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13)
- 2023(13296)
- 2022(11406)
- 2021(10718)
- 2020(8873)
- 2019(20332)
- 2018(20341)
- 2017(38905)
- 2016(21211)
- 2015(23693)
- 2014(23672)
- 2013(23452)
- 2012(21451)
- 2011(19259)
- 2010(19111)
- 2009(17180)
- 2008(16890)
- 2007(14890)
- 2006(12923)
- 2005(11004)
- 学科
- 济(80824)
- 经济(80642)
- 管理(60508)
- 业(55216)
- 企(46737)
- 企业(46737)
- 方法(37669)
- 数学(31166)
- 数学方法(30811)
- 中国(23138)
- 农(22714)
- 财(20256)
- 业经(19772)
- 学(18918)
- 地方(18405)
- 理论(15882)
- 和(15227)
- 农业(14891)
- 制(14882)
- 贸(13182)
- 贸易(13171)
- 技术(13161)
- 教育(12888)
- 环境(12768)
- 易(12762)
- 务(12607)
- 财务(12532)
- 财务管理(12512)
- 银(11972)
- 银行(11935)
- 机构
- 大学(292522)
- 学院(289719)
- 管理(116938)
- 济(108915)
- 经济(106263)
- 理学(101531)
- 理学院(100364)
- 管理学(98551)
- 管理学院(98013)
- 研究(95962)
- 中国(70086)
- 京(62729)
- 科学(61033)
- 财(50870)
- 所(47539)
- 农(46843)
- 业大(44429)
- 中心(44098)
- 研究所(43391)
- 江(42476)
- 财经(40547)
- 范(40124)
- 师范(39759)
- 北京(39506)
- 经(36946)
- 农业(36472)
- 院(35328)
- 州(34858)
- 师范大学(32181)
- 经济学(31680)
- 基金
- 项目(204523)
- 科学(160737)
- 研究(150803)
- 基金(147556)
- 家(128347)
- 国家(127221)
- 科学基金(109444)
- 社会(94819)
- 社会科(88927)
- 社会科学(88901)
- 省(80319)
- 基金项目(79022)
- 自然(71392)
- 自然科(69724)
- 自然科学(69709)
- 教育(69704)
- 自然科学基金(68454)
- 划(67730)
- 编号(62066)
- 资助(59833)
- 成果(50756)
- 重点(45378)
- 部(44866)
- 发(43034)
- 课题(42920)
- 创(42469)
- 创新(39487)
- 科研(39176)
- 教育部(38500)
- 项目编号(38475)
共检索到425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才章 袁梦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社会风险防范的最直接屏障,而社区韧性是反映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专业力量,可以在社区韧性建设过程中发挥其专业优势,通过联系多方主体、整合社区资源、重构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参与韧性社区建设。基于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社区韧性建设呈现赋能的行动逻辑,表现在加强资源共享以培养社区组织韧性,建立包容关系以培养社区文化韧性,扩大信任范围以加强社区心理韧性,利用数字技术以加强社区能力韧性。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参与社区韧性建设质量,需要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具体策略包括:加强多元协作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区组织韧性;提高居民应急反应质量和能力,提高社区居民个体韧性;优化协作过程,加强社区文化韧性;建设智慧社区,提高社区能力韧性。
关键词:
社区韧性 社会工作 社区治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寅雅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人们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社区,社区是人们交往和利益关联的最前沿阵地,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突显的场域。因此,社区治理成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源头防线。城市化的推进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韧性社区建设,成为新时期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基层治理和社区创新建设提供理论依托和实践思考;再结合当前社区治理中突显的矛盾,如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与社区抗灾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社区负担过重与社区人力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居民需求多样化与参与治理意愿不足之间的矛盾等;提出建设韧性社区回应基层治理难题;并从提升物理韧性抵御冲击压力、提升制度韧性优化治理效能、提升能力韧性补足治理短板、提升自治韧性筑牢共治格局四个方面探索建设韧性社区的路径。
关键词:
基层治理 韧性社区 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冬月 施波 陈以琴 陈长坤 雷鹏
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城市韧性的结构特点及不同协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韧性的机理,以期为促进城市韧性建设,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韧性的核心能力是城市对灾害能量的吸收能力以及自身的恢复能力,为了建立这两个核心能力,需要冗余能力、稳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他能力的支持;协同管理通过增强城市吸收灾害能量能力以及灾后恢复能力来提高城市韧性,协同管理的程度越高,城市灾害管理的部门确定干预城市灾害的关键路径越快,灾害防治力量及灾害救援力分配就越合理,城市韧性就会越强。
关键词:
协同管理 城市韧性 灾害吸收 灾后恢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荣 魏明珠 高志豪 王晓宇
[目的/意义]在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产业危机情境和次生危机事件频发,我国产业正逐渐陷入外部不正当国际竞争导致的发展囹圄之中。产业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协同应急恢复成为避免产业次生危机、保障产业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面向产业危机事件协同应急恢复的智慧情报服务成为研究重点。[方法/过程]文章以“韧性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明确了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需求,分析韧性治理理论与产业协同应急恢复智慧情报服务的适切性;其次,基于韧性治理理论,从韧性技术、韧性组织和韧性环境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模式;最后,以我国半导体产业为例,阐释该模式的运行流程,分析该模式的价值。[结果/结论]文章系统性地提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需求,构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模式,明确其运行流程,利用Vensim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剖析该模式的实际价值,为我国产业面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恢复及治理提供了智慧情报服务模式的支持,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造基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巩灿娟 张晓青 徐成龙
利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的差分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2018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逐年加剧,表明协同提升能力较弱。(2)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呈现出“中心城市最高、地理相邻城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也应注重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3)整体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以及市场潜力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分城市群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市场潜力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在未来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协同提升的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应从缩小城市群间差距、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制定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对策。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协同提升 三大城市群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范雨婷
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韧性和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企业韧性的产业链协同视角,在分析创新投入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机制后,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投入对企业韧性影响。基准检验发现,创新投入与企业韧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投入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影响企业韧性。异质性研究表明,创新投入与企业韧性的“倒U型”关系在新冠疫情前的2007—2019年南方地区和2007—2021年的国有企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更加明显;相较于成长期的企业,处在成熟期的企业韧性对研发投入的敏感性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链上游企业创新投入和韧性也呈现“倒U型”关系,且企业韧性具有产业链协同效应,上游企业韧性增强对下游企业产生正向溢出,提高下游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韧性。本文以创新投入为切入点,丰富了企业韧性和产业链协同的研究思路,为中国产业链安全和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
创新投入 企业韧性 产业链协同 投入产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潘欣欣 周洪勤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强产业链建设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能力、产业链抵御能力、产业链链条控制力、产业链创新能力在内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效果及机理。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分地区考察发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但对西部产业链韧性水平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对东北地区产业链韧性水平产生抑制作用。调节机制表明,城市创新能力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弱化了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链韧性水平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欣静 蔡劲松
风险社会常态化背景下,基层社区克服脆弱性以提升治理绩效对夯实应急管理体系有重要意义。除却制度性、结构性、技术性和物理性要素增进或削弱治理绩效之外,社区社会资本的介入与多重韧性指标之间也存在复杂异质连接。通过韧性治理、风险社会与绩效管理理论嵌套,按照“影响因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作用路径排序”的分析逻辑,考察13个混合型社区实践中韧性对城市社区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度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物理韧性均对社区治理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在制度韧性、组织韧性及技术韧性对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城市社区迈向韧性治理,可基于社会资本桥接作用,组合城市社区治理场域内多维度韧性,搭建制度保障赋能、结构规范重构、基础设施优化、数智结合的治理框架,不断优化调整多元风险情景下社区治理范式及应对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小霞 钟涨宝
本文以一个基层社区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合作共建的Y社会工作服务站为例,并以权力分析为视角,重点探讨了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工作群体的关系互动,提出了建立分离———合作型关系模式的政策构想。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政府职责 社会工作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黎平
基于组织间关系协同治理视角,通过对产业集群韧性及其过程进行分解,可以构建起一个研究如何提升产业集群韧性问题的整体分析框架。集群韧性即为集群抵御风险冲击与恢复更新的能力,包括冲击吸收能力、冲击适应能力以及恢复更新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量化测度;冲击吸收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出现集群组织间关系应急性调整"失灵"和结构"故障",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与焦点企业治理须发挥主导作用;冲击适应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有效阻滞冲击的进一步传导与扩散,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焦点企业治理继续发挥作用,但第三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治理的及时参与尤为关键;恢复更新阶段组织间关系治理主要由焦点企业治理以及第三方治理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裘江南 张野 许凯
在Web 2.0环境下,在线知识社区(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OKC)已成为人们进行学习、利用、分享、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然而,现有关于OKC的研究较多关注其中社会系统对个体知识建构、群体知识建构的影响,缺少从OKC演化的视角,以用户为基础对OKC中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间双向交互影响规律的研究。为此,本文将个体异质性作为影响因素引入到OKC的研究中,在一个开放的在线知识社区中模拟个体的观点、认知结构以及个体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知识系统的共同演化。将个体间以信任为基础形成的关系网络视为OKC中的社会系统,将群体依据自身认知结构表达出的全部观点视为社区中的知识系统,进而采取了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OKC中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了个体的内在和外在异质性作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OKC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容忍度、活跃度等个体因素,对其中知识观点的传播与社区中社会网络的演化影响显著。本研究希望能够为OKC中知识的自组织、序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个体异质性 协同演化 在线知识社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赵霞 许雅雯 徐永锋
打造富有韧性的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化在提高组织应对环境冲击的韧性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供应链上企业间相互依赖,意味着企业数字化受到其所嵌入供应链网络中相依的其他组织数字化水平的影响,因此,只有链上企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才能有效发挥数字技术抵御外部冲击的效能。利用2011—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定量测度数字化协同和供应链韧性,基于资源依赖和社会网络理论,从资源和关系整合的角度探讨数字化协同影响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协同指数不断提升;数字化协同显著增强了供应链韧性;企业和行业特征的异质性比较表明,数字化协同对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竞争度较低行业、资源和技术密集企业的供应链韧性促进作用更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整合在数字化协同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关系整合的中介作用不明显。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收入较为稳定、企业对数字化战略认同度高和政府补助力度较大的情境下,数字化协同促进供应链韧性增强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毕添宇 丁锐 荣玥芳 孙立 马文琳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复杂的多灾种、交叉性公共安全风险。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安则新区安。建设韧性社区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韧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视角,剖析韧性社区自适应、网络性和多样性三大基本特征,进而提出由"设施环境"、"成员自有资源"、"制度及组织环境"、"经济及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组成的社区韧性资源系统。预测雄安新区未来"新建社区"、"搬迁社区"和"既有社区"的韧性资源特征,并从五类韧性资源的建构与整合入手,提出"基于城市微循环营造设施环境韧性"、"合理布局与统筹社区成员资源"、"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和常态化韧性评估机制"、"加强经济韧性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打造社区自适应能力提升内核"等雄安新区城市社区韧性提升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