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0)
2023(5821)
2022(4540)
2021(4572)
2020(3176)
2019(7384)
2018(7323)
2017(11320)
2016(7477)
2015(8445)
2014(8418)
2013(7330)
2012(6525)
2011(5929)
2010(6303)
2009(5282)
2008(5063)
2007(4525)
2006(4039)
2005(3765)
作者
(16593)
(13622)
(13530)
(13160)
(8711)
(6527)
(6510)
(5495)
(5239)
(5061)
(4735)
(4544)
(4465)
(4417)
(4371)
(4195)
(4175)
(4163)
(4066)
(3988)
(3642)
(3427)
(3406)
(3279)
(3227)
(3164)
(3163)
(3078)
(2877)
(2822)
学科
教育(20476)
(14965)
经济(14945)
管理(13626)
中国(12252)
(11347)
(9451)
企业(9451)
理论(9353)
教学(9055)
(6450)
(5496)
(5238)
业经(5192)
技术(5137)
学法(5087)
教学法(5087)
发展(4786)
(4663)
方法(4507)
农业(4380)
研究(4373)
学理(4329)
学理论(4329)
思想(4124)
政治(4023)
(4005)
思想政治(3756)
政治教育(3756)
治教(3756)
机构
大学(88213)
学院(86106)
研究(31971)
教育(29357)
管理(24398)
(23970)
师范(23838)
(22830)
经济(21879)
理学(20562)
(20349)
理学院(20196)
师范大学(19649)
管理学(19598)
管理学院(19392)
科学(18039)
中国(17600)
职业(17057)
技术(16008)
(15549)
(14880)
北京(13977)
中心(13715)
研究所(13435)
(12411)
(12035)
(12013)
职业技术(11868)
教育学(11447)
技术学院(10809)
基金
项目(54200)
研究(51502)
科学(43789)
教育(33812)
基金(32950)
社会(28239)
(27074)
国家(26602)
社会科(26265)
社会科学(26262)
编号(25047)
(24146)
成果(23832)
科学基金(22105)
(22007)
课题(21924)
(19387)
基金项目(15958)
规划(15736)
项目编号(14798)
(14205)
重点(14200)
(14002)
(13463)
(13447)
研究成果(12951)
教育部(12541)
(12507)
(12415)
(12353)
期刊
教育(54120)
研究(36992)
中国(31049)
(27284)
经济(27284)
职业(14816)
技术(14069)
学报(9897)
技术教育(9859)
职业技术(9859)
职业技术教育(9859)
管理(9442)
大学(9388)
(9290)
(9267)
科学(8999)
(6862)
论坛(6862)
学学(6753)
农业(6675)
高等(6396)
成人(5903)
成人教育(5903)
(5816)
(5380)
金融(5380)
高等教育(5345)
图书(5316)
业经(5073)
职教(4735)
共检索到144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执着于"道德态度"的道德教育只能浮于学生生活的浅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道德能力是链接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为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任丑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娟红  
在一般人看来,道德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人的身体,但这却受到了选择性的忽视。道德教育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反思,还是对现实道德异化的理性回应,也是落实"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体转向的实现需要三个转变:其一,注重离身思维向具身思维的转变;其二,注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其三,注重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道德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确实,就学校中道德教育的设计而言,课时不可谓不多——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政治课、德育课;人员不可谓不众——从专业的德育课教师到庞大的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政工干部队伍;方法不可谓不广——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专门开设的德育课)到间接的道德教学(团队、课外活动等),内容不可谓不全——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到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品质的培养。然而,现实中出现的道德困惑、道德迷茫乃至道德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却使人们对现行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怀疑。造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霞  张卫良  
对道德起源的"元追问"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理路,拓宽人类对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的理解。演化论道德发端的研究视角越出有组织的社会范畴,跃入与人类有血缘关系的生物族群,强调人与生物在进化论层面的意义。演化论的道德起源基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启迪道德教育怎么做,给予了道德教育的形式之维。道德教育的内容之维基于社会要求,归属于一定的价值范畴和体系,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演化论的道德起源因其忽视了道德的社会性而无法赋予道德教育的内容之维。其从心理、情感层面对道德产生的基本构件予以分析,强调道德发展的生物进化意义上的连续性,为多方位解析道德教育的本质、规律、发展路向及管窥现代性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解析框架和分析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于洪丽  
近年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呈现诸多新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专门培养会计实践性人才的教育平台,我国高职院校如何改善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现状,提升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非常迫切的一个课题。文章以此为背景,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评估的有效性等改进路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正江  
道德有两种类型:一是各种具体的道德(各种美德或道德规范),二是根本的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理想、道德智慧等)。道德教育也有两类:一是道德规范教育、品(美)德教育、"德"的教育,即道德价值教育;二是认知发展德育、理性德育、知识德育、"道"的教育,即道德事实教育、道德科学德育。前者是培养守道德的人,后者是培养懂道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既是守道德又是懂道德的人。道德价值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是间接道德教育,是"授人以鱼";道德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道德教学,是"授人以渔"。目前我国的道德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德育,且被异化为道德信息教育、道德教条教育等。道德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伦理学的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叶飞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汉卫  
本文旨在对道德教育中的悖论或类似于悖论性质的矛盾进行阐释 ,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 ,并揭示这些悖论对道德教育应有的启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臼,重新走上了现代性德育之路。历次转型中,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儒家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季跃东  
张謇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实现的首要标准,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诚信、服务、合群、勤劳节俭等方面明确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通过养成教育、实践认知、岗位培训等途径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