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8)
- 2023(5575)
- 2022(4833)
- 2021(4460)
- 2020(3540)
- 2019(7320)
- 2018(7146)
- 2017(13298)
- 2016(7046)
- 2015(7492)
- 2014(6973)
- 2013(6578)
- 2012(5688)
- 2011(5238)
- 2010(5221)
- 2009(5052)
- 2008(4447)
- 2007(3802)
- 2006(3299)
- 2005(2869)
- 学科
- 济(28584)
- 经济(28564)
- 管理(17126)
- 业(14250)
- 地方(11392)
- 企(10728)
- 企业(10728)
- 农(8799)
- 方法(8506)
- 中国(7923)
- 数学(7327)
- 数学方法(7234)
- 地方经济(7209)
- 业经(6288)
- 制(6286)
- 农业(5945)
- 学(5932)
- 环境(5314)
- 财(5141)
- 贸(4818)
- 贸易(4816)
- 易(4605)
- 度(4272)
- 制度(4268)
- 和(4242)
- 融(4023)
- 金融(4021)
- 理论(3908)
- 发(3821)
- 服务(3614)
- 机构
- 学院(92458)
- 大学(88379)
- 济(35240)
- 经济(34224)
- 管理(33197)
- 研究(31849)
- 理学(28444)
- 理学院(28060)
- 管理学(27495)
- 管理学院(27318)
- 中国(23503)
- 科学(20749)
- 京(18171)
- 所(16075)
- 财(15210)
- 中心(14870)
- 研究所(14763)
- 范(13912)
- 江(13856)
- 师范(13788)
- 农(13681)
- 业大(12454)
- 院(11910)
- 财经(11909)
- 州(11836)
- 北京(11016)
- 师范大学(10892)
- 经济学(10788)
- 农业(10715)
- 经(10672)
- 基金
- 项目(66189)
- 科学(52918)
- 研究(49969)
- 基金(46861)
- 家(40880)
- 国家(40543)
- 科学基金(34976)
- 社会(32061)
- 社会科(30348)
- 社会科学(30343)
- 省(27979)
- 基金项目(24759)
- 划(22822)
- 教育(22285)
- 自然(21680)
- 编号(21323)
- 自然科(21157)
- 自然科学(21150)
- 自然科学基金(20703)
- 资助(17747)
- 成果(16325)
- 发(16272)
- 重点(15570)
- 课题(15118)
- 创(13929)
- 部(13513)
- 发展(13291)
- 国家社会(13098)
- 展(13082)
- 年(13047)
共检索到134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祥晓
明清时期,漕运为"国之大计",关系着王朝的经济命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漕运的安全仰仗于运河的畅通和稳定充足的水源补给,故作为临清以下河段主要水源补给的卫河,因其在临清与运河交汇,在国家漕运系统中的地位更与国家漕运政策直接相关。综合而言,在"保漕"背景下,卫河经历了从明初直接承担漕运到大运河淤阻时的备选通道,再到清中前期运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和运送河南漕粮水路的多次转变,这从不同侧面凸显了卫河在保障漕运安全与畅通方面无可替代的地位。清道光五年后,漕粮海运与改折等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内河漕运逐渐停止,卫河在漕运中的地位因之而下降,充分反映出卫河地位变迁与漕运政策的关联性。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漕运 保漕 漕粮海运 漕粮改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阮宝玉
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负责解运的南粮粮长和北漕粮长之运役合并,南粮考成亦并入北漕体系,运费实现定额化。清代废除明代南京留都地位后,南粮转变为地方兵饷和漕运运费,在延续明代南粮与北漕合征趋势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赋役货币化进程,是明清赋役改革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面相。
关键词:
两京制 洪武体制 赋役条鞭 南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太新 李文治
一清沿明制,每年额征漕粮400万石,随正交仓耗米40余万石,以供京师官兵俸饷。除截留蠲免拖欠之外,每年实际运抵京通漕粮约300多万石。这部分漕粮在国家财政上占居重要地位。又官兵支领这项米石部分到市场出售,国家也经常调拨部分仓粮进行赈粜,对调剂京师民食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清中叶后,伴随吏治腐败,漕政日趋败坏,起运交仓粮额日减,漕粮质量也日趋恶劣,严重影响国家粮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叶
明代实行漕运之后,以清江造船厂的船料供应为核心,大量财赋资源在淮安集中。成化时期船料开始折征,白银形态的漕运经费也解运至漕运衙门,寄存于淮安府库。嘉靖中后期,漕船料银逋负严重,挪借度日,漕运衙门库藏空虚。面对抗倭军饷筹措与漕司职掌失效的双重困境,漕抚郑晓提出了在淮安另盖漕库的计划,希冀将漕运钱粮与地方税银分别管理。嘉靖末至万历初年,在户部清查并提解钱粮的同时,漕库亦经常截留中央财政收入,逐渐实现独立运转。随着漕运钱粮从临时“扣寄”于淮库到固定“积贮”于漕库,通过规范征解、支领等环节的运作流程和册籍管理,清理政府内部不同系统的财政关系,漕运衙门的财政管理走向专门化、经制化。漕运衙门的钱粮调配介于中央财政与各级官府、行政机构与漕运卫所之间,随漕运的实际支用需求,而产生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存留和支销,因此构成了国家财政资源调拨体制的特殊环节。
关键词:
漕库 漕运衙门 漕船料银 郑晓 明代财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肖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成
明代漕粮改折有偶折与永折之分。湖广作为明代有永折漕额的省份之一,其永折漕额分派权由布政司掌握,这与其他省份永折漕额由朝廷派分有很大不同。自明嘉靖年间获得永折漕额起,湖广布政司始终以偶折形式派分永折漕额至相应州县,隆庆四年(1570)以后,才开始以永折形式派分至部分州县,永折漕额始名副其实。因漕粮永折能减轻有漕州县赋役负担等,对有漕州县有很大的吸引力。万历年间,以麻城、黄梅为代表的有漕州县对仍以偶折形式派分的剩余永折漕额展开争夺,力图实现其漕粮全部永折。在此过程中,布政司的永折漕额分派原则逐渐由视各县灾伤情况而定向视交通条件而定转变。而在相应的分派原则下,地方士绅对布政司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详载于族谱之中,从侧面体现出民间文献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明代 漕粮 永折 麻城 民间文献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聪明
嘉、道以降,漕粮河运受阻,海运渐起,漕运总督则积极转向践履地方政务,较典型者为领军征战、镇压地方叛乱,在这一过程中漕督逐渐建立起在清江乃至江北地区的威权,进而又以筹防、善后等名义,设卡抽厘,掌控地方财权,某种程度上地方厘金遂成为漕官施政为善的依凭。本文以清江1丰济仓为例,侧重分析其行政运作、经济来源与保障功能,以此来窥探漕政式微背景下的清江荒政,并通过清江荒政中折射出的财政理路,来深化对地方社会中官员与士绅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晚清 清江浦 丰济仓 漕官 荒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何晨
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关键词:
道光后期 浙江乌程县 征漕费用 陋规加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晏爱红
晚清漕运体制改革是在缺乏朝廷统筹布局的情况下,主要由有漕各省分别推进的,从中大致可以梳理出由湖广发端的漕务改章、江浙漕粮海运和南漕改折以招商采买三条主要线索,其中第三条线索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折漕采买可追溯到道光初招商采买台米以济京仓,道光中即与试办海运同被朝廷视为应对漕运危机的政策选项。迨咸同之际,冯桂芬倡议改折南漕、解京发饷、招商采买以裕京仓,而两江大吏鲜有正面回应者。至光绪后期,始有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推出大体切实可行的折漕采买实施方案,但随着百日维新失败而被推翻。本文选取晚清漕运变迁史的另一视角,考察折漕采买的内在动力、演变趋势、历史意义、与海运漕粮和漕务改章的关系,以及最终被朝廷弃置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展现漕运体制改革进程全貌。
关键词:
晚清 漕运体制 改革 折漕采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林子樱 韩立新
作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航运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航运联盟在赋予班轮运输经营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应当加强对航运联盟反竞争性的规制,以维护国际海运市场良性竞争秩序。德国竞争法体系中的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对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对优势地位理论的研究,分析其对规制航运联盟的价值,并建议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时,引入相对优势地位理论中的"相对交易优势地位"概念,弥补航运联盟规制的空白,并为确立航运市场相关运行规范提供法律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钰 胡俊 李晨曦
生态基底调查对于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生态基底调查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及技术路径,为数字赋能生态基底调查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冬霞 李刚
明代,陕晋商帮同时崛起并长期位居全国十大商帮前列,清代,晋商与徽商分执商界牛耳,形成"南徽北晋"格局,而陕商退居第三直至沦为商界末流角色。陕晋商帮的地位变更代表着他们实力的消长,立足于两大商帮的发展轨迹,分析出导致这种地位变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晋商的合伙制为主经营管理模式优于陕商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第二,晋商选拔培养人才环节胜过陕商,秦地重儒轻商与晋省重商经商不同社会风尚造成两地经商人才的落差。第三,陕商与官府关系疏远,晋商注重与官府的公关活动,晋商得以在不同时期保商权拓展商路。第四,陕晋商帮遭受的
关键词:
明清 陕晋商帮 地位变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侯振龙
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经历了从明代前期道德、学问、人品俱佳的“靖难”和“新明朝”功臣元勋,到宣德中期以后兼具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再到嘉靖年间作为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的僧人,最后至清朝乾隆年间成为策划“靖难”之役叛乱的“祸首”的曲折变迁。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变迁基本上由朝廷主导,官民士人从而衍之,但官民士人的形塑有时也影响了朝廷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
明清 姚广孝 功臣 祸首 形象变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冠军 刘永功
国家政权建设,并非只涉及权力扩张,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它涉及权力本身性质的变化。伴随着近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进行,草场生态治理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传统社会的多维治理,到革命时代的国家强制,再到改革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草场生态政策出现了"再集中"的趋势。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背景,未来的草场生态治理有必要尊重牧民权利,增强牧民集体行动能力,强化地方基层政府的功能,进而实现牧民与国家,特别是与地方基层政府间的良性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