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9)
- 2023(12529)
- 2022(11084)
- 2021(10374)
- 2020(8677)
- 2019(20339)
- 2018(20131)
- 2017(38313)
- 2016(20914)
- 2015(23559)
- 2014(23615)
- 2013(23287)
- 2012(21353)
- 2011(19181)
- 2010(19242)
- 2009(17451)
- 2008(16702)
- 2007(14306)
- 2006(12711)
- 2005(10785)
- 学科
- 济(87419)
- 经济(87316)
- 业(57520)
- 管理(56249)
- 企(45210)
- 企业(45210)
- 方法(42241)
- 数学(36551)
- 数学方法(35994)
- 农(28782)
- 中国(21319)
- 农业(20050)
- 业经(19690)
- 地方(19648)
- 财(19486)
- 学(19168)
- 理论(14576)
- 贸(13435)
- 贸易(13427)
- 和(13182)
- 环境(12980)
- 易(12975)
- 制(12608)
- 技术(12450)
- 划(11424)
- 务(11081)
- 财务(11013)
- 财务管理(10993)
- 发(10908)
- 教育(10879)
- 机构
- 大学(296031)
- 学院(295686)
- 管理(120801)
- 济(112092)
- 经济(109623)
- 理学(105731)
- 理学院(104487)
- 管理学(102291)
- 管理学院(101766)
- 研究(97583)
- 中国(69295)
- 科学(63455)
- 京(63268)
- 农(49764)
- 财(49061)
- 所(48533)
- 业大(46586)
- 江(46396)
- 研究所(44782)
- 中心(43964)
- 范(41614)
- 师范(41228)
- 财经(39954)
- 北京(39101)
- 农业(38459)
- 经(36319)
- 院(35464)
- 州(34719)
- 师范大学(33404)
- 经济学(32306)
- 基金
- 项目(210989)
- 科学(166010)
- 基金(153136)
- 研究(152573)
- 家(134134)
- 国家(132732)
- 科学基金(114036)
- 社会(95601)
- 社会科(90388)
- 社会科学(90361)
- 省(83873)
- 基金项目(82013)
- 自然(75438)
- 自然科(73640)
- 自然科学(73625)
- 自然科学基金(72227)
- 教育(69809)
- 划(69696)
- 资助(63827)
- 编号(62347)
- 成果(49840)
- 重点(46722)
- 部(45681)
- 发(44806)
- 创(43222)
- 课题(42714)
- 科研(40422)
- 创新(40165)
- 教育部(38896)
- 大学(38832)
- 期刊
- 济(122173)
- 经济(122173)
- 研究(81200)
- 中国(52650)
- 学报(48850)
- 农(46920)
- 科学(45715)
- 管理(42256)
- 大学(36702)
- 学学(34669)
- 财(34493)
- 农业(32951)
- 教育(32330)
- 技术(25246)
- 业经(21749)
- 融(19899)
- 金融(19899)
- 财经(18125)
- 经济研究(18091)
- 图书(16260)
- 问题(15983)
- 业(15833)
- 经(15316)
- 科技(15161)
- 版(14631)
- 资源(14537)
- 技术经济(14156)
- 理论(13797)
- 统计(13597)
- 业大(13047)
共检索到418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晓波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选择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地居住、工作或者创业,成为旅游移民。文章主要关注生活方式型移民,迁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质量,甚至拥抱旅游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会从事旅游商业活动。文章以“家”为出发点,探讨高压力快节奏都市生活背景下旅游地生活方式型移民的归属与疏离,研究案例地是云南丽江古城。主要的研究问题如下:旅游移民为什么选择丽江古城为新的落脚点?他们如何在丽江古城体验“在家”情感?在他乡转为故乡的过程中,旅游移民如何协商归属与疏离的关系?研究发现,旅游移民主动远离大都市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选择丽江古城作为新的落脚点,改变之前的时空节奏,体验简单而悠闲的生活,找回“在家”的感觉,旅游地特有的流动性和跨地方性也促使旅游移民形成归属与疏离的复杂意义。文章从两个方面讨论旅游与“家”的关系:第一,旅游是远离惯常生活时间空间轨迹的经历。第二,旅游与家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丽江古城旅游移民所构建的“家”就是这种共同体的现实反映。旅游学者探讨旅游与家的辩证关系,能够深刻揭示现代性的矛盾属性,为流动现代性的研究做出批判性的贡献。
关键词:
生活方式 旅游移民 归属 疏离 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馨 白凯 包军军
21世纪初以来,旅游移民的地方融入已成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目的地管理的重点研究议题。文章基于现有文献和实地访谈,提出了地方融入的操作化定义、维度结构,并对应开发了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认为,旅游移民的地方融入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适应自然环境、获取经济资源、发展社会关系、接纳地方文化和建立地方情感。经问卷数据验证,文章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良好。五大维度是衡量地方融入的重要依据,研究结论丰富了旅游移民地方融入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参照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红罡 马少吟 姜辽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在目的地长时间居住,与周围群体发生交往。文章以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日常活动主要分为三类:购物消费、朋友交往、休闲活动。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社会交往"圈子"具有三大特征:(1)自发性和同质性;(2)随意性和非功利性;(3)交往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社会交往"圈子"对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圈子"是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信息来源和资源支持,圈子交往为生活方式移民提供了情感支撑和归属感。该研究丰富了旅游移民的研究内容,并为旅游目的地移民政策的制定、社区管理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红罡 马少吟 姜辽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在目的地长时间居住,与周围群体发生交往。文章以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日常活动主要分为三类:购物消费、朋友交往、休闲活动。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社会交往"圈子"具有三大特征:(1)自发性和同质性;(2)随意性和非功利性;(3)交往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社会交往"圈子"对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作用主要体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少吟 徐红罡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以度假、养老、休闲等为目的的旅游移民迅速发展。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为了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迁移到旅游目的地,为了维持在目的地的新生活,他们需要创造收入,为了平衡工作与休闲,一般会选择经营旅游小企业,他们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但关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的研究有限。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非参与式观察和二手资料等方法,重点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在大理古城的生产和生活特征。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主要是来自北上广深的白领和金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香姐 徐红罡
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迁移——"生活方式型移民"成为一种重要的人口流动类型,并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生活方式型移民开始萌芽,然而研究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研究;西方的研究则涉及退休移民、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等多种类型,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对于生活方式型移民概念界定及其类型划分较为杂乱。为此,本文从现有文献出发,试图对这类移民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探讨、厘清和评析,首先确定"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概念框架,根据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状态将生活方式型移民划分为三种类型,并从社会交往、生活状态、旅游行为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综述其迁移后的行为表现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希望借此促进中国学者对生活方式型移民的关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静儒
生活方式移民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研究者的关注。简单来说,生活方式移民的实践是由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所驱动的。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个体建构了理想的目的地,也为不具备经济条件的潜在移民者提供了在目的地从事生产性活动以维持生计的可能,从而极大推动了生活方式移民,尤其是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的发展。目前,从中心城市"逃离"到政治经济文化上相对边缘的旅游村镇经营客栈、咖啡馆,已经为中国年轻人(特别是城市新兴中产阶层)中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选择。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文献回顾,引入旅游获益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浙江安吉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探讨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获益是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参与的中介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微 徐红罡 Rhodri Thomas
随着全球企业小型化的发展,小企业已经发展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从属于旅游小企业,在国内外广泛存在,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大理古城实地调研,将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划分为3种类型并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动机和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出现了分异。类生活方式型动机出自维持生计和兴趣爱好,但目标却逐渐偏向盈利和扩张;进取型的动机是兴趣爱好,目标也是享受生活状态,具有一致性;保守型中纯玩型的动机是享受不同生活方式,目标则表现出不稳定性,而需要维持生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清燕 白凯 杜涛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物质、社会和心理多重资源,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三维康复性意义结构;(3)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是在旅游者与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关联中建构的,并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对康复性意义进行共同塑造与整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实证分析回应了旅游、日常生活、健康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也为旅游业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
关键词:
社区归属感 乡村旅游 结构方程模型 安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焦彦 陈冰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艺术家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而移居乡村,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社会融合问题亟待学术界的探究。文章以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参与/非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进行探究。文章关注时空演进下艺术家移民在乡村社区所处的不同场域及场域内部的要素变化,基于“行动目标—行动条件—行动策略—行动结果”的分析框架,详尽解构出艺术家移民于“入”场期、“造”场期和“固”场期3个阶段,分别在乡村生活场域、乡村文化场域和乡村旅游经营场域,与当地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在场域单元化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社会融合呈现出多场域渗透机制和多群体分层机制。本研究不仅促进了对新的社会流动现象的理论阐释,也给乡村探索新的监管和治理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艺术家移民 乡村旅游 社会融合 场域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俊 蔡浩辉 陶伟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探究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的实践过程及其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移民通过“家”的物质性与想象性串联多地方的情感和记忆,利用物质文化、空间形式和身体体验的相互作用建构“家”的熟悉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身份认同。地方意义与个人表达的互动是家庭物质实践的内在动力。(2)生活方式移民以城市为“家”的实践使“家”与地方的体验互构,基于亲缘、地缘和趣缘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家庭化”,形塑了移民从内部到外部的地方认同。(3)同时,“家”与城市的领域重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张力,多元行动者围绕“家”的经济利益、物质空间和象征边界的管制与抵抗,展演了生活方式移民与地方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论文刻画了生活方式移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体验多尺度相交的日常图景,从微观角度为“移民—地方”的互动机制以及移民对地方社会空间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城乡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宇 李文胜 王卫江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交往生活方式等4个维度的17个方面;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和职业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受乡村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