)
科学(200783)
研究(188458)
基金(184265)
(160087)
国家(158694)
科学基金(136505)
社会(117645)
社会科(110979)
社会科学(110950)
(101017)
基金项目(97587)
自然(89029)
自然科(86937)
自然科学(86916)
教育(86874)
自然科学基金(85324)
(84292)
编号(79056)
资助(76099)
成果(63437)
重点(56856)
(56161)
(54278)
课题(53533)
(52965)
创新(49231)
科研(48693)
教育部(47950)
大学(47613)
期刊
(160565)
经济(160565)
研究(104115)
(73876)
中国(70838)
学报(59023)
科学(54867)
管理(50673)
农业(50249)
(46912)
大学(45555)
学学(43119)
教育(43111)
技术(32490)
业经(31989)
(31663)
金融(31663)
(24233)
财经(24207)
经济研究(23762)
问题(21654)
(20591)
(19041)
科技(17969)
图书(17934)
技术经济(17757)
理论(16967)
现代(16672)
商业(16321)
统计(16304)
共检索到531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莉  俞林伟  
基于2016年浙江省农民工婚恋家庭的调查数据,从代际视角探究了新老两代农民工婚育模式和婚姻满意度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婚育模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婚姻满意度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两代农民工的婚姻观、婚姻行为和生育行为对婚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拥有夫妻平等观念、无婚外恋、家庭化流动等婚姻特点的农民工,其婚姻满意度最高。同时这种影响在两代农民工群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自主婚姻观会积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满意度,而初婚和生育男孩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婚姻满意度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代际差异主要源于两代农民工的不同内在特征、成长经历和婚姻价值观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蕾  李放  
从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表现入手,探讨婚姻状况对城镇化意愿代际差异形成的贡献。基于经济理性假设构建农民工城镇化分层决策模型,并建立多个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两个假说:一是已婚农民工城镇化决策更符合经济理性;二是城镇中对农民工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拉力,而农村中对农民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阻力,城乡社会制度共同影响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决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卫东  
采用2016年在广州收集的农民工社会融合与婚姻家庭专项调查数据,探讨配偶替代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迁入地地方婚姻市场中异性多于同性会显著降低女性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对男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迁出地地方婚姻市场的性别结构对男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对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性别比越高,男性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越好;迁出地便利性也仅对男性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迁出地位于山区会显著提高男性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研究表明,在性别失衡和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女性拥有更多的再婚机会,使女性农民工具有更高的离婚倾向,而男性农民工则倾向于维持当前婚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潇晓  徐水晶  
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分析了外出务工对农村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使用质性资料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佐证,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外出和未外出人口婚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而男性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形成这一结果的机制在于:当前农村婚姻成本的性别差异、外出后性别观念的变化和对生活艰辛更深切的体会。促进农村外出人口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更需要重视和提升外出务工女性的婚姻满意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申顺芬  林明鲜  
文章依据2010年在山东省进行的"婚姻满意度调查"数据,探究了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在样本夫妇中,93%对自己的婚姻表示满意,其余7%的夫妻对自己的婚姻表示不满意。婚姻满意度在不同年龄、婚龄、性别、职业、学历、婚姻状况(是否初婚)、收入、健康状况、婚姻观、家务观、夫妻交流时间、子女数量的夫妻之间存在差异。而夫妻交流时间、婚姻观、是否初婚和健康状况对婚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即夫妻交流时间越长,健康状况越好,婚姻满意度越高;初婚比再婚的夫妇婚姻满意度更高;反对"没有爱情就应该离婚"的观念的、同意"妻子应该更多地从事家务"的夫妇,婚姻满意度更高。婚姻家庭观念保守是在多数山东夫妻婚姻稳定和婚姻满意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雷晓燕  许文健  赵耀辉  
本文通过使用CHARLS 2011—2012全国基线数据,描述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婚姻市场的匹配情况,并重点探究了婚姻市场上的不同匹配模式与人们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个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高攀的女性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抑郁程度相对较低;高攀的男性则在两者上与其他人都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攀给女性带来满足感和精神健康的现象与经济的发展很有关系,高攀女性在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方面的优势只在农村地区和相对贫困的地区较为明显,在城市和富裕的地方则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丰龙  何深静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的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主要发生在相同类型、相同地区和相同行政级别的户籍居民之间,说明户籍制度依然影响居民的婚姻选择范围和流动性。择偶梯度的婚姻匹配模式虽然比较常见,但主要表现为农村女性更容易"上嫁"到区位条件更好的地区。另外,婚姻匹配的空间模式主要受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和个人身体特征等因素影响。受教育水平和职务对提高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积极作用,而受教育水平、职务、身高、外貌等因素能够增加女性"上嫁"的可能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怡  李智慧  耿志祥  
从微观机理上分析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可以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婚姻匹配模型,利用20102014年CFPS数据,研究了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42,儿子和女儿代际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45和0.40,代际流动性偏低;父代收入对子女配偶的收入影响十分显著,2014年父媳和父婿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25和0.36,且后者高于前者,表明婚姻匹配,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是形成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研究还表明,父代收入对子代配偶的受教育程度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李树茁  Marcus W.Feldman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出生性别比队列陆续进入婚姻市场,中国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文章使用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人口学分析方法研究当前中国男性婚姻挤压模式的变动规律,试图完善现有的婚姻挤压理论。研究发现,从时期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男性婚姻挤压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的超低初婚水平的挤压模式,农村男性初婚概率的年龄分布受挤压明显且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动出现停滞,男性婚姻挤压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并已出现扩散趋势。从队列角度分析,农村未婚男性受初婚概率偏低和死亡概率偏高的双重挤压,其终身结婚期待率在各个年龄段均低于城镇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则均高于城镇男性,说明农村地区实际婚姻挤压程度比时期指标所反映的更加严重。当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状况可能构成未来中国男性总体的婚姻挤压态势。最后,文章给出了当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的测度依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瑜  梁潇杰  于桂兰  
基于劳动关系视角,以苏州某经济开发区50家企业为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对劳动关系满意度中的"劳动报酬"较不满意,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报酬""劳动负荷""组织关系"与"个人成长"均不满意;"劳动报酬"最能影响老一代农民工总体的劳动关系满意度,而"劳动负荷"与"个人成长"最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的劳动关系满意度。因此,应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权益诉求及代际差异,转变企业用工观念,进一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瑜  梁潇杰  于桂兰  
基于劳动关系视角,以苏州某经济开发区50家企业为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对劳动关系满意度中的"劳动报酬"较不满意,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报酬""劳动负荷""组织关系"与"个人成长"均不满意;"劳动报酬"最能影响老一代农民工总体的劳动关系满意度,而"劳动负荷"与"个人成长"最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的劳动关系满意度。因此,应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权益诉求及代际差异,转变企业用工观念,进一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倩倩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银清  张磊  王钊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农民工叶落归根,新生代农民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结构性差异也必将带来新老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代际差异。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主要受收入、工作环境、工作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尊重、意见表达、收入等因素则是影响老一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两代农民工之间工作满意度的差别事实上源于两代农民工之间的个体禀赋、价值诉求以及生活面向等方面的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尹子文  
本文以第二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利用对不同地区第二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与访谈材料,描述了微观视野下第二代农民工真实的婚姻家庭生活图景。研究发现:第一,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在婚恋观、通婚圈等方面表现出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过渡特征,不过,这样的转变并不彻底;第二,第二代农民工的婚姻家庭生活在从农村到城市与从子女转变为父母方面面临着窘境,在维护家庭和选择定居地方面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永潇  董浩  
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比较1960年以来基于夫妻户口类型划分的4类城乡婚姻的教育地位匹配模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运用rank-rank相关系数和“交换指数”反事实分析等前沿方法,整合分析2003~2018年间各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项全国代表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数据所包含的81756对夫妻,发现中国婚姻匹配模式长期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双方均为城镇户口的夫妻的教育地位同质性程度远高于一方或双方为农村户口的夫妻,而高等教育人群的婚姻匹配行为是塑造该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跨城乡户口通婚的夫妻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非对称的户口-地位交换模式,长期面临双方相对优势无法互补的困境。这些发现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长期失衡对婚姻匹配模式的深远影响,对探讨促进城乡融合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