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4)
2023(4936)
2022(3911)
2021(3881)
2020(3107)
2019(7062)
2018(7040)
2017(11286)
2016(7453)
2015(8463)
2014(8740)
2013(7698)
2012(7323)
2011(6863)
2010(7418)
2009(6798)
2008(6834)
2007(6454)
2006(6065)
2005(5905)
作者
(18115)
(14777)
(14596)
(14534)
(9570)
(6999)
(6967)
(5987)
(5686)
(5670)
(5120)
(4957)
(4925)
(4796)
(4704)
(4606)
(4605)
(4457)
(4355)
(4349)
(4098)
(3726)
(3653)
(3510)
(3500)
(3500)
(3437)
(3279)
(3032)
(2959)
学科
教育(20955)
(19396)
经济(19369)
管理(17361)
(13514)
中国(13269)
(12181)
企业(12181)
理论(9201)
(8053)
教学(6939)
方法(6188)
(6169)
(5359)
(5300)
(4811)
业经(4717)
数学(4395)
政治(4378)
思想(4374)
发展(4328)
研究(4321)
数学方法(4245)
(4205)
(4054)
银行(4054)
(3990)
(3913)
技术(3895)
(3878)
机构
大学(100045)
学院(93592)
研究(36325)
教育(31107)
(28880)
经济(27826)
管理(27358)
(26402)
师范(26319)
(23780)
理学(22628)
理学院(22105)
师范大学(21882)
中国(21796)
管理学(21514)
管理学院(21245)
科学(19781)
(17988)
(17375)
北京(16524)
(16332)
中心(15901)
研究所(15459)
职业(14490)
技术(13888)
(13887)
(12888)
财经(12131)
教育学(12042)
(10890)
基金
项目(52384)
研究(48477)
科学(43154)
基金(34081)
教育(32408)
社会(28187)
(27824)
国家(27356)
社会科(26127)
社会科学(26121)
成果(23138)
编号(22974)
科学基金(22896)
(21222)
(20539)
课题(20017)
(17562)
基金项目(16162)
规划(14859)
(13934)
项目编号(13895)
资助(13818)
(13728)
重点(13515)
教育部(13117)
(12900)
研究成果(12312)
自然(12179)
(12054)
(12014)
期刊
教育(54107)
研究(44400)
(37420)
经济(37420)
中国(32078)
(14063)
职业(13146)
技术(12488)
学报(11655)
管理(11476)
科学(10587)
大学(10584)
(8640)
金融(8640)
(8603)
技术教育(8561)
职业技术(8561)
职业技术教育(8561)
学学(7631)
(7081)
论坛(7081)
图书(6958)
财经(6883)
(6502)
高等(6455)
(6020)
经济研究(5744)
高等教育(5684)
书馆(5633)
图书馆(5633)
共检索到167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 ;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 ,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 ,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 ,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 ,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向阳  
在价值多元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本文对激进的道德主义进行批判和分析 ,并基于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观点提出学校德育改革若干建议 :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 ,从规范转向规范和描述相兼顾 ,从对抗转向对话 ,从德目教学转向道德判断力、敏感性、行动能力的培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维武  
在当代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之上:一是伦理学上的相对主义观念和从这种相对主义推论出来的价值中立观念;二是自主个体自由选择的观念。然而,这两个基本观念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反对道德专制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道德虚无主义,追寻、尊重和维护人类珍视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更好地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共享人类文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唐爱民  
道德相对主义是影响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潮,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波及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它以标榜道德的相对性、个体性、差异性、境遇性,忌讳道德的权威性、规范性、确定性及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它既革新了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新见解,又潜藏着消解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及合法性的危险,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思想困顿与实践困惑。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价值得失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相互纠缠,进而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亟须人们作出审慎而辩证的理论澄明,以使之有益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革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洪岩  董虎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为"三个提倡",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文章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入手,从社会成长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分析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把握原则三个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方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海娟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行为规范层面为研究视角,论证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内在契合点,探索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的路径,以此增强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洪明  
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和观点。道德相对主义对人们现实的道德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对大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道德教育应该对道德相对主义作出回应,在方法论层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具有绝对意义的道德价值原则;在方法层面,要培养大学生以正义为前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正义化为道德意义上的"定言命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正义建构共识性道德规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玉红  
价值观的形成,与许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对培育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了遵循心理规律,增强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方法和途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旺来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光银  尹弘飚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晏静露  刘正奎  
企业应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规范等四个方面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动机、团体动机和社会动机,构建以满足员工成就动机为基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本文用动机心理学的原理,以奇瑞公司为例探讨如何将企业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之中,使得企业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并从企业战略、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作者认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从课程功能的完整性、整合性的角度去规定,从而建立起新的基于完整课程功能观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文章分别从课程本质、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教学结构中综合性课程设置、各门学科标准中情感态度目标的设置和拟定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证这次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重视、期待和保障作用。文章向中小学推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关于"课堂中的德育"研究与实施计划。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