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5)
- 2023(9555)
- 2022(7912)
- 2021(7552)
- 2020(5941)
- 2019(13543)
- 2018(13529)
- 2017(25937)
- 2016(13519)
- 2015(15047)
- 2014(14388)
- 2013(13922)
- 2012(12383)
- 2011(11144)
- 2010(11091)
- 2009(10479)
- 2008(9702)
- 2007(8339)
- 2006(7300)
- 2005(5705)
- 学科
- 济(48879)
- 经济(48815)
- 业(37663)
- 管理(35120)
- 农(27766)
- 企(26995)
- 企业(26995)
- 农业(18559)
- 方法(17191)
- 业经(15445)
- 数学(14326)
- 中国(14290)
- 数学方法(14172)
- 地方(13122)
- 财(11836)
- 制(11007)
- 贸(9333)
- 贸易(9327)
- 理论(9110)
- 易(8983)
- 学(8472)
- 发(8385)
- 农业经济(7819)
- 银(7627)
- 银行(7619)
- 策(7554)
- 技术(7471)
- 环境(7424)
- 和(7318)
- 行(7279)
- 机构
- 学院(179515)
- 大学(172678)
- 管理(68333)
- 济(67063)
- 经济(65390)
- 理学(59373)
- 理学院(58699)
- 管理学(57588)
- 管理学院(57273)
- 研究(54489)
- 中国(41844)
- 京(34840)
- 科学(32898)
- 农(31089)
- 财(30969)
- 中心(26773)
- 江(26731)
- 范(26104)
- 业大(26078)
- 师范(25932)
- 所(25366)
- 财经(24736)
- 农业(23147)
- 研究所(22895)
- 经(22350)
- 州(22125)
- 北京(20942)
- 师范大学(20393)
- 经济学(19949)
- 院(19886)
- 基金
- 项目(123170)
- 科学(97398)
- 研究(96619)
- 基金(86756)
- 家(73890)
- 国家(73108)
- 科学基金(63606)
- 社会(61171)
- 社会科(57469)
- 社会科学(57456)
- 省(50964)
- 基金项目(46772)
- 教育(44815)
- 编号(42355)
- 划(41305)
- 自然(38983)
- 自然科(38047)
- 自然科学(38040)
- 自然科学基金(37316)
- 成果(33859)
- 资助(32972)
- 课题(28868)
- 发(27890)
- 重点(27292)
- 创(26651)
- 部(26235)
- 年(24959)
- 创新(24599)
- 项目编号(24507)
- 性(24336)
共检索到258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群英
仪式变迁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缩影。调查发现,"坐月子"仪式有"听老人的"和"听医生的"两种理想模式。前者的实质是遵从传统礼仪,后者的实质是服从科学权威。透过农村代际关系与仪式变迁的互动,进而探究仪式主体在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医学知识的冲突与融合下的抉择机制。研究发现:老人主导月子里的权力关系模式,形成的核心机制是文化价值的延续与代际功能的互补;对"礼仪"的遵循实质是建立和维护社会身份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礼仪"象征着社会秩序。
关键词:
坐月子 仪式变迁 代际关系 抉择机制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彦谚
仪式舞蹈承载着一个族群的信仰理念、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梅山教《跄太公》仪式舞蹈,特别是其中的手诀舞、罡步舞、法器舞,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呈现出深厚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探究梅山教《跄太公》仪式舞蹈,以此解密梅山祭祖仪式舞蹈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可为现代舞蹈艺术创作提供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和丰厚的文化创作素材,进一步提升人类文化艺术的质量和品位。
关键词:
梅山文化 文化记忆 仪式舞蹈 跄太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国芳 张怡
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功能经由成人礼仪式的祖先崇拜的社会秩序维护功能到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功能,传师学师仪式经历了"形成-延续-恢复-现代转换"的过程。传师学师仪式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濒临失传,到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方政府创办"传师学师节",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畲族活态博物馆",传师学师仪式如何在社会变迁中转型并得以"再生产",是什么样的力量如何发挥作用?借鉴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策略、习性、场域、资本等关键词,分析传统传师学师仪式功能变迁机制,并对传师学师仪式现代转换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过程-机制视角分析传统仪式功能的现代转换与再生产补充了以往学界对于仪式研究的简单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视角,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司马义·热西提
生命周期礼仪是贯穿每个人一生乃至身后的各种礼仪仪式。维吾尔族生命周期礼仪之所以延续至今,与伊斯兰教文化息息相关。从命名礼仪式到摇篮礼仪式,再到割礼仪式,直到乃孜尔仪式,伊斯兰教信仰群体哲玛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桦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然而,这个民族却依靠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度戒",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没有因为不断迁居而解体,反而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维系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云南蓝靛瑶"度戒"仪式入手,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能够揭示出仪式与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
仪式 集体记忆 建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士泂 赵旭东
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典广泛实践于国家与民间社会之中。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祈雨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之后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早已失去既往意识形态支撑的祈雨仪式即便被组织起来,其目的也绝不是祈雨,而是夹杂着其他的利益诉求与考量。基于太行山区桃园村复原的祈雨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活动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将这项中断了五十多年的仪式重新启动,构建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进行策略试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仪式的复原既是社会记忆的再现与重构,更是乡村政治的仪式表达。
关键词:
祈雨 仪式 仪式记忆 乡村政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士泂 赵旭东
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典广泛实践于国家与民间社会之中。在革命的话语体系以及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祈雨被贴上“迷信”的标签之后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早已失去既往意识形态支撑的祈雨仪式即便被组织起来,其目的也绝不是祈雨,而是夹杂着其他的利益诉求与考量。基于太行山区桃园村复原的祈雨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活动的组织者为了顺利将这项中断了五十多年的仪式重新启动,构建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进行策略试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仪式的复原既是社会记忆的再现与重构,更是乡村政治的仪式表达。
关键词:
祈雨 仪式 仪式记忆 乡村政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颖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柏峰
宗族文化是否必然会阻碍公共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阻碍具有强制特征的火化政策的实施?江西安远的调查案例可以对此作出回答。江西安远农村的宗族文化保持相对完整,普遍存在一定的宗族认同和祖先崇拜观念,也有宗族理事会组织。火化政策在当地推行非常成功,而在一些宗族文化更为薄弱的地区,火化政策却举步维艰。这种对比挑战了宗族文化会阻碍火化政策实施的预设。究其原因,安远的客家二次葬习俗缓和了火化政策的心理冲击,而传统丧葬的"不卫生"、仪式繁琐弊端早就让农民生厌。丧葬仪式早就发生了名实分离,农民早就想摆脱它,火化政策的实施正好成为他们可以借助的外力。丧葬仪式的改革一旦被启动,就会不断嵌入市场经济的逻辑之中,从而越来越...
关键词:
宗族文化 火化政策 丧葬仪式 名实分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飒飒 卢中阳
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是人类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当地仍然保留着祭勐神的习俗。对景真勐神召真罕以及解放前和现今的祭祀仪式的历时性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具有原始性、排他性、固定性和封闭性的突出特点。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傣族在社会组织、生产、生活、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保留依然是主要的。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勐神 召真罕 仪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燕 余斌 陈水映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以江汉平原为例,探索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结构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经历4个变迁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缺乏,原始部落中央广场形成休闲空间雏形,表现为空间开放特征;农耕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基本形成,散落的乡村空间格局致使休闲空间相对分散,表现为空间区隔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逐渐成熟,乡村休闲空间被外来游客占据享用,表现为空间掠夺特征;生态文明时期,休闲空间要素稳定完善,人地和谐共生,人人共享休闲空间,表现为空间共融特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润君 刘红旭
在西北农村社区中,传统精英在村庄婚嫁丧葬仪式中,乃至社区秩序的维护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描述Z村传统精英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而在对由传统型精英、卡里斯马型精英和法理型精英组成的村庄精英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预示其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村庄精英 公共事务 角色扮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鹤 董卫
从城市形态出发,将沈阳的变迁划分为明代军事城堡、清代都城和近代奉系统治三个主要阶段。进而分析了上述历史时期内沈阳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特征及异同,同时探讨了权力影响城市形态变迁的途径。最后总结了权力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权力 城市形态 沈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以工代赈 村民自建 乡村振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