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3)
2023(7465)
2022(6266)
2021(5652)
2020(4731)
2019(10479)
2018(10127)
2017(18713)
2016(10615)
2015(11344)
2014(10720)
2013(10542)
2012(9973)
2011(8795)
2010(8552)
2009(7529)
2008(7240)
2007(6130)
2006(5250)
2005(4341)
作者
(33954)
(28349)
(28193)
(26649)
(18172)
(14084)
(12311)
(11231)
(11141)
(10069)
(10007)
(9762)
(9409)
(9053)
(8922)
(8769)
(8631)
(8397)
(8343)
(8282)
(7552)
(6942)
(6921)
(6613)
(6600)
(6370)
(6344)
(5999)
(5886)
(5820)
学科
(40925)
经济(40886)
(25681)
管理(25512)
(17693)
企业(17693)
方法(17567)
数学(16202)
数学方法(16084)
(14503)
地方(13156)
(11261)
农业(10373)
中国(10306)
(9833)
业经(8858)
(8535)
贸易(8532)
环境(8359)
(8281)
技术(6578)
(6434)
地方经济(6374)
(5547)
(5316)
金融(5314)
(5219)
财务(5217)
财务管理(5209)
产业(5140)
机构
学院(143861)
大学(142965)
(56204)
研究(55752)
经济(55217)
管理(52138)
理学(46272)
理学院(45563)
管理学(44619)
管理学院(44380)
(41545)
科学(41138)
中国(39123)
农业(33452)
业大(32482)
(30935)
(30544)
研究所(29190)
(26483)
中心(25204)
(23403)
(22838)
农业大学(22446)
(19985)
科学院(19300)
(18793)
(18594)
财经(18427)
师范(18413)
北京(17378)
基金
项目(112814)
科学(87632)
基金(82329)
(77067)
国家(76489)
研究(70783)
科学基金(63550)
(48289)
社会(45749)
自然(45474)
基金项目(45284)
自然科(44374)
自然科学(44355)
自然科学基金(43571)
社会科(43365)
社会科学(43351)
(39305)
资助(31893)
教育(30930)
重点(26734)
编号(25553)
计划(25329)
(25261)
科技(23599)
(23490)
(23446)
科研(22679)
创新(22168)
(21201)
(20374)
期刊
(57467)
经济(57467)
学报(37213)
(36833)
研究(34065)
科学(30009)
中国(28159)
大学(25980)
农业(25376)
学学(25313)
管理(16436)
(16033)
(14109)
业大(11657)
资源(11420)
业经(10749)
(10647)
金融(10647)
农业大学(9759)
(9423)
技术(9201)
经济研究(9201)
科技(8702)
教育(8691)
林业(8390)
财经(8325)
问题(7920)
中国农业(7310)
自然(7108)
(7088)
共检索到202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修琦  盛静芬  
1951年以来 ,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 ,198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对比发现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的阶段性变化与温度变化阶段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但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略滞后于温度变化。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特别是北部地区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是对1980年代以来显著增温的响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蔺涛  谢云  刘刚  陈德亮  段兴武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成龙  李帅  刘丹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03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克立格法(Krig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黑龙江省43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按照桑斯维特(C.W.Thonthwaite)气候分类法,探讨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增高、降水量波动变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北撤和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大幅度的北撤;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具有湿润气候特征的地区转变成半湿润的气候特征;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限并无明显变化,但在三江平原中部地区半干旱区面积有所扩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郭明  陆一轩  吴陈芊  张荣天  陆建飞  
[目的]研究新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郭明   陆一轩   吴陈芊   张荣天   陆建飞  
[目的]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1) 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 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永刚  温秀卿  顾红  姬菊芝  
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保护及合理利用自然植被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NPP综合研究模型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近43年来气候和自然植被NPP及其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3年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变率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分别为0.38℃和0.49%;日平均辐射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日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为-0.86%,各地气候要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文彬  蔡体久  琚存勇  姚月锋  
基于遥感方法监测植被变化以及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国明等,2006;Marketal.,2001)。尽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高植被区的饱和性使其与一些植被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陶军德  李艳芳  曾光建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的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田的影响,预测未来水田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大量增加,占耕地比重逐步提高;各县市水田规模、增量和增幅差别较大,以中部地带增加最为明显,水田分布范围向东向北扩张;气温升高和热量条件改善是水田分布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气象灾害导致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波动;未来水田面积将持续增加,但趋势将减缓。研究结论:黑龙江省水田规模与分布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艳红  胡胜德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359个普通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优质稻米种植意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农户是否接受技术培训、是否参加合作社、优质稻米与普通稻米的价差、是否获得良种补贴、农户所在地区是否提供农技服务、当地是否有农户种植优质稻米的成功经历与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年龄与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家庭年收入、水稻种植面积对优质稻米种植意愿在不同水平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全忠  周宏  陈欢  朱晓莉  
使用1980—2011年江苏省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逐月资料以及2012年稻作区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调研数据,检验了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有效性,并使用排序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准确感知气候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年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均存在区域差异;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平均有效性为78.22%,其中对温度上升趋势的感知准确度最高;感知有效性得分为1.42,说明农民基本上能够准确认知1~2个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但准确感知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排序Probit模型的回归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伍启杰  黄清  
黑龙江省森林以其清朝龙兴之地和特殊的地缘关系,在全国是保存最好、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史称“窝集”,进入近代以来,惨遭俄、日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其资源锐减。文章沿时间顺序对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数据的参考价值进行考释,以揭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变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大宇  陈昭玖  蔡波  
利用江西鄱阳湖周边10个县的村级层面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的平均降水量对水稻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长期平均降水量越多,单季稻种植的比重越低,双季稻种植比重越高。短期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年水稻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琳  刘铁男  刘美爽  刘俊昌  
【目的】林区林业用地的大量流失已成为制约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林地变化数据分析,以期找出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各因素对林业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森工林区1986—2013年林地利用数据和同期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各项指标数据,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3方面选取12项指标,以2002年之后的统计口径为标准,对1994—2002年的相应数据进行调整,应用SPSS18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经过计算,得到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模型:Y=900.565-11.082D1-5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是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大幅度减少,而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豆进口国。为探究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论文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解译遥感影像分析其种植结构的演变过程,并以农户大豆种植意愿为因变量,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17.4×104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而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在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2)目标价格政策对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度最大,达18.89%,其次大豆市场价格和轮作种植的影响度均达18.54%,大豆总投入的影响度为13.82%,其他因素影响度均在10%以下。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和"食用蛋白豆",国家除了在政策上扶持大豆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相关企业生产多样化的"非转基因"大豆制品,并严控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领域,使加工企业和豆农获得合理溢价,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大豆传统产区豆农的生产积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非非  刘爱民  封志明  薛莉  杨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