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58)
2023(19039)
2022(16062)
2021(15007)
2020(12542)
2019(28523)
2018(28413)
2017(54212)
2016(29657)
2015(33578)
2014(33568)
2013(33336)
2012(30669)
2011(27850)
2010(27900)
2009(26061)
2008(25824)
2007(23169)
2006(20859)
2005(18979)
作者
(86732)
(72379)
(71802)
(68354)
(45895)
(34453)
(32611)
(28480)
(27594)
(25910)
(24576)
(24441)
(23299)
(23029)
(22549)
(22084)
(21494)
(21023)
(20856)
(20620)
(18195)
(18019)
(17516)
(16634)
(16258)
(16193)
(16131)
(16042)
(14596)
(14581)
学科
(124716)
经济(124550)
(105311)
管理(92950)
(86494)
企业(86494)
方法(53085)
(49894)
数学(42672)
数学方法(42262)
业经(36418)
中国(36277)
(34865)
农业(33087)
(26587)
(25716)
(23222)
财务(23143)
财务管理(23111)
(22947)
贸易(22932)
地方(22811)
理论(22454)
(22328)
企业财务(21878)
技术(21868)
(21767)
(20682)
(20204)
(19604)
机构
学院(429529)
大学(428901)
(178872)
经济(175264)
管理(170158)
研究(147701)
理学(145812)
理学院(144273)
管理学(142064)
管理学院(141274)
中国(115303)
(92692)
科学(89383)
(81880)
(81346)
(74975)
研究所(67894)
中心(66618)
业大(66067)
(65373)
财经(64402)
农业(63256)
北京(58706)
(58614)
(55761)
师范(55209)
经济学(53286)
(52536)
(51784)
经济学院(47984)
基金
项目(283768)
科学(223944)
研究(210406)
基金(206549)
(179851)
国家(178239)
科学基金(153047)
社会(134060)
社会科(126731)
社会科学(126698)
(110077)
基金项目(108868)
自然(97712)
自然科(95463)
自然科学(95439)
教育(95231)
自然科学基金(93750)
(91919)
编号(86236)
资助(84291)
成果(70600)
(63405)
重点(63027)
(61172)
(60002)
课题(58812)
创新(55583)
国家社会(55513)
教育部(54172)
科研(53481)
期刊
(206903)
经济(206903)
研究(130418)
中国(88191)
(79712)
学报(68314)
管理(65210)
科学(63700)
(63137)
农业(53975)
大学(52347)
学学(48848)
教育(47200)
(40893)
金融(40893)
技术(38025)
业经(37195)
财经(31885)
经济研究(31712)
(28747)
(27507)
问题(27499)
图书(23176)
技术经济(22581)
世界(21400)
(21214)
(20381)
科技(20198)
现代(20074)
理论(19628)
共检索到655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峰  王新霞  贾小玫  
在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大体勾勒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进程。分析表明,从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生产组织形式到关注农民激励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再到地权私有化和新型农业合作社,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生产效率延伸到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以及产权完备性等多方面,引导着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革的新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冬水  黄少安  
文章在"国家行为—组织性质—经济绩效"的理论范式下,通过一个国家行为模型探讨了中国农业集体化演进过程中的国家角色和制度逻辑。文章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国家为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汲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工业化而确立的农业产权制度安排。国家行为受到的竞争约束较小,使国家干预农民产权的权力增强,而农民谈判权力相对较弱,是导致农业集体化形成并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结论为当前政府在确定农业产权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提供了参考。国家进一步放松对农民的产权限制,是未来中国农业经济绩效持续提高的动力源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沈尤佳  
探讨粮食安全,不应只关注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不足,还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乡村工业化的集体模式被彻底否定,中西部工业化终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无法兼顾农业;耕地的集体所有权受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侵蚀,耕地流失;集体经济的衰落导致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耕地不足;大资本兼并土地。这些都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雇工只能获得劳动报酬,低于工业雇工的劳动报酬,从而出现农业雇工荒;资本看中的是土地的非农用途,致使耕地流失更迅速,而组建合作社才是正确的途径。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非农化使用,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哲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勇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遭遇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为摆脱困境,斯大林决定对农民采取"非常措施",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确立下来,也推动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斯大林全盘集体化运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重大的失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陈春华  王军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领导人在指导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农业生产中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确定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逐步过渡以消灭农民个体私有制的合作化道路。提出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等原则。本文对上述理论和在当年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反思,以期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社经济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褚刚   张清勇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肖盼晴   向晋  
集体化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手段,集体合作、协调一致、权责对等是其基本特征。本文以再集体化实践的组织载体集落营农组合为例,梳理日本集体化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实践改革进展。研究发现,日本有关集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动态性与阶段性的显著特点。政府主导的去集体化改革虽有利于规模农业的发展,却不适宜小农社会的农业实态,传统的集体化形式也难以适应农村集体产权的现代化转变。在此背景下,再集体化实践中通过集落营农组合成功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在解体和农村正在消亡的各类要素在组合框架内重构统合,找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路径。鉴于此,中国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明确去集体化的限度与再集体化的必要性及内容。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才能切实实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与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永静  张晓莉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农户、国有农场、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兵团团场属于国有农场,具有农用土地国有制、生产经营高度统一、承包职工身份双重等特性,特殊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兵团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农业规模效应突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高等四个方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丽美  
农民土地权益流失问题是当代中国诸多农民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本质上看,缘于建国初期"集体化"农地观,是"集体化"农地观的践行及其消极影响的结果。"集体化"农地观产生于追求社会主义"集体化"来实现"工业化"的价值取向。"集体化"农地观塑造了"城市偏向"的制度,造成了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也是改革开放直至当今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的根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田晴  
文章对林毅夫教授的英文文章《集体制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1959-1961)进行了回顾,阐明了自然灾害理论、不恰当政策理论和监管激励理论在解释1959~1961年三年农业危机时出现的错误,并利用公有化由多次博弈向单次博弈的转变解释了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最后,文章结合本特·霍姆斯特洛姆和保罗·米尔格罗姆关于多任务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公有化对生产资料不合理使用的可能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开智  赵芝俊  
本文简要概述了林毅夫在《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农业危机》一文中提出了博弈论假说,介绍了其他传统假说和林毅夫在原文中使用的检验的方法,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能够定量度量制度因素对农业产出影响的方法,并对1959—1961农业危机成因的竞争性假说进行了验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卫平  
目前学界对乡村工业化及城镇化之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区域,而对深处内陆省份的山西乡村经济转型及城镇化的研究鲜有问津。基于此,本文选择1949年以来太原郝庄的乡村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档案,从新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乡村是如何实现经济变革的,在经济变革过程中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是完全现代式的抑或是传统与现代的联姻,城市化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有何影响,乡村经济的成功转型与城市化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启示,郝庄的非农化有何不足。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集体化的曲折道路,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终结了维持长达30年的农村集体化道路。对于集体化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苏少之、陈大斌、张继久、黄英伟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