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4)
2023(3990)
2022(3161)
2021(2925)
2020(2426)
2019(5408)
2018(4859)
2017(10113)
2016(4965)
2015(5575)
2014(5449)
2013(5389)
2012(4982)
2011(4457)
2010(4721)
2009(4991)
2008(3975)
2007(3680)
2006(3491)
2005(3495)
作者
(13409)
(10839)
(10602)
(10306)
(6772)
(5117)
(5076)
(4496)
(3948)
(3934)
(3765)
(3747)
(3587)
(3517)
(3511)
(3274)
(3232)
(3165)
(3048)
(2781)
(2769)
(2714)
(2574)
(2548)
(2469)
(2422)
(2390)
(2388)
(2313)
(2211)
学科
(32510)
银行(32365)
(30861)
(28787)
金融(28787)
(16807)
经济(16793)
(15460)
中国(14007)
(13467)
(11832)
企业(11832)
中国金融(11657)
管理(11373)
业务(11159)
(10064)
制度(10063)
银行制(9799)
(7300)
方法(6920)
数学(6375)
数学方法(6354)
地方(6300)
(5861)
(5743)
财务(5731)
财务管理(5724)
企业财务(5557)
体制(5459)
业经(4828)
机构
学院(62329)
大学(62056)
中国(31443)
(29248)
经济(28519)
(27281)
银行(26284)
(24475)
管理(22116)
研究(20150)
(18501)
金融(18202)
理学(17626)
理学院(17458)
(17295)
管理学(17282)
管理学院(17176)
人民(14326)
中心(13541)
财经(13405)
国人(12946)
中国人(12905)
中国人民(12827)
(12665)
(12149)
人民银行(11215)
经济学(10856)
(10605)
财经大学(10375)
(10191)
基金
项目(36808)
科学(28949)
研究(28102)
基金(27398)
(22666)
国家(22457)
科学基金(19764)
社会(18628)
社会科(17927)
社会科学(17922)
(14226)
基金项目(14041)
教育(12131)
资助(11775)
自然(11597)
(11471)
自然科(11340)
自然科学(11340)
编号(11169)
自然科学基金(11150)
(11147)
成果(9269)
重点(8505)
(8463)
(8428)
(8309)
金融(8232)
(8104)
国家社会(7984)
创新(7911)
期刊
(42047)
金融(42047)
(29029)
经济(29029)
研究(25076)
中国(14101)
(13609)
(9762)
管理(7798)
财经(7527)
学报(7405)
科学(6800)
中国金融(6398)
(6239)
大学(6123)
学学(5996)
理论(5741)
农村(5346)
(5346)
实践(5326)
(5326)
经济研究(4836)
农村金融(4538)
国际(4426)
上海(4143)
(3900)
技术(3807)
农业(3779)
业经(3651)
(3604)
共检索到116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丰  尹久  
关注影子银行的目的是在保障金融机构微观稳健与宏观流动性合理运动基础上更好地实现逆周期调节,核心是管理流动性从本质上讲,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功能,也是某种投融资制度装置。研究影子银行,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投融资制度装置的风险结构如何,是否得到了狭义上的微观监管;二是这种投融资制度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如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加里·B·戈顿  王宇  
本文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回购市场挤提引起的银行恐慌。机构投资者是回购市场的需求者,他们向影子银行"存款",影子银行则以资产抵押支持证券保证"存款"的安全。当证券化资产的折价率大幅提高时,就出现了回购市场挤提,引起银行恐慌,从而导致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贾甫  冯科  
中外的影子银行都实质性地推动了金融脱媒进程,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是影子银行的共同特征。但是,在金融资源短缺和严厉的监管条件下,中国的影子银行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特点,从而削弱其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固化现有银行体系中的某些制度性缺陷。因此,中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和金融抑制的混合体。本文据此提出,影子银行的根本出路是解决金融监管套利及金融创新的问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雯雯   王书华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能够改善企业金融错配,但过度发展则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错配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影响金融错配程度。扩展性分析发现,以“投资替代”动机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实体经营产生“挤出效应”。据此,应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业务,以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高海红  高蓓  
中国影子银行业的兴起是长期金融压抑的结果。其发展既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倒逼动力,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作为影子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证合作源于监管套利动机,是银行和证券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结果。通过定向资产管理,银行突破了信贷限制,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同时也因其表外业务特征,造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证合作是未来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监管机构应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手.在风险调控的同时,对银证合作业务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并将其纳入金融改革的整体规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军航  卢传家  
本文基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可以抑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在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CEO权利较大的企业中和CEO权利较小的企业中均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但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军航  刘书畅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环境,这对于促进实体企业增值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以2017~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影子银行视角,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效应,并研究影子银行在两者之间所产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且其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内陆地区更为明显;影子银行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抑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价值的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云松  冯毅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总量的迅速扩张,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信用创造和金融的稳定运行。文章从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目前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两面性,通过准确把握其发展的根源和潜在风险,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雷蕾  苏映雪  
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和惠普金融的发展以及补充传统信贷促进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影子银行缺乏有效监管,也给金融稳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将从金融稳定定义和测度、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间三个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影子银行未来监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宁洁  汪阳  
影子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人们广泛关注,而其运行的机制早已存在。从影子银行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出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及趋势。通过研究中国国内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分析其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中起到正面效益,对银行资金运作效率的刺激作用以及信贷发展过度对金融整体形式的潜在威胁。为维护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影子银行正面效用,完善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联系和放宽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桂荷发  张春莲  王晓艳  
以2003—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化行为会抑制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会降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这种抑制效应会因产权属性、融资约束的不同而不同,即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强,而融资约束越强的企业其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继国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跨平台数据共享问题,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主业投资,进而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在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处于金融监管较强地区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许付常  王传东  
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测度了1992~2014年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金融稳定性水平,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金融稳定性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金融稳定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监管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扬  
探讨影子银行体系不仅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也将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镜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韩珣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