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9)
2023(6154)
2022(5163)
2021(4869)
2020(4286)
2019(9607)
2018(9516)
2017(20072)
2016(10736)
2015(11919)
2014(12004)
2013(12340)
2012(11867)
2011(10747)
2010(10885)
2009(10352)
2008(10332)
2007(9445)
2006(8396)
2005(7806)
作者
(32325)
(26796)
(26672)
(25814)
(17005)
(12715)
(12272)
(10267)
(9906)
(9707)
(9086)
(8773)
(8647)
(8564)
(8384)
(8348)
(7881)
(7864)
(7860)
(7565)
(6901)
(6621)
(6600)
(6128)
(6094)
(6066)
(6033)
(5766)
(5473)
(5304)
学科
(51687)
经济(51640)
(32697)
管理(29746)
(25432)
企业(25432)
方法(23028)
数学(20538)
数学方法(20413)
中国(15906)
(13792)
(13716)
(12578)
业经(11275)
(10326)
银行(10313)
(9925)
产业(9782)
地方(9522)
(9412)
(9369)
金融(9369)
(9324)
贸易(9319)
(9110)
农业(8859)
(8541)
(8482)
财务(8476)
财务管理(8458)
机构
大学(166846)
学院(166086)
(76618)
经济(75252)
管理(62698)
研究(56807)
理学(54034)
理学院(53449)
管理学(52737)
管理学院(52423)
中国(43703)
(37406)
(34910)
科学(32555)
财经(30012)
(28942)
(27173)
研究所(26072)
(25615)
经济学(25386)
中心(24601)
(23728)
经济学院(23182)
财经大学(22529)
北京(22420)
业大(22357)
农业(20251)
(20139)
(20001)
师范(19771)
基金
项目(104447)
科学(83026)
基金(77534)
研究(76062)
(67273)
国家(66777)
科学基金(56679)
社会(50821)
社会科(48412)
社会科学(48401)
基金项目(40888)
(39627)
自然(35145)
自然科(34281)
自然科学(34269)
教育(34147)
自然科学基金(33728)
(33681)
资助(32505)
编号(29107)
(24412)
成果(24166)
(23592)
重点(23566)
(21766)
国家社会(21553)
(21220)
教育部(21061)
人文(20514)
课题(20485)
期刊
(83433)
经济(83433)
研究(52561)
中国(27420)
(27306)
学报(24626)
管理(23561)
科学(23400)
(23076)
(19037)
金融(19037)
大学(18882)
学学(18082)
财经(15892)
农业(15530)
经济研究(14865)
业经(14026)
(13805)
技术(12402)
问题(12401)
教育(12099)
(10069)
商业(9181)
技术经济(8921)
理论(8428)
统计(8325)
国际(8199)
现代(8049)
经济问题(7609)
(7503)
共检索到243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滕玉军  
资本的流动性是资本增值特性产生的前提条件,追求盈利最大化是资本流动的目标,资本流动是由投资的预期收益决定的。资本流动在本质上是由其本身的趋利性和各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追求优化配置的流动趋向所推动的,受此影响,资本要素会自发地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进而推动着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利民  
本文从比较优势内涵: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三方面,简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应利用世界经济本轮经济周期波动的时机,承接先进传统生产行业、研发中心和高端服务业的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利用制度创新和产业政策创新等提升中国经济比较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简钟丹,郝晓辉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根据产业关联理论,利用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了1990年至2000年的产业关联系数,并找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关联的产业部门,为进一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谭清文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谭清文文章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是“九五”期间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尽管自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不稳,后劲不足;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素质低下,等等。在充分...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池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带动了劳动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都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契机,谋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洪谊雅  林怀艺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是靠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并重发展,向工业3.0、4.0迈进,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是向高收入国家、高质量城镇化、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大国迈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葛红玲  张景富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介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些突出矛盾 ,并以此为基础 ,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大安  
产业结构失调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探索产业结构失调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的战略思路,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从现有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量文献来看,人们主要是从体制因素探寻产业结构失调的深层原因,从调整机制或是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出现的各种疏漏和摩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武海峰  牛勇平  
产业政策的国际性体现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是指以本国产业为政策对象、在竞争优势战略指导下的、符合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规则的政策体系 ;根据我国产业的特点 ,应长期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 ;及产业政策的国际性在三次产业中都应得到体现 ,以提高三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继鸿  
一国经济要取得质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不可少;而且,我国消费结构的提升也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调整。对我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及收入增长预期,扩大内需,建立与调整后的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消费结构。金融部门应当大力开拓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支持扩大内需工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曹卫  郝亚林  
产业融合可以带来更好的产业绩效和巨大的经济增长效应 ,同时也在“新经济”背景下 ,国际范围内产业融合导致的全球性产业结构变动 ,正通过国际分工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工业化和“新经济”的双重挑战 ,产业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变动。构建并发展基于传统产业、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将是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媛媛  
"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英国产业结构日益"软化"。金融危机后,英国更加暴露出产业结构的失衡态势及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的脆弱性。为提振本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再平衡",英国展开了以"回归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沿着"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脉络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进而分析英国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媛媛  
"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英国产业结构日益"软化"。金融危机后,英国更加暴露出产业结构的失衡态势及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的脆弱性。为提振本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再平衡",英国展开了以"回归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沿着"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脉络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进而分析英国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媛媛  
"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英国产业结构日益"软化"。金融危机后,英国更加暴露出产业结构的失衡态势及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的脆弱性。为提振本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再平衡",英国展开了以"回归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沿着"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脉络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进而分析英国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