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3)
2023(5368)
2022(4393)
2021(4089)
2020(3249)
2019(7119)
2018(6937)
2017(12711)
2016(6395)
2015(6827)
2014(6100)
2013(5873)
2012(5320)
2011(4730)
2010(4940)
2009(4521)
2008(4429)
2007(4014)
2006(3378)
2005(2781)
作者
(16269)
(13684)
(13352)
(12608)
(8861)
(6389)
(5950)
(5126)
(5096)
(4638)
(4546)
(4532)
(4321)
(4256)
(4070)
(4013)
(3943)
(3890)
(3813)
(3699)
(3165)
(3143)
(3083)
(3072)
(3007)
(2989)
(2899)
(2863)
(2718)
(2604)
学科
(25212)
经济(25184)
管理(24072)
(23579)
(20901)
企业(20901)
技术(13619)
中国(12202)
技术管理(11221)
方法(7686)
地方(7604)
业经(6446)
数学(6188)
数学方法(6142)
城市(5971)
(5460)
(5064)
理论(4891)
(4614)
产业(4449)
(4448)
(4412)
银行(4407)
城市经济(4293)
(4268)
(4151)
金融(4151)
环境(4132)
农业(4010)
(3904)
机构
学院(84683)
大学(84249)
(36708)
管理(36450)
经济(35820)
理学(31470)
理学院(31085)
管理学(30744)
管理学院(30541)
研究(28177)
中国(20863)
(17833)
科学(15692)
(15611)
中心(12924)
(12891)
财经(12296)
(12142)
(11491)
师范(11430)
经济学(11325)
(11239)
北京(11011)
(10967)
研究所(10911)
(10588)
经济学院(10078)
商学(10008)
商学院(9899)
业大(9727)
基金
项目(60355)
科学(50610)
研究(45800)
基金(44874)
(38319)
国家(37969)
科学基金(34891)
社会(32065)
社会科(30532)
社会科学(30525)
基金项目(24659)
(24443)
自然(21509)
自然科(21161)
自然科学(21159)
自然科学基金(20810)
教育(20435)
(20203)
(19621)
创新(17167)
编号(16887)
资助(15560)
国家社会(13676)
(13583)
重点(13296)
成果(12788)
(12663)
课题(12413)
(12380)
(12200)
期刊
(40224)
经济(40224)
研究(28266)
中国(19773)
管理(16135)
(11311)
科学(10910)
教育(10813)
技术(8264)
学报(7927)
(7908)
金融(7908)
科技(7300)
(7006)
大学(6768)
城市(6495)
业经(6474)
经济研究(6473)
问题(6435)
学学(6284)
财经(5862)
(5578)
技术经济(5452)
(5217)
现代(5061)
农业(4593)
(4551)
论坛(4551)
(4530)
商业(4113)
共检索到127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佳松   林建浩   罗挺威  
代际流动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其水平高低代表了一个地区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程度。本文基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造城市层级的代际流动性指标,探究其对城市-行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代际流动性显著促进了创新产出,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仍然存在。基于地区历史上距离印刷品原材料的河流距离这一外生地理特征,本文验证了代际流动对创新的因果影响。在机制检验中,一方面,高代际流动性能够吸引高技能劳动力迁入,继而优化劳动力结构;另一方面,高代际流动性意味着更加开放的机会结构,鼓励个体竞争和冒险,从而释放企业家精神以推动创新。本文结论表明,代际流动性不仅事关阶层固化和社会稳定,更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围绕创新推动改革,需要将提升代际流动性纳入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之中。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邹昀瑾   郭彬   陈功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以社会力量志愿互助服务为特征的试验改革,正成为增进公共利益和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选取上海、深圳、杭州三地的典型案例,构建“资本嵌入—互助共享”的解释性框架,论证了政策试验中的资本嵌入以及主体间的互助共享何以推进治理创新这一命题。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共享型时间银行,依托党建引领搭建共治平台,嵌入结构型社会资本促进资源流通和志愿参与;公益组织主导共享型时间银行,采用双向循环激励模式,嵌入认知型社会资本促进价值认同,提升居民归属感;社会企业主导共享型时间银行,利用数字科技为平台赋能,嵌入关系型社会资本建立系统的风险规避机制。进一步归纳提炼出三种运作逻辑:党建引领—资源流通、双向循环—晋升激励、智慧赋能—风险规避,以此阐释政策试验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运作逻辑。本研究为政策试验的理解注入了新的理论解读,也对时间银行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伟  
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现实情况 ,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农行湖北分行课题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汪祥耀  金一禾  毕祎  
文章将家族企业传承进程分为参与管理、共同管理和接收管理三个阶段,研究传承进程的不同阶段推动还是抑制了家族企业创新。文章利用2012-2014年A股主板上市家族企业的404个代际传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会导致企业创新活动的减少。具体而言,二代进入家族企业管理层参与管理或者二代与一代共同管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抑制了创新,即参与管理降低了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共同管理也减少了研发投入强度;二代接任董事长职位完成接收管理后,可能会重新推动家族企业创新,使之逐渐恢复到未传承前的创新水平。因此,传承进程的三阶段划分可以作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充分认识到传承进程不同阶段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钰芬   陈锦颖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及效率。在客观把握中国创新要素错配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化发展对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内在机制及异质性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要素错配状况明显缓解,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数字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而创新要素流动是其中重要的传导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技术应用有助于创新要素实现充分流动,进而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数字化发展对创新能力较低的西部地区及创新要素配置过度地区的作用甚微,仅仅依靠数字化难以妥善解决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的痼疾。研究结果证实了数字化对创新要素配置的赋能作用,有助于各地区以数字化发展为支点,撬动创新要素高效化配置的变革,破解配置低效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李林  
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称之为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以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伴随资源储量的逐渐枯竭,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结构单一、资源过度开发、信贷风险聚集等一系列问题,推动其经济转型升级成为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从新型金融模式构建的视角出发,研究探索金融支持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途径与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德球  徐婷  
根据传承异质性水平不同将家族传承模式分为父子共同创业继承和内部培养继承,从企业创新角度理解“代际传承之困”。研究结果表明,与培养继承的接班二代相比,父子共同创业的二代接班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更高、创新绩效更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持股比例提高、一代创始人在企业“垂帘听政”缩小了两类传承方式下家族企业创新的差异,此外二代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对传承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父子共同创业二代继承的家族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更高,并且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以新型加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史为依据,考察不同传承异质性水平下企业创新行为,对家族企业顺利完成代际传承、实现“基业长青”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德球  徐婷  
根据传承异质性水平不同将家族传承模式分为父子共同创业继承和内部培养继承,从企业创新角度理解“代际传承之困”。研究结果表明,与培养继承的接班二代相比,父子共同创业的二代接班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更高、创新绩效更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持股比例提高、一代创始人在企业“垂帘听政”缩小了两类传承方式下家族企业创新的差异,此外二代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对传承异质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父子共同创业二代继承的家族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更高,并且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以新型加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史为依据,考察不同传承异质性水平下企业创新行为,对家族企业顺利完成代际传承、实现“基业长青”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蒋茂森  郑明身  
本文描述了内部博客自由、开放、共享等核心特征,阐述了内部博客推动组织创新的功能;从系统化设计、发展阶段、领导参与、组织环境、规章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着眼于组织创新的内部博客的具体措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晓勇   于超月   龚建骄  
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本地—邻地”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入有利于促进本地创新发展,且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流入对本地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一线城市最弱。本地人口流动对与之相距300 km范围内地区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对与之相距300~400 km范围内的地区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对距离超过400 km的地区影响不显著。人口流入对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城市的创新水平的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对人口流动的“本地—邻地”创新效应进行调节,有利于克服地理专制对空间知识溢出的阻碍并减弱人口流动对其他地区创新水平的虹吸作用,这种调节效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进而提出增强人口流入的溢出效应以及“因地制宜”发挥人口数量、质量红利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旭  俞峰  钟昌标  
分析了高铁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将高铁开通看作一项自然实验,使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高铁开通情况进行匹配,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平行趋势,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由于大城市的强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后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由于高铁促进了城市间面对面交流,小城市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溢出,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铁路规划与企业选址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弘  罗吉罡  蒋灵多  
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依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从落户政策角度出发寻找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新渠道,对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毕业城市选择为切入点,考察城市落户门槛变化对人才流动和产业创新的影响。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落户门槛的高低与大学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概率成反向关系,落户门槛的上升使得城市内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城市的概率平均降低7.69个百分点,换言之,高门槛或将带来潜在的人才流失问题;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落户门槛的变化对毕业生群体中高能力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政策效应对女生、农村学生、非技术类人员等群体的影响更大,政策效应在福利水平高的城市影响更大;第三,由于落户门槛变化引起人才数量和人才配置发生变化,政策也会进一步对城市产业创新产生影响。在各地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城市落户条件快速变化的当下,本文通过探究落户门槛与人才流动的关系,为城市落户政策的设计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证据和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建飞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差距的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和城市创新差距,并以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调节变量,同时选取人才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中介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扩大了本地城市创新差距,而对邻近地区表现出缩小城市创新差距的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但是扩大了城市创新差距;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差距的影响存在以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在第一个门槛值前后表现为扩大城市创新差距,在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则表现为缩小城市创新差距;以数字经济为门槛变量时,则为单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表现为扩大城市差距,高于门槛值时则表现为缩小城市差距;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调节作用下,数字经济缩小本地和邻近区的城市创新差距的能力显著增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小年  
户籍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但极少有人研究农民家庭落户城镇的具体情形。本文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这种家庭具有半移民特点,即其成员的身份有市民也有农民、职业有务工也有务农、公共服务供给有城市也有乡村,其市民化可能要通过代际过渡来完成;因此,需要农民市民化、家庭公共服务、城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