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7)
- 2023(8840)
- 2022(7467)
- 2021(7345)
- 2020(6307)
- 2019(14612)
- 2018(14820)
- 2017(29282)
- 2016(16217)
- 2015(18662)
- 2014(18930)
- 2013(18374)
- 2012(17086)
- 2011(15683)
- 2010(16537)
- 2009(15612)
- 2008(15369)
- 2007(14048)
- 2006(12931)
- 2005(11879)
- 学科
- 济(62824)
- 经济(62751)
- 管理(45432)
- 业(42588)
- 企(33656)
- 企业(33656)
- 方法(28791)
- 数学(26022)
- 数学方法(25406)
- 中国(21387)
- 农(19912)
- 财(16161)
- 制(15831)
- 贸(13299)
- 贸易(13287)
- 银(13188)
- 银行(13176)
- 业经(13087)
- 易(12986)
- 理论(12724)
- 行(12698)
- 策(12192)
- 农业(12179)
- 地方(11183)
- 融(10810)
- 金融(10809)
- 学(10715)
- 教育(10472)
- 体(9413)
- 教学(9407)
- 机构
- 学院(230968)
- 大学(229285)
- 济(94972)
- 经济(92633)
- 管理(88242)
- 研究(76413)
- 理学(74298)
- 理学院(73553)
- 管理学(72039)
- 管理学院(71602)
- 中国(61230)
- 京(49284)
- 财(48479)
- 科学(42804)
- 所(38154)
- 江(37614)
- 财经(36716)
- 中心(35823)
- 研究所(33757)
- 经(33001)
- 农(32556)
- 北京(32287)
- 范(31451)
- 师范(31230)
- 州(30131)
- 业大(29224)
- 经济学(28362)
- 院(27434)
- 财经大学(26801)
- 技术(25862)
- 基金
- 项目(138401)
- 科学(108509)
- 研究(107869)
- 基金(97253)
- 家(82142)
- 国家(81397)
- 科学基金(69825)
- 社会(65565)
- 社会科(62118)
- 社会科学(62104)
- 省(54763)
- 教育(53031)
- 基金项目(49298)
- 编号(47284)
- 划(46149)
- 自然(43294)
- 资助(42668)
- 自然科(42288)
- 自然科学(42279)
- 自然科学基金(41487)
- 成果(40951)
- 课题(33808)
- 部(31407)
- 重点(31079)
- 发(29840)
- 创(28677)
- 项目编号(28569)
- 年(27974)
- 性(27585)
- 教育部(27446)
- 期刊
- 济(111368)
- 经济(111368)
- 研究(76825)
- 中国(51156)
- 教育(37493)
- 财(35650)
- 管理(35115)
- 农(30475)
- 学报(28449)
- 融(28002)
- 金融(28002)
- 科学(27746)
- 技术(23973)
- 大学(23069)
- 学学(20890)
- 农业(20368)
- 业经(19111)
- 经济研究(18229)
- 财经(18144)
- 经(15623)
- 问题(14627)
- 图书(13197)
- 统计(13100)
- 贸(13000)
- 理论(12116)
- 技术经济(11837)
- 职业(11829)
- 策(11745)
- 坛(11324)
- 论坛(11324)
共检索到368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霓 郑程月
通过对高考制度恢复及改革发展40年的政策梳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面对来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下,我国高考政策的制定密切遵循着社会变迁、教育改革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政策文本的历史演变,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将高考制度演进划分为恢复、调整、完善、改革创新四个时期,进而呈现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了由选拔到选择,由单一到多元,由固定到灵活的转变。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应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改革考试招生机制为基点,以政策为导向,完善现行升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
高考政策 政策变迁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孝理 陈宏图
经济体制改革、制度供给不足、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难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必须依赖良好的制度环境,主要通过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体系实现。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变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倪志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文章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与措施,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教育 复合型人才 终身教育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菁 曹晓军 凌子山
当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人才的快速培养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旨以企业组织、机制、资源、运作四个层面,提出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能力的相关策略,即明确人才培养战略与业务定位、优化培训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健全各类人员的牵引激励机制以及优化培训运作与流程实施。
关键词:
企业战略 组织结构 人才快速培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永振 陈世传
从未来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科技信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着重对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构建前馈式的教育模式和优化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情报教育,信息员/教育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朗双菊 陈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誉世界,重视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是其发展的关键。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师资培养模式方面有“学徒制”、巴登—符腾堡模式、普鲁士—巴伐利亚模式、图林根—汉堡模式、“职业性专业教学论”模式等不同类型,逐渐厘定了职教师资培养的独特标准及其职能角色。随着德国生产进入后福特主义时代,如何打造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并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调问题,成为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着力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德国 职教师资 培养 专业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原 曹晔 高玉峰 宁永红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源结构混杂、起点不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环节未脱离学科体系窠臼等问题,造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可采取分类培养、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模式,在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不同层次的分流培养等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天红 程利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从“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到“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渐进调适发展脉络。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人才培养工具化、学历化倾向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够紧密等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应注重个性化、终身化发展,彰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突出能力导向、生涯导向,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推进产教紧密融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振宇
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双元制"模式、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社会本位模式。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各国的差异和不同,更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和趋势。外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主要体现在法律保障、政府支持、途径多样、终身学习四个方面,其发展趋势集中在以下方向:一是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职教社会地位,构建普、职等值体系;三是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回归职业教育本质。
关键词: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共性 趋势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景晓娜
我国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成果卓著,但也出现了一些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基于对存在于培养目标、课程定位、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的反思,提出可行的改进策略。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金芮 肖希明
对国外的34所iSchools成员院校的LIS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网络调查,主要从学科设置、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要求及质量评估与认证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比较分析发现iSchools院校LIS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共性,最后得到对我国LIS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某些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令秋 秦琼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多元化、动态性、实效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生源结构混乱、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以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以期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人才 培养模式 传统途径 构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小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对金融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比较 构建原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双证书"式、"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途径 形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