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3)
- 2023(14668)
- 2022(12074)
- 2021(11370)
- 2020(9525)
- 2019(20992)
- 2018(20751)
- 2017(38986)
- 2016(20731)
- 2015(23328)
- 2014(22861)
- 2013(22549)
- 2012(20622)
- 2011(18423)
- 2010(18810)
- 2009(17855)
- 2008(18045)
- 2007(16644)
- 2006(14643)
- 2005(13686)
- 学科
- 业(89506)
- 济(87974)
- 经济(87833)
- 企(81738)
- 企业(81738)
- 管理(80290)
- 方法(35838)
- 财(30952)
- 业经(29767)
- 农(27723)
- 数学(27130)
- 数学方法(26905)
- 中国(26246)
- 制(23455)
- 技术(23355)
- 务(21749)
- 财务(21705)
- 财务管理(21676)
- 企业财务(20551)
- 农业(19333)
- 贸(17597)
- 贸易(17582)
- 体(17229)
- 易(17225)
- 理论(16733)
- 划(16598)
- 策(16466)
- 和(15982)
- 银(15597)
- 银行(15573)
- 机构
- 学院(300128)
- 大学(298541)
- 济(134582)
- 经济(132162)
- 管理(119974)
- 理学(101786)
- 理学院(100813)
- 研究(100734)
- 管理学(99654)
- 管理学院(99049)
- 中国(82673)
- 财(64701)
- 京(63673)
- 科学(54555)
- 财经(50139)
- 所(49205)
- 江(46128)
- 经(45731)
- 中心(45496)
- 农(44484)
- 研究所(43663)
- 经济学(41418)
- 北京(40935)
- 业大(38489)
- 经济学院(37125)
- 财经大学(37048)
- 院(36349)
- 州(35776)
- 范(35238)
- 师范(34922)
- 基金
- 项目(189315)
- 科学(152206)
- 研究(144689)
- 基金(139918)
- 家(120019)
- 国家(118977)
- 科学基金(104049)
- 社会(95430)
- 社会科(90635)
- 社会科学(90617)
- 基金项目(72943)
- 省(72001)
- 教育(65878)
- 自然(63808)
- 自然科(62432)
- 自然科学(62417)
- 自然科学基金(61430)
- 划(59730)
- 编号(56429)
- 资助(56181)
- 成果(46360)
- 创(45526)
- 部(43802)
- 重点(42259)
- 创新(41651)
- 制(41617)
- 国家社会(40768)
- 发(40707)
- 业(40054)
- 课题(39480)
- 期刊
- 济(157378)
- 经济(157378)
- 研究(95649)
- 中国(66638)
- 财(54755)
- 管理(54035)
- 农(42878)
- 科学(39604)
- 学报(37754)
- 教育(32479)
- 融(31166)
- 金融(31166)
- 大学(31127)
- 技术(30983)
- 农业(29559)
- 学学(29040)
- 财经(26353)
- 经济研究(24960)
- 业经(24836)
- 经(22898)
- 问题(19675)
- 业(19041)
- 技术经济(18367)
- 贸(18020)
- 世界(17211)
- 国际(16693)
- 科技(15524)
- 现代(15212)
- 财会(14425)
- 会计(13874)
共检索到474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铁 江鸿
本文整合技术追赶的传统理论观点,构造出基于技术学习的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来自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第一手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该产业能够在后发情境下快速发展出正向设计能力,得益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强调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思路,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协调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完善、高效运转的行业试验体系,以及密集试验、批量应用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强度学习机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铁装备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向设计能力、加快技术追赶速度的借鉴意义,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
正向设计 技术追赶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铁 江鸿
本文整合技术追赶的传统理论观点,构造出基于技术学习的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来自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第一手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该产业能够在后发情境下快速发展出正向设计能力,得益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强调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思路,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协调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完善、高效运转的行业试验体系,以及密集试验、批量应用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强度学习机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铁装备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向设计能力、加快技术追赶速度的借鉴意义,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
正向设计 技术追赶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静寅 姚莉 万永坤
FDI对东道国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已纳入我国经济振兴规划,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我国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进而振兴我国经济的根本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FDI与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基于我国装备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FDI技术控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文海 孙扬帆 吴静玲 魏伶倩
随着全球局势的变迁,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此外,根据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当制造业高度集聚时,该省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显著提升了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创新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对中国制造业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不仅对对外直接投资和制造业创新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和补充,而且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制造业 创新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邵安菊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欧美等国都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迈向"中国制造2025",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率先实现技术突围和创新转型。重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是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的必闯之关。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低迷不振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无法改变环境,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适应环境和改变自己,谋求生存砝码并实现自我救赎。企业自主创新之难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爱贞
目前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其所主导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竞争,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从而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内生"而又"链条关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政策直接推动单个企业自主创新是无效的。我国政府更应该从产业链和价值链资源整合、创新角度,重新选择政策扶持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庆瑞 张素平 金露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本文按照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将新中国技术进步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从技术进步的背景、政策、典型特征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各阶段创新活动,并总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为现阶段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而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瑾 于妍惠
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动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厘清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在对本土/国际双重创新网络嵌入演化的不同阶段,企业自身知识结构与组织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在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阶段以及在国际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和高级阶段,企业知识宽度和深度及其探索式和利用式组织学习方式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高级阶段,企业探索式学习及其知识宽度和深度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企业的知识宽度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核心条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云 王昕
本文基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了ODI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以航空装备制造业为例,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ODI对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短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的促进作用受限于我国与航空装备制造强国之间的水平差距;不论短期还是长期,ODI对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均具有正面影响,由于研发的累积效应,长期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短期;短期来看,过多的人均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投入会对ODI产生挤出效应。
关键词:
ODI 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爱贞
中国下游行业融入国际分工的进程要早于装备制造业,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呈现出标准许可化的发展趋势,引入技术及其标准成为中国下游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条件。而随着上下游产业间技术关联加强,国际技术标准的垄断逐渐具有产业链捆绑效应,造成中国上游本土设备企业发展空间和自主创新受限。本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控制下游技术标准专利的跨国公司,通过在上游不同附加值环节有选择性地拒绝或放开授权,制约本土设备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机制。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下游技术标准受控于跨国公司所造成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不同环节的非平衡发展,竞争效应和资源挤出效应制约了本土通信设备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此,需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来突破技术...
关键词:
技术标准 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捆绑约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保胜
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问题的研究是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特征的分析,指出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之间较差的创新集成性与其行业技术特征的高度连续性以及复杂性相冲突,阐述建立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之间的技术消化吸收网络组织模式是解决上述冲突的关键,而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最后,根据技术消化吸收的结构以及"引进——消化——吸收"阶段特征,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 消化 吸收 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建翠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水平,随后提出了目前装备制造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2007年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发现创新能力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最后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卜伟 王稼琼
本文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税收政策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装备制造业的税负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现状;提出了促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改革方向、要正确认识其作用及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R&D 税收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