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20)
- 2023(3645)
- 2022(3139)
- 2021(2918)
- 2020(2409)
- 2019(5152)
- 2018(5226)
- 2017(9261)
- 2016(5270)
- 2015(5700)
- 2014(5541)
- 2013(5406)
- 2012(5067)
- 2011(4584)
- 2010(4644)
- 2009(4225)
- 2008(4170)
- 2007(3486)
- 2006(3274)
- 2005(2958)
- 学科
- 济(17318)
- 经济(17306)
- 管理(14438)
- 业(10502)
- 环境(9554)
- 学(8835)
- 企(8390)
- 企业(8390)
- 方法(6129)
- 划(5489)
- 农(5233)
- 中国(5029)
- 数学(4945)
- 地方(4922)
- 数学方法(4836)
- 规划(4312)
- 财(4295)
- 环境规划(4180)
- 和(3988)
- 资源(3931)
- 业经(3786)
- 生态(3786)
- 农业(3531)
- 税(3443)
- 发(3337)
- 税收(3181)
- 理论(3152)
- 收(3145)
- 制(2810)
- 贸(2639)
- 机构
- 大学(74052)
- 学院(72944)
- 研究(30568)
- 济(24176)
- 管理(23755)
- 经济(23543)
- 科学(23162)
- 中国(21910)
- 理学(20370)
- 理学院(19964)
- 管理学(19303)
- 管理学院(19174)
- 所(17084)
- 农(17070)
- 京(16981)
- 研究所(15929)
- 业大(13827)
- 中心(13679)
- 农业(13452)
- 范(12137)
- 师范(11987)
- 江(11764)
- 院(11586)
- 财(11538)
- 省(11192)
- 北京(10926)
- 室(10351)
- 师范大学(9988)
- 科学院(9847)
- 实验(9430)
- 基金
- 项目(54304)
- 科学(42181)
- 基金(39502)
- 家(37309)
- 国家(37089)
- 研究(34415)
- 科学基金(30560)
- 自然(22145)
- 自然科(21544)
- 自然科学(21537)
- 基金项目(21345)
- 省(21264)
- 自然科学基金(21135)
- 社会(20991)
- 社会科(19863)
- 社会科学(19857)
- 划(18751)
- 资助(15452)
- 教育(15183)
- 重点(13621)
- 编号(12515)
- 计划(12004)
- 发(11954)
- 科研(11254)
- 科技(11054)
- 部(11047)
- 创(10571)
- 成果(10034)
- 创新(10031)
- 专项(9581)
共检索到112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唐倩玉
他念他翁山中段位于横断山脉西部,保留着良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论文以该地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bject-source lighting, OSL)测年、粒度、磁化率、矿物及化学元素分析等方法,探讨研究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在不同时期的沉积学、矿物学、环境磁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环境指标分析该区的环境特点。研究表明:①冰川沉积物总体沉积特征是大小混杂、无层理、无分选、风化程度由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依次减弱。②研究区冰川沉积物细粒部分在粒度频率曲线上主要呈现双峰或多峰,反映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复杂、形成动力多样。冰碛物的平均粒径在空间上表现出距冰川作用源头越远粒径越小的规律,主要是受冰川作用强度和风化时间长短的影响。③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为8.72×10-8~298.00×10-8m3·kg-1,其中冰水沉积物磁化率的平均值(178.51×10~(-8)m~3·kg~(-1))和波动幅度(17.43×10~(-8)~298.00×10~(-8)m~3·kg~(-1))要大于冰碛物(平均值19.82×10~(-8)m~3·kg~(-1),波动幅度8.72×10-8~42.95×10~(-8)m~3·kg~(-1)),反映出磁铁矿集中分布的粒级与冰水沉积物组成的粒级相似。④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指标反映青古隆地区古气候的总体特征为寒冷干燥,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时气候最为干旱,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相对于末次冰盛期有所增加,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水量相对于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期中冰阶较多,但气温较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康丽娟
淀山湖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为了控制其富营养化趋势,在淀山湖影响区内实施了一系列外源污染控制措施。近年来,淀山湖水质持续改善,但每年仍有不同程度蓝藻水华暴发。为进一步探讨淀山湖水华暴发的机理,本研究对淀山湖沉积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沉积物TOC、TN、T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受来水与北部围网养殖影响及水体自净作用影响,淀山湖沉积物中营养物西北部高,东部低,进水口附近沉积物营养物浓度显著高于湖心及出水口。在垂直分布上,受航道回淤影响,D1与D4样点营养盐垂直分布规律不显著,其它样点均表现出随水深度增加营养盐显著降低的趋势。与20多a前相比,淀山湖沉积物营养盐存在明显的富集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
关键词:
砷 污染评价 土壤 沉积物 广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汉锋 谭启玲 王运华
通过采集3个沉积物柱芯对梁子湖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及孔隙水中NH4+-N、NO3--N和全磷在剖面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水口附近沉积物氮、磷的含量较湖心和出水口附近高。沉积物和孔隙水中,NO3--N含量从表层到底层呈下降趋势,而NH4+-N含量则逐渐增加;沉积物中全氮和有机氮随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沉积物中全磷及不同化学相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孔隙水中全磷含量随深度递增。
关键词:
氮 磷 沉积物 梁子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志梅 张雷 郑丙辉 郭康权 秦延文 王义
对2003-07在渤海湾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是近岸高,远岸低;近岸P含量达0.410mg/g,远岸含量为0.233mg/g。其中磷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无机磷约占总磷的50%以上;渤海湾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平均达5.96mg/g。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物 氮、磷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含量(283.5 mg/kg)远高于非工矿区,主要受影响区分布在刁江及大环江流域。为了控制环境风险,建议开展主要水系沉积物砷污染详查,加强南丹及周边区域污染防控和污染土壤修复。
关键词:
砷 污染评价 土壤 沉积物 广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詹乃才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上游,为背景断面;E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下游,为削减断面;B、C、D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内,均为控制断面,采集5个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小白河生态修复区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沉积物总砷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Hakanson方法对沉积物中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茜 夏斌 杨庶 孙耀 周明莹 朱建新 过锋 刘传霞 曲克明 赵俊 崔正国
以2013年5月从渤海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及水样为研究对象,对渤海中部海域汞(Hg)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Hg的含量为(1.058–9.256)×10~(-3)mg/kg,平均值为4.781×10~(-3)mg/kg;水体中,Hg的含量为0.005–0.240μg/L,平均值为0.090μg/L。由于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影响重金属元素沉积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故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法对Hg的"粒度效应"进行校正,并以水体中的Hg作为参照与校正结果进行对比,来分析沉积物中的Hg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校正后沉积物与水体中的Hg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相关性显著(R=0.634,P<0...
关键词:
渤海 沉积物 水体 汞 二次污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耀林 刘艳芳
本文着重讨论了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中,运用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充分提取第四纪地层的遥感信息,结合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对南阳-襄樊盆地南缘的第四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勘查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数字地面模型DEM辅助光谱信息进行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物类型识别和分类的方法,并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晔
【目的】为了研究南海湖水质特征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季节性分布特征。【方法】以南海湖为例,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连续3年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湖水质状态(TN、TP、BOD5和CODcr和高锰酸钾指数)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u、Zn、Ni和Pb)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研究了南海湖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沉积物养分、重金属含量和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1)南海湖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P)和Margalef种类
关键词:
南海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水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В.М.西尼村 李誠有
亚洲大陆中央部分的辽阔广大的高山地区称为亚洲高原,它包括西藏高原及环绕它的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其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绝对高度自4,300至6,000米不等。除最南边以外,整个亚洲高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这一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很复杂,而且难于通行。由于这里地势很高并有极端的大陆性气候,所以过去对它的研究也就很少。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科学考查队偶尔在这—带出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沈良 严肃庄 李玉中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春利 王焰新
武汉市墨水湖重金属污染严重,在我国内陆城市受污染湖泊中具代表性。应用ICP-MS对墨水湖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定量测试,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通量的计算,定量评估了其对上覆湖水水质的影响,以期为浅水湖泊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墨水湖沉积物间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Mn>Fe>Zn>Cu>Cr>Pb;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微量重金属浓度剖面均表现出明显相似的峰形分布特征,指示了湖泊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微量重金属的沉积后再迁移现象;Fe和Mn在间隙水中的浓度远大于它们在上覆水中的浓度,其剖面分布特征主要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秋芬 陈碧鹃 曲克明 辛福言 李健 赵法箴 袁有宪
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石一茜 赵旭 俞锦辰 林军 韩星雨 刘臻 黄宏
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