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4)
- 2023(6675)
- 2022(5520)
- 2021(5089)
- 2020(4208)
- 2019(9682)
- 2018(9197)
- 2017(18582)
- 2016(9996)
- 2015(10746)
- 2014(10616)
- 2013(10696)
- 2012(10166)
- 2011(9177)
- 2010(9314)
- 2009(8447)
- 2008(8523)
- 2007(7715)
- 2006(6606)
- 2005(6023)
- 学科
- 济(45691)
- 经济(45637)
- 业(26522)
- 管理(25373)
- 方法(22206)
- 企(19981)
- 企业(19981)
- 数学(19739)
- 数学方法(19510)
- 学(11571)
- 中国(11403)
- 财(11369)
- 农(11216)
- 地方(8783)
- 贸(8410)
- 贸易(8407)
- 业经(8236)
- 易(8154)
- 农业(8049)
- 融(8015)
- 金融(8014)
- 制(7714)
- 银(7534)
- 银行(7506)
- 行(7208)
- 务(6496)
- 财务(6486)
- 财务管理(6473)
- 技术(6322)
- 企业财务(6229)
- 机构
- 大学(150254)
- 学院(147558)
- 济(65505)
- 经济(64397)
- 研究(56160)
- 管理(52946)
- 理学(46511)
- 理学院(45873)
- 管理学(44887)
- 管理学院(44596)
- 中国(40466)
- 科学(35096)
- 京(31250)
- 财(30243)
- 所(29856)
- 农(29042)
- 研究所(27546)
- 财经(24748)
- 中心(24389)
- 业大(23328)
- 农业(23135)
- 经(22736)
- 经济学(22182)
- 江(21674)
- 经济学院(20334)
- 院(20110)
- 范(19427)
- 北京(19186)
- 师范(19181)
- 财经大学(18799)
- 基金
- 项目(103455)
- 科学(82501)
- 基金(79130)
- 家(71466)
- 国家(70948)
- 研究(69917)
- 科学基金(59894)
- 社会(47160)
- 社会科(44920)
- 社会科学(44908)
- 基金项目(41410)
- 自然(39814)
- 自然科(39008)
- 自然科学(38994)
- 自然科学基金(38385)
- 省(38320)
- 划(33362)
- 资助(32807)
- 教育(32105)
- 编号(24598)
- 重点(24151)
- 部(23917)
- 发(21844)
- 创(21237)
- 国家社会(21133)
- 成果(20449)
- 科研(20396)
- 教育部(20324)
- 创新(20073)
- 计划(19747)
共检索到214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任玉 陈悉榕 甘犁
本文以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在采用多重估计方法对流动性趋势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分解方法对代际流动性趋势的构成进行分解。估计结果显示,我国代际流动性呈现的"倒U型"趋势,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都同时存在;约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子代,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在60年代中期后出生的一代人,其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对代际流动性趋势构成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代际流动,主要来源于增长效应,即由社会阶层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是社会总量发展的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任玉 陈悉榕 甘犁
本文以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在采用多重估计方法对流动性趋势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分解方法对代际流动性趋势的构成进行分解。估计结果显示,我国代际流动性呈现的"倒U型"趋势,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都同时存在;约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子代,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在60年代中期后出生的一代人,其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对代际流动性趋势构成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代际流动,主要来源于增长效应,即由社会阶层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是社会总量发展的结果;排序效应所引起的流动性水平次之;离散流动对总体流动性贡献不大。增长效应的变化趋势是总体代际流动性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将增长效应从总体流动中剔除后,代际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变得较为平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小芹
本文利用CGSS2005-2015年的7轮全国性综合调查数据,在消除样本选择偏误和测量偏误的基础上,分出生年份群组考察了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研究发现:从相对流动性看,父代社会经济地位都会显著影响子代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但这一影响的大致趋势是下降的;从绝对流动性看,中国社会的代际总流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代际总流动的进一步分解表明,交换流动在总流动中占主导地位。农村和城镇的代际流动性存在异质性,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代际流动的发生均主要由交换流动主导。此外,绝对流动趋势和结构在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均表明,中国社会代际流动并未出现阶层固化加剧的倾向。
关键词:
代际流动 相对流动 绝对流动 机会公平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娟 张绘
本文通过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库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在控制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和同住性样本选择偏差后,我们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递增的趋势。1981~1987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1974~1980年和1967~1973年出生组。父辈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此外,代际收入流动性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也不同。低收入组的代际流动性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而在高收入组代际流动性较低,子辈可以凭借父辈的优势继续获得较高的收入。建议采取征收级差遗产税等措施调节代际收入差距,同时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尽可能保障低收入子女有机会流动到高收入组。
关键词:
代际收入 收入不平等 代际流动性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青青 刘泽云
本文运用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在考虑收入测量偏误和同住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1970—1995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呈下降趋势,代际收入秩回归系数从“70后”的0.397上升至“80后”的0.435,进而上升至“90后”的0.493。(2)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具有性别和户口差异。其中,男性和农业户口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没有显著变化,非农业户口则在“70后”至“80后”有显著下降。(3)不同类型收入的代际流动性趋势略有不同,“90后”工资性收入和主要工作收入的代际流动性与“80后”没有显著差异,但劳动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均呈下降趋势。(4)同住样本选择偏差对分性别和工资性收入、主要工作收入代际流动性的敏感度较大,但也没有改变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结论。本文为提高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和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晓燕 石磊
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教育和迁移对其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70及80后的代际收入弹性在控制相关变量前后分别为0.597(0.573)、0.652(0.647)及0.728(0.690),使用代际位序相关性和收入流动矩阵进行度量的结果保持稳健。本文还发现教育具有显著提升社会流动的功能,其中高中与大学比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更能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人口流动可以显著降低代际收入弹性;而且相较城市居民,教育和人口流动都更能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流动性。但没有显著证据表明人口流动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趋势 教育 迁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琳 袁志刚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8~2005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和内在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从大幅下降到逐步稳定的基本特征,且前期的大幅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子代相对收入的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力达到60%以上,其中以财富资本为主。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分布,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趋势 内在传递机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石军 黄桂田
本文使用CHNS的1989~2009年数据,估计了中国2000、2004、2006和2009年的代际收入弹性。通过优化估计方法和细致的数据处理,努力剔除偏差因素使各年的估计具有可比性,我们得到了上述各年的代际收入弹性分别为0.66、0.49、0.35、0.46。该结果反映出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大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但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仍然偏高,中国的家庭因素对子辈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改变这种状况需进一步深化相关改革,推进机会均等机制的形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学龙 袁易明
改善代际流动性,对提升人力资本效率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本文使用CHNS数据,基于AltHAm指标和反事实分析,从年龄群组的视角考察中国代际流动性变迁的趋势与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性在60后、70后与80后群组间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即60后代际流动性最高,70后代际流动性最低,80后代际流动性居中。教育是影响职业阶层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随时代演进而增强。教育不平等效应对不同年龄群组的代际流动性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70后代际流动性的下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教育不平等效应取决于家庭背景差异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教育体系不平等程度、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三种因素。旨在改善代际...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 趋势 原因 教育不平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沫 王岩
基于1989~2015年共计10轮CHNS数据,本文采用代际收入弹性和代际收入秩关联系数双重测度指标对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在1991~2004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以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基于收入分组视角的研究发现,各收入组2004年以后代际收入阶层固化程度均有所降低,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固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各组,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保持较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动力来源。从城乡差异视角看,受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影响,2000年后农村家庭的代际流动性显著提升,且持续高于城市居民的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基于人力资本分析框架对我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了探究,发现父亲的非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中起到主导作用。受整体社会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的积极影响,2004年以后非教育传递机制不断减弱,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起到较大助推作用;而受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影响,教育因素在2004年左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刘志刚
本文使用H P滤波、时间趋势平稳、ARMA趋势平稳和状态空间分解等趋势分解方法 ,对我国GDP增长率序列进行了趋势分解 ,并对各种周期成分进行了对比检验。我们发现 ,这些分解方法得到的周期成分具有类似的统计性质 ,但就残差序列的白噪声检验来说 ,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的分解效果最为显著 ,因此应该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的经济周期性质
关键词:
实际GDP 趋势分解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增文
户籍制度"松绑"之前,中国农村的家庭宗族网络一直承担着生产、分配和消费经济资源及负载着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代际传递功能。对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转移的研究是探寻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探究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打破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相捆绑的"富二代"、"农二代"等身份给其带来的分配不公现象。鉴于此,笔者基于CHNS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进行测度,发现其对下一代的收入有显著影响;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骤降"到"骤升"的变化态势。要进一步消除由于家庭宗族网络带来的收入和机会的不均等问题,应强化农村市场信贷机制及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投入力度,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栾江 仇焕广 井月 廖绍攀 韩炜
我国化肥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以及未来我国化肥使用的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争议。论文利用过去20 a间我国化肥施用量的相关数据,对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成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化肥使用强度的增长是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主因,但从2007年以来,使用强度的贡献不断下降,播种面积调整的贡献有所提高。根据分解结果并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CHINAGRO)预测了2020年全国和各省化肥使用量情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国未来化肥的使用总量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将依然呈现增长趋势,且单位面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炳
研究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波动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BeveridgeNelsoN方法,将我国1992-2015年季度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和周期成分,分析我国经济所受的真实冲击和名义冲击的产业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总体发展趋势符合库兹涅茨定律。2011年第3季度以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并呈加速发展态势;各产业部门的互动名义冲击和整体名义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在部门特有名义冲击中,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三次产业特有真实冲击是我国经济波动中随机性趋势的主要来源,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特有真实冲击产生负向影响,第二产业的真实冲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仲常 马红旗
本文结合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的高低及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规律性,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本离散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地区的人力资本离散度正向于经济增长,而具有较低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地区负向于经济增长。依据"高等教育拉动"、"正态分布"和"低等教育拉动"三种类型,文章从人力资本的"追赶效应"出发,归纳了内生增长理论的趋同思想,并发现具有"高等教育拉动型"和"正态分布型"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地区与前沿人力资本存量地区有增长趋同性,而具有"低等教育拉动型"的地区与之具有增长发散性。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离散度 追赶效应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