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7)
2023(2303)
2022(1773)
2021(1614)
2020(1377)
2019(3001)
2018(2973)
2017(6354)
2016(3246)
2015(2919)
2014(3011)
2013(2991)
2012(2669)
2011(2414)
2010(2375)
2009(2197)
2008(1966)
2007(1838)
2006(1599)
2005(1410)
作者
(7779)
(6498)
(6365)
(6270)
(3836)
(3008)
(2927)
(2471)
(2464)
(2238)
(2179)
(2120)
(2015)
(1990)
(1963)
(1960)
(1896)
(1892)
(1880)
(1836)
(1595)
(1552)
(1521)
(1492)
(1454)
(1445)
(1388)
(1334)
(1316)
(1253)
学科
(12362)
经济(12349)
(8912)
管理(7664)
(6198)
方法(5744)
数学(5412)
数学方法(5310)
中国(4950)
(4903)
劳动(4886)
农业(4792)
(4578)
企业(4578)
结构(4144)
人民(3840)
消费(3567)
水平(2888)
消费水平(2887)
收入(2663)
人口(2660)
(2592)
动力(2577)
业经(2556)
(2508)
贸易(2507)
(2496)
劳动力(2440)
(2399)
农业劳动(2291)
机构
学院(42217)
大学(40471)
(20016)
经济(19747)
管理(16638)
理学(14760)
理学院(14658)
管理学(14401)
管理学院(14343)
研究(12632)
中国(9703)
(8475)
(7463)
财经(7064)
科学(7050)
经济学(6621)
(6433)
(6396)
经济学院(5929)
(5914)
业大(5787)
中心(5562)
(5479)
研究所(5378)
财经大学(5214)
(5035)
师范(4988)
经济管理(4971)
农业(4944)
商学(4944)
基金
项目(28799)
科学(23161)
基金(21580)
研究(20580)
(18491)
国家(18276)
科学基金(16215)
社会(14691)
社会科(13932)
社会科学(13928)
(11169)
基金项目(11027)
自然(9998)
自然科(9789)
自然科学(9788)
自然科学基金(9594)
教育(9360)
资助(9061)
(8963)
编号(8470)
国家社会(6330)
(6253)
(5968)
重点(5944)
成果(5909)
(5701)
人文(5628)
教育部(5598)
科研(5471)
课题(5411)
期刊
(23663)
经济(23663)
研究(11708)
中国(8255)
管理(6207)
(6134)
学报(5512)
(5476)
科学(5308)
业经(5051)
经济研究(4944)
大学(4700)
学学(4605)
商业(4056)
农业(4046)
技术(3485)
财经(3409)
(2960)
(2944)
金融(2944)
商业经济(2753)
问题(2540)
消费(2531)
教育(2299)
统计(2235)
技术经济(1952)
资源(1944)
(1915)
(1915)
劳动(1915)
共检索到59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扩大有效供给有必要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劳动供给的有效性,由于中国家庭的整体性更为突出,家庭消费优先权的选择更近似于一种合作性博弈,并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消费牺牲”和被动消费的问题,突出的家庭消费代际依赖导致劳动供给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系列矛盾,优化劳动供给需通过税制结构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护劳动意愿、推进劳动保障的社会化以构建起弹性化劳动退出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扩大有效供给有必要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劳动供给的有效性,由于中国家庭的整体性更为突出,家庭消费优先权的选择更近似于一种合作性博弈,并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消费牺牲"和被动消费的问题,突出的家庭消费代际依赖导致劳动供给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系列矛盾,优化劳动供给需通过税制结构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护劳动意愿、推进劳动保障的社会化以构建起弹性化劳动退出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天阳  刘慧  
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和社会公平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基于特征事实的描述发现,国企依赖与劳动力流动呈反向变动关系,而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呈反向变动关系。理论研究发现:(1)三部门的生产模型表明,由于国有企业过于倚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地方对国企依赖会大大降低对劳动力的吸纳,不利于劳动力流动,从而对城乡收入分配产生客观不利影响;(2)劳动力流动模型表明,劳动力流动越充分,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地方对国企的过度依赖,会通过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不利于劳动力流动而对城乡收入的分配产生客观不利影响。这启示我们,既要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也要毫不动摇发展民营企业,要同时兼顾国有企业的发展效应和民营企业的就业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以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的的农地流转能否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人顾虑。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为数据分析对象,通过线性回归模型、SLM、SEM选择,对6个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现阶段农地流转不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地失业或者滞留在农地是农民流转农地后可能的劳动力走向。在寻找农地流转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依赖的中间变量时发现:农地流转依赖于工业化解决农地流转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地区差异;农村工业化存在单独的以及与农地流转互补的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占有禀赋的改善与降低不是实践可行的农地流转转移劳动力依赖条件;农地流转受农户户均耕地经营面积大小影响依赖于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推进(或阻滞)农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光盛  王红梅  卢德伟  谢芊芊  
[目的]农村劳动力析出直接影响耕地利用,分析劳动力析出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对协调人地矛盾,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山区,研究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禀赋对广东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方法]文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9―2018年4个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要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结果]农村劳动力析出与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进一步交叉乘积检验发现,劳动力析出是否依赖于耕地规模、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农业机械等禀赋要素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区域差异,当农村劳动力析出到达临界值时,调整影响耕地集约的变量才能有效促进耕地集约。[结论]在无法断言农村劳动力析出及外部条件与耕地集约利用是否存在潜在均衡时,推动耕地集约需要寻找相关辅助变量工具,因时因地制定耕地集约利用政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慧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竞争程度 ,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寻找工作的难易与满意程度及可能获得的收入水平 ,又影响到潜在的接受教育消费者与尚未完成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本文在分析我国改革以来劳动力市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发展教育消费的对策建议 :( 1)培育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配置劳动力中的作用 ;( 2 )打破所有制、地区和城乡界限 ,真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3 )将发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教育消费相互配合 ,理顺劳动力参与率 ,均衡劳动力市场供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阳立高  龚世豪  韩峰  
在人口老龄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化包括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变化等多重维度;制造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文章以1992-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综合视角来探讨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但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二是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却不利于制造业高度化发展;三是反映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老年、少儿抚养比上升显著抑制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且老年抚养比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少儿抚养比。此外,文章还通过更换样本与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基本支持了文章上述的研究结论。因此,我们建议既要通过调整与优化人口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冲击;又要着力培养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而以创新驱动制造业结构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阳立高  龚世豪  韩峰  
在人口老龄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化包括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变化等多重维度;制造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文章以1992-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综合视角来探讨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但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二是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却不利于制造业高度化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嵩淇   郭凤鸣   张世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根本举措。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内卷”现象,本文结合参考依赖偏好理论,建立竞赛环境下失望厌恶个体的劳动供给模型,理论推演同伴努力对个体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并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推演发现,同伴努力对个体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取决于个体预期收益所构成的参考点:如果个体较关注绝对收益,参考点中自身预期物质效用权重较高,则同伴努力将产生挫败效应;如果个体较关注相对收益,参考点中同伴预期物质效用权重较高,则同伴努力将产生激励效应。如果同伴努力影响个体参考点的选择,则适度竞争会令劳动者关注相对收益并对同伴努力做出积极反应,而过度竞争则产生相反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同伴努力会对中国劳动者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内卷”现象。劳动者过度劳动主要缘于较强的同伴激励效应,而工资率解释“内卷”现象形成的能力相对有限。竞争关系较强、精神压力较大、个人主见较弱和面临工作奖金的劳动者更容易受到同伴激励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为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缓解“过度内卷”和减少“躺平”现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琳  
持续上升的房租收入是否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呢?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房租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通过工具变量法一定程度解决了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房租收入对劳动力供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因村居类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劳动时间相对较灵活的农村地区,房租收入显著减少了劳动力供给,而在劳动时间相对固定的城市地区,房租收入并没有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这种负效应在女性样本中更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清杰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供给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劳动市场分割理论的框架下 ,对从属于“低端”劳动市场或次级劳动市场的低技能劳动力进行了研究。作者探讨了预算硬约束下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规律 ,区分了两类特殊的供给曲线 ,并得出了低技能劳动力供给曲线的Y字形可行区域。文章最后以我国的农民工现象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姚先国  陈凌  
试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管理姚先国陈凌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能解决第二号任务吗?“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面临1978年以来又一个失业高峰,而且将持续较长时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国有部门的富余人员三方面;对其规模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曾经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保证了中国工业在低成本的环境中获得所需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工业的成本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频频出现,无限劳动力供给逐渐消失,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逐步从充足转变为短缺,"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善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国内资本市场,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人口结构,从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也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主体进行提供劳动时间决策的结果。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参与率、工资率、税收等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劳动力总量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趋缓甚至过剩;呈现出结构性和季节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琳  
持续上升的房租收入是否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呢?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房租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通过工具变量法一定程度解决了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房租收入对劳动力供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因村居类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劳动时间相对较灵活的农村地区,房租收入显著减少了劳动力供给,而在劳动时间相对固定的城市地区,房租收入并没有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这种负效应在女性样本中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