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13)
2023(6228)
2022(5064)
2021(4768)
2020(3751)
2019(8645)
2018(8186)
2017(15011)
2016(7705)
2015(8999)
2014(8633)
2013(8830)
2012(8338)
2011(7832)
2010(7542)
2009(7068)
2008(6860)
2007(5990)
2006(5477)
2005(4854)
作者
(21379)
(18107)
(18018)
(17234)
(11623)
(8603)
(8161)
(7050)
(7007)
(6430)
(6263)
(5996)
(5837)
(5724)
(5652)
(5551)
(5325)
(5319)
(5121)
(4861)
(4604)
(4285)
(4253)
(4179)
(4061)
(4039)
(3878)
(3748)
(3685)
(3579)
学科
(40557)
经济(40407)
管理(18029)
(17957)
方法(17519)
中国(15592)
(15202)
数学(14265)
数学方法(14209)
(13737)
企业(13737)
业经(11275)
农业(9969)
(9291)
贸易(9280)
(9165)
(8683)
(7648)
(7193)
(6757)
发展(6175)
(6168)
地方(6104)
(6103)
(6053)
银行(6053)
关系(5986)
(5928)
理论(5640)
(5438)
机构
大学(119009)
学院(115716)
(58656)
经济(57845)
研究(46705)
管理(42284)
中国(36783)
理学(36517)
理学院(36065)
管理学(35623)
管理学院(35397)
(25706)
(25311)
科学(24542)
(22574)
研究所(20567)
财经(20446)
中心(20356)
经济学(20237)
(18964)
经济学院(18181)
(17361)
北京(16937)
(16251)
(16092)
师范(16009)
财经大学(15353)
(15055)
社会(14869)
科学院(14331)
基金
项目(77347)
科学(62937)
基金(60252)
研究(58944)
(52587)
国家(52161)
科学基金(44344)
社会(43539)
社会科(40150)
社会科学(40135)
基金项目(30876)
教育(26210)
(25370)
自然(25278)
自然科(24751)
自然科学(24745)
自然科学基金(24363)
资助(24307)
(22876)
编号(21605)
(19559)
国家社会(19506)
中国(19090)
成果(18438)
重点(17696)
教育部(17347)
(17112)
人文(16130)
(15648)
社科(15521)
期刊
(65092)
经济(65092)
研究(39772)
中国(25501)
(19220)
(18326)
科学(17987)
学报(17334)
管理(15638)
大学(14348)
农业(13597)
学学(13388)
经济研究(11662)
教育(11545)
财经(11354)
(10954)
金融(10954)
(9995)
世界(9305)
(9220)
业经(9151)
问题(8840)
国际(8016)
技术(7640)
(7074)
社会(6150)
(5909)
技术经济(5595)
统计(5521)
经济问题(5384)
共检索到179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致宁  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和外在形式,又要理解乡土社会的明确概念。费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借鉴,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启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里人际关系就如同石落水中荡起的圈圈涟漪的比喻堪称经典,以个体为中心的同心圆以及庞大的宗亲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关系网络,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琼  
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置于深重的危机时,中华民族的精英就开始向世界寻求古老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灵丹妙药,在当时涌现出一大批用英文写就的经典著述,幽默风趣的笔调与睿智流畅的语言将中国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如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应《世纪评论》之约,根据其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占锋  焦明娟  
费孝通是我国社会学的翘楚,他在社会学本土化和重建社会学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乡村社会面临危机,费孝通以复兴乡土工业为中心,全面系统的探索了乡土重建的道路。当下我国已经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这要求改善城乡关系、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重视乡村文化建设,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发挥乡村精英带头作用。费孝通的思想具有深刻性和前瞻性,在当下梳理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仍旧可以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大鸣  
费孝通一生致力于社会调查。费孝通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开展社会调查与概念分析中度过的,并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中国。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社会调查经历,以及所创造的关键学术概念,可以探讨社会调查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志明  
无论原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次生态环境问题,都已达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文章列举了我国日常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昭示其严重程度,警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出"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天"的内涵,概括了"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指出在德高望重的基层社会家族族长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优秀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就是要加强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修养,培养人类的生态道德人格,恪守人与自然的"统一、互补、和谐"原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雯嘉  
<正>“传统”与“现代”是人类社会转型发展中密切关联又极富张力的一对概念。在任何关涉发展命题的领域,清晰梳理与合理调适“传统—现代”关系均是重要的理论议题和实践任务。若以大历史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加以提炼,便可发现其中饱含着对“现代化”的向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俞可平,2014)。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