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88)
- 2023(16531)
- 2022(14168)
- 2021(13170)
- 2020(11212)
- 2019(25722)
- 2018(25551)
- 2017(49580)
- 2016(27097)
- 2015(30334)
- 2014(30337)
- 2013(29856)
- 2012(26906)
- 2011(24295)
- 2010(24354)
- 2009(22572)
- 2008(22215)
- 2007(19432)
- 2006(17098)
- 2005(15155)
- 学科
- 济(104123)
- 经济(103980)
- 管理(81651)
- 业(76739)
- 企(65575)
- 企业(65575)
- 方法(51049)
- 数学(44387)
- 数学方法(43654)
- 财(29548)
- 农(27463)
- 中国(26321)
- 制(24482)
- 业经(24199)
- 学(23074)
- 贸(20355)
- 贸易(20346)
- 易(19777)
- 地方(18800)
- 务(18467)
- 理论(18439)
- 财务(18382)
- 财务管理(18347)
- 农业(17934)
- 银(17861)
- 银行(17794)
- 企业财务(17375)
- 和(16867)
- 技术(16854)
- 行(16847)
- 机构
- 大学(386253)
- 学院(384409)
- 管理(152551)
- 济(149339)
- 经济(146009)
- 理学(132945)
- 理学院(131477)
- 管理学(128854)
- 管理学院(128177)
- 研究(125861)
- 中国(94746)
- 京(81900)
- 科学(80571)
- 财(70138)
- 农(67251)
- 所(63651)
- 业大(61938)
- 研究所(58254)
- 中心(57645)
- 财经(56036)
- 江(55751)
- 农业(52884)
- 北京(51327)
- 经(50900)
- 范(48446)
- 师范(47858)
- 院(45619)
- 州(45058)
- 经济学(44708)
- 财经大学(41796)
- 基金
- 项目(267440)
- 科学(209048)
- 基金(194161)
- 研究(189145)
- 家(171365)
- 国家(170019)
- 科学基金(145490)
- 社会(118721)
- 社会科(112578)
- 社会科学(112547)
- 省(104759)
- 基金项目(102959)
- 自然(97465)
- 自然科(95204)
- 自然科学(95179)
- 自然科学基金(93459)
- 划(88632)
- 教育(87382)
- 资助(80828)
- 编号(76165)
- 成果(60974)
- 重点(59862)
- 部(58102)
- 创(55655)
- 发(55337)
- 课题(52635)
- 创新(52002)
- 科研(51580)
- 计划(49669)
- 教育部(49504)
- 期刊
- 济(158820)
- 经济(158820)
- 研究(108682)
- 中国(72017)
- 学报(66934)
- 农(60136)
- 科学(58951)
- 管理(55603)
- 财(53863)
- 大学(50291)
- 学学(47755)
- 农业(40732)
- 教育(40117)
- 融(33847)
- 金融(33847)
- 技术(32566)
- 财经(27212)
- 业经(26483)
- 经济研究(25571)
- 经(23132)
- 业(21082)
- 问题(20627)
- 科技(19552)
- 版(19246)
- 理论(18382)
- 技术经济(18104)
- 业大(17918)
- 图书(17829)
- 统计(17397)
- 商业(16987)
共检索到551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周岩 赵希男 黄诗童
基于信用评级行业的关键作用与改革争议,本文根据信用评级行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建立由信用评级机构、债券发行方、债券投资者组成的平台竞争模型,设定了发行方付费且单评级、投资者付费且单评级、发行方付费且双评级的三种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行为与社会福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主流的发行方付费且单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费用和利润水平均为最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则居中。在单评级制度下推广投资者付费模式,可以在信用评级机构受冲击最小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不失为当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单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可以通过增加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评级费用和利润水平,但在双评级制度下则面临全新竞争决策的挑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薇 安小雪
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后,不断出现高评级债券违约事件。为此,监管部门积极发展多种评级,以期提高债券评级质量。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付费模式信用评级如何综合发挥校验作用。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不同付费模式评级发挥校验作用的机制在于投资者的反应:当投资者付费和发行人付费两种模式评级差值增大,投资者不以单一评级结果进行债券定价,而是根据评级差值调整债券价格。基于2011—2020年企业债评级数据的经验证据显示,随着评级差值增大,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会降低后续评级,且评级差值对单一信用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负向关系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偏正面的私有信息会降低债券信用利差,而以中债资信为代表的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提供的私有信息则不会显著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均体现出单一评级模式在定价方面的弊端。因此,监管部门应继续鼓励发展投资者付费评级模式,并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内部评级,以充分发挥多种评级模式的交叉校验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崔俊 鲁统宇 任婷婷
本文以2009-2020年在我国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非金融类发债主体评级为研究对象,研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与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变化及差异。研究发现: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相比,以中债资信为代表的投资人付费模式评级显著较低;从时间上看,发行人付费机构的评级标准逐年放松,评级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而投资人付费机构评级标准总体呈逐年收紧趋势,评级更加保守;此外,本文研究发现两种不同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中债资信进入评级行业对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变化影响十分微弱。进一步研究结论表明,非上市公司以及非国有企业评级逐年提高、评级标准大幅放松,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与发行人付费机构评级密不可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征信
[作者]
夏芳
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声誉,然而随着声誉资本的累积,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导致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由于金融市场的制约条件使得声誉机制受损,而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又恶化了该问题,因而,信用评级业需调整付费模式并修正声誉机制,以利于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声誉资本 付费模式 利益冲突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锴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评级监管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林晚发 何剑波 周畅 张忠诚
利用2008-2014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以评级收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后续信用评级的调整情况以及评级质量的变化。实证发现,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调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但却提高了评级的质量。另外,当"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与企业存在严重的利益合谋时,这种调低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从评级收费模式视角解释了中国信用评级的偏高现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孟庆斌 张强 吴卫星 王宇西
本文以中债资信的成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中立评级机构的进入对发行人付费评级质量及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债资信给出更低评级的现象展开,主要发现:在发行市场上,中债资信给出较低主体评级的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券,发行成本较高;在交易市场上,中债资信做出评级后债券收益率升高,且具有长期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债资信市场份额较大、影响力较强的行业中的公司,其发行人付费评级水平较低,评级虚高的问题得到抑制;而且,抑制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声誉机制,而非学习机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阮永锋 徐晓萍 刘音露
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由于其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被赋予提高评级市场公信力的期望。本文利用2008~2016年发债企业主体评级和债券发行数据,考察了我国首家"投资者付费"机构——中债资信的评级,对评级市场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债评级是否覆盖同一受评对象对其他机构评级高低无影响,这与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不同。但是,中债评级释放了其他机构评级质量的信号,在中债评级与其他机构评级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投资者会利用中债评级信息对债券定价进行调整,说明"投资者付费"模式有助于改善评级市场的信息质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查道林
本文利用中债资信对债券发行主体进行主动评级的数据,考察了投资者付费模式的引入对我国债券市场上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具有标杆效应,相对于没有被中债资信评级覆盖的样本,被中债资信进行主动评级的样本其发行人付费评级与之前相比有显著降低,评级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模式主要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在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监管机构可在合适情况下推出双评级制度。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卢远瞩 张旭
本文建立了一个电视平台竞争的理论模型。电视台、厂商和观众之间通过一个三阶段博弈决定了电视台的广告数量、收视费用(付费模式下)和节目质量。研究表明:虽然付费模式下电视台向观众收取费用,但是节目质量仍可能低于免费模式并且总是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当单个广告给观众带来的干扰成本和电视平台之间差异程度都充分小或者都较大时,付费模式下的社会福利比免费模式下更高。
关键词:
平台竞争 数字付费电视 节目质量
[期刊] 征信
[作者]
唐成华
如何推进金融机构与评级机构合作,提高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识别能力,一直是基层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对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安博尔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在借款企业评级合作模式进行剖析,总结双方合作的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由贷款银行委托并付费的借款企业第三方信用评级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评级 银行与评级机构合作 评级付费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国平
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手段,功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有效平衡和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质与其享有公共管理职权之间的矛盾将是评级监管改革主要内容。探讨当前评级监管和评级收费模式改革趋势,有助于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学武
评级机构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行为令人失望,使人们对评级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在分析评级行业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人们认为评级业现行的发行方付费模式是产生利益冲突的祸根,因而提出多种收费改革方案,包括回归投资方付费模式、加入中间平台结算的发行方付费模式以及多方付费模式等。分析这些方案的优缺点,认为每一种付费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
评级业 收费模式 利益冲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