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01)
2023(3702)
2022(3027)
2021(3058)
2020(2475)
2019(5863)
2018(5597)
2017(10306)
2016(5284)
2015(6299)
2014(5897)
2013(6113)
2012(5792)
2011(5526)
2010(5255)
2009(4922)
2008(4855)
2007(3970)
2006(3517)
2005(3334)
作者
(14315)
(11980)
(11937)
(11516)
(7687)
(5647)
(5367)
(4724)
(4707)
(4311)
(4058)
(3993)
(3913)
(3865)
(3767)
(3747)
(3643)
(3451)
(3390)
(3066)
(3017)
(2822)
(2759)
(2748)
(2671)
(2631)
(2605)
(2432)
(2394)
(2356)
学科
(27715)
经济(27688)
方法(12798)
管理(12083)
数学(12074)
数学方法(12044)
(11634)
中国(11104)
(8465)
贸易(8460)
(8389)
(8273)
企业(8273)
(6222)
(5796)
关系(5140)
(5121)
(4963)
(4546)
银行(4545)
(4517)
(4488)
(4270)
金融(4269)
环境(4138)
业经(4126)
(4120)
出口(4117)
出口贸易(4117)
(4117)
机构
大学(82627)
学院(78565)
(45211)
经济(44821)
研究(34294)
管理(28381)
中国(27828)
理学(24429)
理学院(24137)
管理学(23979)
管理学院(23812)
(18356)
(18303)
科学(17134)
(16718)
经济学(16300)
研究所(15366)
财经(15199)
经济学院(14707)
(14299)
中心(14080)
北京(12446)
(12098)
财经大学(11639)
科学院(10927)
研究中心(10260)
(10219)
社会(10081)
(9845)
师范(9798)
基金
项目(52216)
科学(42641)
基金(42189)
研究(38772)
(37271)
国家(37062)
科学基金(31222)
社会(28402)
社会科(27138)
社会科学(27135)
基金项目(21210)
自然(18094)
资助(17978)
自然科(17736)
自然科学(17731)
自然科学基金(17476)
教育(17181)
中国(15565)
(14913)
(14485)
(14139)
国家社会(13806)
编号(12992)
教育部(12563)
重点(12053)
(11372)
成果(11225)
人文(11132)
重大(11108)
社科(10828)
期刊
(45180)
经济(45180)
研究(28334)
中国(15680)
(12689)
科学(11823)
管理(11267)
学报(11086)
(9337)
经济研究(9147)
大学(8995)
财经(8419)
学学(8375)
(8373)
世界(8034)
(7852)
金融(7852)
国际(7730)
(7418)
农业(6879)
问题(6553)
教育(5717)
技术(5127)
(4960)
业经(4457)
技术经济(4106)
(3874)
贸易(3874)
统计(3815)
经济问题(3783)
共检索到121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艳  
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人首蛇躯的半神灵体,居住在位于海底的沃焦石山,知晓许多神奇的法术。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护持佛法。从图像上来看,龙神以"龙蛇"形象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随着佛教东渐,龙神神话的叙事与图像藉着宗教的中介,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貌。龟兹地区"灌浴太子"的龙神或为二龙或为数龙;敦煌地区"灌浴太子"突出九龙形象;青藏地区以"龙舞"的方式祭祀和崇拜龙神。因此,龙神神话的流变不仅表明中国和南亚山水相连,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彦  王枬  
教育叙事的兴起使叙事从文学世界走向了教育视野,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人身上这种"能感觉到的东西"的深描、挖掘,通过对人内心深处的体验的描述,让这种"能感觉到的东西"自己站出来说话,即"让事实本身来说话"。本文即从谁在叙事、如何叙事、所叙何事三个难度对教育叙事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方法是对传统科学尤其是实证科学的调整和更新。更新之后的第一个策略是"悬隔",第二个策略是"返回生活世界",第三个策略是"描述"。而悬隔、返回生活世界以及描述的办法也就是叙事研究的基本追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教师研究不仅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促进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当前,教师研究逐渐从科学取向转变为叙事取向,即从"作品"走向"文本"。叙事可以提升教师的发现意识、反思意识与主体意识。"文本"叙事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教师个体层面的生活史方法,以及共同体层面的合作传记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瑛  
与西方的以时间为中心不同,中国叙事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独特的画图和读图的视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呈现方式和批评方式的空间逻辑特点;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叙事特性的空间发现以及对中国古代空间诗学的建构,已经昭示出空间之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性力量;空间叙事诗学的确立,为中国叙事学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佐证和理论支持。这些事实显示一种与西方叙事学以时间为逻辑基点迥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的构型:从承认时间逻辑存在的前提下,空间叙事,可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育荣   沈昭林  
道南学派是程朱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朱熹编纂《二程外书》率先使用“吾道南矣”对杨时进行刻画,在程朱理学权威确立后,形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终传朱熹的典范叙事。道南话语最初作为朱熹对学术师承的追溯,是其建构出的道统之传;程朱后学秉持朱子学立场,以认可道南学派对道统的传承为前提,将学术师承转化为道统谱系,赋予其卫道护统意义。伴随士人民间化的扩展与儒学道统之争的激化,道南学派也被学者缔造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从承洛启闽的学术桥梁演变为闽学开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式”和“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瓦尔堡的图像叙事呈现出互图叙事的特点,他通过图像间的对话,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示图像群的互动意义建构。瓦尔堡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视域,他试图运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他称之为“文化科学”的研究范式。瓦尔堡的图像叙事思想提供了图像学研究的新的参照系,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学科面对同一主题的互证与互释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邓晓梅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异的存在,他的代表作《桥》通过玄妙的构思、跳跃的语言、浓缩的意象,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的诗意画面,极具意境美。废名的《桥》颇具图像叙事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和语言的场景化。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结合《桥》进行阐述,分析文本背后的图像叙事的表达形式,以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徐雷  王晓光  
由于叙事型图像对时空语义信息表达的特殊性,目前叙事相关的语义模型并不适合直接用于该类型图像的语义标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叙事型图像的深度语义标注本体模型。该模型借助模块化本体设计思想,结合开放标注协同框架(OAC),以情节、实体、活动、情境为核心,解决了叙事型图像时空信息组织表达以及叙事模型和标注信息映射的问题。使用嵌入该标注模型的图像语义标注工具,对敦煌壁画进行语义标注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但是叙事型图像中情节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给情节提取和标注带来了不确定性,这是图像深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雷珏莹   王晓光   侯西龙  
[目的 /意义]在图像互操作框架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背景下,融合数字叙事理念对图像进行解读、阐释、组织与传播,成为人文领域和文化机构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图像数字叙事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提升数字图像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意义呈现。[方法 /过程]通过梳理数字叙事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构建图像数字叙事的基本框架,从叙事素材、叙事结构、可视化呈现、用户交互方式4个维度对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图像数字叙事样本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归纳图像数字叙事的结构与策略。[结果 /结论 ]分析发现,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图像的视觉媒介为核心,围绕图像的解读与意义建构选择叙事结构和逻辑,并结合可视化呈现设计最终实现叙事目的。当前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传统叙事逻辑融合数字呈现方式的形式为主,图像内容解读的数字叙事机制与模式仍有待强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图像型资源的数字发布和叙事性呈现提供一定的理念指导和方法支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诗越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品中有大量属于左翼文学范畴的作品。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是时局与使命的遇合下的书写,是在政治和时代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是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使命感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