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5)
- 2023(8380)
- 2022(6994)
- 2021(6283)
- 2020(5177)
- 2019(11588)
- 2018(11199)
- 2017(21483)
- 2016(11060)
- 2015(12085)
- 2014(12236)
- 2013(12070)
- 2012(11535)
- 2011(10793)
- 2010(10845)
- 2009(10269)
- 2008(10095)
- 2007(9028)
- 2006(8187)
- 2005(7798)
- 学科
- 济(71917)
- 经济(71859)
- 管理(32973)
- 业(29821)
- 企(26060)
- 企业(26060)
- 方法(24941)
- 数学(20839)
- 数学方法(20644)
- 地方(16934)
- 中国(14454)
- 学(14428)
- 业经(13582)
- 地方经济(12466)
- 财(11254)
- 农(10566)
- 理论(10436)
- 制(10230)
- 融(9586)
- 金融(9585)
- 贸(9516)
- 贸易(9512)
- 易(9133)
- 和(9012)
- 银(8650)
- 银行(8643)
- 行(8370)
- 体(8294)
- 环境(7889)
- 经济学(7839)
- 机构
- 大学(177388)
- 学院(174278)
- 济(83546)
- 经济(82036)
- 管理(65443)
- 研究(63356)
- 理学(56714)
- 理学院(55999)
- 管理学(55025)
- 管理学院(54658)
- 中国(46479)
- 财(36907)
- 京(36402)
- 科学(36300)
- 所(31710)
- 财经(29830)
- 研究所(28741)
- 经济学(27693)
- 中心(27395)
- 经(27106)
- 江(25209)
- 经济学院(24522)
- 农(23548)
- 范(23089)
- 北京(22949)
- 师范(22892)
- 财经大学(22379)
- 院(22254)
- 业大(21727)
- 州(20094)
- 基金
- 项目(112427)
- 科学(90670)
- 基金(85412)
- 研究(80234)
- 家(74726)
- 国家(74172)
- 科学基金(64366)
- 社会(55465)
- 社会科(52702)
- 社会科学(52689)
- 基金项目(44311)
- 省(41597)
- 自然(40744)
- 自然科(39893)
- 自然科学(39883)
- 自然科学基金(39238)
- 教育(36427)
- 划(35162)
- 资助(34968)
- 编号(29640)
- 部(25431)
- 重点(25346)
- 发(24544)
- 成果(24499)
- 国家社会(24264)
- 创(23262)
- 教育部(22552)
- 人文(21891)
- 创新(21686)
- 性(21332)
共检索到265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柄全 谷人旭 王俊松 毕学成
集聚经济理论是近百年来区域科学领域最热点的理论之一。在回顾集聚外部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网络外部性的早期探索及近期研究进展。在集聚外部性视角下,新古典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异质性理论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相继对集聚经济理论作出理论贡献。但是,集聚外部性的研究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关注的地理尺度和测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近年来,面向跨越地理边界的集聚经济研究迅速发展。借用规模、集聚外部性域、集聚阴影、城市网络外部性等网络外部性视角下的理论相继提出。当前,前沿研究集中在网络外部性能否替代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的测度方法和网络外部性的异质性等方面。最后,从网络外部性理论的融合与扩展、分析方法及政策启示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我国行政区经济正积极向城市群经济转变,过去"单体城市"发展模式下的集聚经济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解释当下我国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不能解释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利用2003—2015年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①及其周边非城市群的197个地级市基础数据,采用系统GMM等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借用规模、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城市群内借用规模和网络外部性使得集聚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论彼此是否相邻,中小城市都能享受和大城市一起所产生的集聚经济的好处;其次,多中心城市群倾向于出现借用规模行为,而单中心城市群则倾向于出现集聚阴影,此外,借用规模行为作用下的集聚经济效应需要充分考量通达性的影响;最后,城市群网络外部性有利于提高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效益,且对集聚水平偏低的中小城市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守华 李婷 汤丹宁
城市群是经济空间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群地区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双重集聚外部性,即单个城市聚点外部性和城市间网络外部性共同驱动的结果。基于1997~2010年我国22个城市群128个城市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支持本文理论观点。具体来说,聚点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教育与研发、FDI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网络外部性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市群分工协作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城市群知识共享更多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升,而FDI城市群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经验证据还表明,东部城市群的双重外部性显著强于中西部城市群,因而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杜震 卫平
基于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城市工业排放效率评价模型,探讨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排放,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导致实际工业排放对有效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城市规模越小,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密度越低,产业集聚不足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大城市在环境治理效率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转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
关键词:
集聚经济 拥挤成本 外部性 工业排放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祁媛 刘澄
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流通集聚外部性视角,实证研究网络关系强度对居民消费率的异质性调节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强度与居民消费率存在正向相关,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度及其平方项与居民消费率的相关性显著,且平方项的正向相关性随分位数增加不断降低,网络关系强度在25%以上分位数的检验结果显著,且随分位数增加而不断提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控制交互项后的流通产业集聚、网络关系强度与居民消费率的非线性及正向相关关系依然成立,网络关系强度在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中存在“U”型调节效应;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东、中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对居民消费率存在“U”型影响特征,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网络关系强度在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关系中发挥直接调节效应,在东部地区发挥间接调节效应,在中部地区的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效应均明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实证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素欣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通过引入政府部门构建了一个空间均衡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可以促进工业集聚,并且受偏好的影响存在外部性,而集聚优势则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扩大。通过使用1999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相关变量对工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市场潜能均与工业集聚呈正相关,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对集聚的影响是递减的,反映了低集聚地区公共服务支出不足的现状,而市场潜能对集聚的影响存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霍春辉 杨锐
关于集聚外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性质,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产业集聚两个方面,而产业是否倾向于空间集聚以及集聚外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性质,会因行业的技术异质性而呈现较大差异。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技术知识溢出机制的相互匹配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仍亟待研究。本文利用2006—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以电子产业和仪器仪表业两个典型高技术产业为对象分析发现,集聚外部性中的专业化外部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对垂直相关多样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技术产业的行业技术体系不同,企业规模在专业化外部性和垂直相关多样性影响产业创新绩效中的调节效应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素欣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通过引入政府部门构建了一个空间均衡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可以促进工业集聚,并且受偏好的影响存在外部性,而集聚优势则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扩大。通过使用1999~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相关变量对工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市场潜能均与工业集聚呈正相关,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对集聚的影响是递减的,反映了低集聚地区公共服务支出不足的现状,而市场潜能对集聚的影响存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于斌斌 刘吉恒
本文通过对外部性进行技术处理,构建了一个两区域的企业区位选择模型,尝试分析集聚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货币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存在明显的离散效应,而技术外部性对企业集聚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技术外部性的正效应要显著大于货币外部性的负效应,从而导致集聚是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优策略。通过对企业区位选择动力的拓展性分析发现,企业异质性尤其是技术异质性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作用机制是竞争与选择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琳 李勇
文章构建了理论模型,并选用城市样本数据和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间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对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知识溢出和产业多样化有益于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发展,而现阶段的城市产业专业化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呈现负向的显著影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以城市产业多样化为特征的大城市,且各市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建峰 符育明
本文提出了识别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制造业数据。通过考察制造业集聚水平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演进过程,本文一方面发现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后果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证实了马歇尔外部性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不断集聚的基本因素。本文还发现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马歇尔外部性的积极力量。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选址、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市场化改革 马歇尔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