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5)
- 2023(12714)
- 2022(10540)
- 2021(9871)
- 2020(8323)
- 2019(19306)
- 2018(18973)
- 2017(38188)
- 2016(20085)
- 2015(22869)
- 2014(22868)
- 2013(22366)
- 2012(20466)
- 2011(18124)
- 2010(18281)
- 2009(16833)
- 2008(16373)
- 2007(14400)
- 2006(12435)
- 2005(10955)
- 学科
- 济(87855)
- 经济(87770)
- 管理(62706)
- 业(60461)
- 企(49832)
- 企业(49832)
- 方法(48640)
- 数学(44704)
- 数学方法(44076)
- 财(25398)
- 中国(23736)
- 农(22183)
- 制(18355)
- 贸(17549)
- 贸易(17533)
- 业经(17352)
- 易(17100)
- 务(16289)
- 财务(16229)
- 财务管理(16193)
- 银(16180)
- 银行(16173)
- 企业财务(15477)
- 行(15411)
- 融(14983)
- 金融(14981)
- 农业(14077)
- 地方(13167)
- 理论(12926)
- 技术(12850)
- 机构
- 大学(288994)
- 学院(288411)
- 济(126924)
- 经济(124548)
- 管理(120442)
- 理学(104647)
- 理学院(103754)
- 管理学(102076)
- 管理学院(101543)
- 研究(85342)
- 中国(70870)
- 财(61776)
- 京(58485)
- 财经(49752)
- 科学(45802)
- 经(45402)
- 中心(42061)
- 江(40523)
- 经济学(40497)
- 所(39440)
- 财经大学(37486)
- 业大(37222)
- 农(37012)
- 经济学院(36959)
- 北京(36744)
- 研究所(35055)
- 范(33441)
- 师范(33156)
- 商学(32780)
- 商学院(32506)
- 基金
- 项目(191526)
- 科学(153734)
- 基金(143172)
- 研究(142547)
- 家(121888)
- 国家(120973)
- 科学基金(106987)
- 社会(93514)
- 社会科(89054)
- 社会科学(89031)
- 基金项目(74587)
- 省(72394)
- 自然(68237)
- 教育(67661)
- 自然科(66713)
- 自然科学(66700)
- 自然科学基金(65533)
- 划(61075)
- 资助(60580)
- 编号(57757)
- 成果(45759)
- 部(44569)
- 重点(42104)
- 创(40211)
- 发(39934)
- 教育部(39640)
- 国家社会(39422)
- 人文(38567)
- 课题(38467)
- 创新(37622)
- 期刊
- 济(128544)
- 经济(128544)
- 研究(84286)
- 中国(48780)
- 财(48051)
- 管理(44846)
- 学报(34670)
- 科学(34605)
- 融(33493)
- 金融(33493)
- 农(31426)
- 大学(28815)
- 技术(27650)
- 学学(27216)
- 教育(27085)
- 财经(25429)
- 经济研究(21965)
- 经(21576)
- 农业(21277)
- 业经(21121)
- 问题(17577)
- 统计(17249)
- 理论(15798)
- 策(15455)
- 贸(15325)
- 技术经济(15252)
- 商业(14737)
- 实践(14168)
- 践(14168)
- 决策(14087)
共检索到414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查道林
本文利用中债资信对债券发行主体进行主动评级的数据,考察了投资者付费模式的引入对我国债券市场上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具有标杆效应,相对于没有被中债资信评级覆盖的样本,被中债资信进行主动评级的样本其发行人付费评级与之前相比有显著降低,评级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模式主要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在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监管机构可在合适情况下推出双评级制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申盛 陈言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评级 付费模式 声誉机制 违约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坡
文章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背景,使用2008—2021年的非金融企业主体评级数据、2012—2021年的商业银行主体评级数据,实证考察了经济周期波动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行为存在顺周期性,即在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倾向于高估企业主体评级水平,在经济衰退时期评级机构倾向于低估企业主体评级水平。当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时,信用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更为明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大楷 王鹏 罗寅
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间存在主体信用评级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类模型,研究了盈余管理程度对于信用评级水平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是否会对上述关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发债主体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高,信用评级水平低,产权性质对上述关系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能够发挥其作为信息中介的监督作用,信用评级市场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信用评级 产权性质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韩鹏飞 胡奕明
债券增信对定价的影响如何,不同的增信方式对定价影响又如何?通过对2007-2012年上市债券的研究,我们发现,债券增信可以降低信用利差,提升信用评级,因为债券增信可以促进监督。我们还发现,第三方保证比其他增信方式更能降低信用利差,更能提升信用评级,因为第三方保证将强有力的第三方引入债务合约,不仅增强了债务人偿债的动力,还合理分配了监督职责,既降低了监督成本又提高了监督收益。此外,我们还发现,审计质量与债券增信对定价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我们认为,债券增信是投资者实现自我保护的途径,尤其是第三方保证。在像中国这样制度保护弱的国家,第三方保证对于发展债券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担保 保证 定价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大楷 王鹏
本文以2007年至2013年6月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两类模型,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与信用利差显著相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越大;另外,债券发行方的资产规模和产权性质对于信用利差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这些发现有助于规范公司债券的发行监管,提高一级市场的定价效率,从而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志辉 杨思静 孟焰
本文利用我国债券市场中发债上市公司20102013年数据,通过检验独立董事兼任与债券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兼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分析了独立董事兼任的质量假说与忙碌假说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存在性。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兼任席位越多,独立董事监督效率越低。总体上来看,债券市场中独立董事兼任的忙碌假说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随着独立董事兼任数量的增加,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将增大。进一步从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进行检验后,发现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和增加独立董事薪酬,减弱了独立董事兼任的忙碌假说效应,即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林晚发 何剑波 周畅 张忠诚
利用2008-2014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以评级收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后续信用评级的调整情况以及评级质量的变化。实证发现,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调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但却提高了评级的质量。另外,当"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与企业存在严重的利益合谋时,这种调低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从评级收费模式视角解释了中国信用评级的偏高现象。
[期刊] 征信
[作者]
夏芳
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声誉,然而随着声誉资本的累积,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导致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由于金融市场的制约条件使得声誉机制受损,而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又恶化了该问题,因而,信用评级业需调整付费模式并修正声誉机制,以利于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声誉资本 付费模式 利益冲突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东坡
基于中国债券市场2014-2022年间的违约数据,利用国际评级机构构建的基于违约数据的主流评价指标,从评级一致性和及时性双视角实证考察了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不仅导致评级结果的一致性下降,而且导致评级调整的及时性变差。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评级理念和评级技术,探索构建跨周期评级体系,提升信用评级质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波 李杨
由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全球化,以及参与美国次级债券的投资机构众多,美国次级债危机很快在全球蔓延开来,逐步演变成了一场全球信用危机,而一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中却备受指责。这场全球性的信用危机为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次级债 信用评级机构 利益关联 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雪鹿 张宗新
基于International CAPM理论,本文运用NLSUR方法,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背景下,检验了人民币债券价格中是否出现汇率风险溢价,并分析了汇率对债券融资成本中各部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债券通启动近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成为债券新的定价因子。第二,与债券市场开放前相比,长期限国债的汇率风险溢价为正,收益率会在汇率过快升值时上升不足;信用债的汇率风险溢价为负,收益率会在汇率过快贬值时上升过多。第三,债券收益率各组成部分与汇率的关系主要呈现门限效应,当升值超过一定幅度时,国债的期限溢价会增大;当贬值超过一定幅度时,信用债的信用溢价会增大。本文就防范汇市、债市风险传染和债券投资双向开放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平 金梦
信用评级能够为市场提供风险信息从而增强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因此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评级市场刚刚起步。本文利用2007至2009年间发行的企业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本土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的影响力。我们建立"真实利息成本(TIC)"回归模型,以信用评级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债券的真实利息成本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信用评级在一级市场中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我们发现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分别对发行成本具有解释力,但债券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力大于主体评级。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市场 发行成本 收益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章向东 陈林峰
本文采取卡方检验的方法,结合国内的数据和实际情况对迁移矩阵的级别进行有效性检验以及研究能否按照组别划分来进行验证,并且对不同行业的迁移矩阵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信用评级迁移矩阵分析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 迁移有效性 迁移矩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