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6)
2023(10839)
2022(8888)
2021(8152)
2020(7033)
2019(15692)
2018(15598)
2017(29531)
2016(16180)
2015(18155)
2014(18134)
2013(18054)
2012(16441)
2011(14344)
2010(14967)
2009(14360)
2008(15246)
2007(14251)
2006(12978)
2005(11920)
作者
(46727)
(39039)
(38849)
(36578)
(25082)
(18637)
(17744)
(15060)
(14585)
(14278)
(13216)
(13200)
(12590)
(12292)
(12181)
(11684)
(11681)
(11503)
(11255)
(11200)
(9800)
(9494)
(9464)
(8960)
(8937)
(8732)
(8625)
(8507)
(7800)
(7783)
学科
(83483)
(78822)
企业(78822)
管理(72156)
(70012)
经济(69813)
方法(30410)
业经(28013)
(27613)
(24333)
(21807)
财务(21777)
财务管理(21748)
数学(20855)
企业财务(20631)
数学方法(20618)
农业(17448)
理论(17360)
(16881)
技术(16803)
中国(16443)
(15899)
(15183)
(14750)
经营(13287)
企业经济(13043)
(12684)
(11992)
决策(10910)
技术管理(10794)
机构
学院(240171)
大学(236831)
管理(100066)
(98438)
经济(96361)
理学(84076)
理学院(83218)
管理学(82122)
管理学院(81640)
研究(71894)
中国(60350)
(50433)
(50337)
科学(42408)
(40697)
(39377)
财经(38507)
(36260)
(34744)
中心(33877)
业大(33724)
研究所(32036)
农业(31842)
北京(31472)
(30782)
经济学(28665)
(28625)
师范(28354)
财经大学(28076)
商学(27937)
基金
项目(145803)
科学(116521)
研究(109250)
基金(106374)
(90678)
国家(89715)
科学基金(79537)
社会(71850)
社会科(67139)
社会科学(67112)
(58185)
基金项目(56162)
自然(50509)
教育(50348)
自然科(49397)
自然科学(49385)
自然科学基金(48641)
(47007)
编号(44561)
资助(42841)
成果(36374)
(34737)
(33334)
(32268)
重点(31998)
(30252)
创新(30121)
课题(29948)
国家社会(28933)
(28821)
期刊
(121732)
经济(121732)
研究(71374)
中国(52535)
(46371)
管理(45042)
(38808)
学报(33596)
科学(33052)
大学(26811)
教育(26372)
农业(26226)
学学(25172)
技术(23540)
(22465)
金融(22465)
业经(20771)
财经(20722)
(18084)
(17634)
经济研究(17313)
问题(14935)
技术经济(14738)
财会(14287)
会计(13022)
现代(12824)
(11983)
世界(11834)
商业(11485)
(11380)
共检索到379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滕致  
"人情"因素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要素,一直受管理者重视,对它的论述也不少,但众多的论述都没能在学理和实践层面实现沟通,二者的脱节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人情"因素。"人情"因素背后的根源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因为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亲密,在交往时就必然是重视人情,讲面子,不走极端的。企业管理中的"人情"因素,一方面体现出传统社会结构的这种文化烙印,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在多个层面也是一个类熟人社会,人情机制在其中具有增强凝聚力,提升"自己人"、"自家人"认同的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苗志娟  
双因素理论将影响顾客满意中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保健因素是基础和前提,激励因素是关键和决定性的。零售企业可以根据双因素理论对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提升顾客购买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基于湖北恩施州"整酒风"的调研表明:农村社会人情异化主要体现在人情仪式的异化和人情性质的异化,其主要表现为人情往来中的"要面子"、"拉关系"与"谋财"等异常行为;乡村社会原有的人情往来面临着规范缺失和控制弱化,加之人情往来中的面子焦虑和利益博弈、熟人社会礼尚往来的人情环境阻碍了有效赏罚的实施,进而导致人情异化问题的产生。要有效治理这种人情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回归人情常态的有效规范,规范村民人情往来的自主权;构建人情规范管理体系,进而实现有效赏罚的实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阶层之间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互动,因此,阶层关系的机制性研究在熟人社会中得以实现,农村阶层研究的关系论范式在这一熟人社会中同样得以实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家锋  
Hofstede将文化定义成“文化思维的整体规划”,它将一个组织的成员和另一个组织的区分开来。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预见到跨越国界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并且开始调整他们的战略计划以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成就这些机会贡献最大的就是那些跨越地理国界和文化疆界的高效管理者。文章尝试去理解中美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双方的管理模式,从而最终对管理效率产生作用,并从而给出提高管理效率的实践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渭澄  
熟练曲线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黄渭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改造原有设备,采用新的工艺,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熟练曲线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重要指标作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熟练性分析是动态地分析和研究作业系统工时的一门技术...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于鸿君  
X效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于鸿君企业管理的重要功能在于有效实现其产供销、人财物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在既定的投资条件下的产出极大化,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条件下的投入极小比。两种情况都意味着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生存能力的改善,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管理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成城  杜鹏程  吴婷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工作情境中员工社会幸福感维系的条件,然后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分别阐述了员工社会幸福感提升面临的挑战,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实施长期雇用计划、清晰界定组织身份、建立礼法分治激励格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大鸣  
费孝通一生致力于社会调查。费孝通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开展社会调查与概念分析中度过的,并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中国。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社会调查经历,以及所创造的关键学术概念,可以探讨社会调查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尤昊月  
存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描述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现状,刨析其深层原因及后果,提出从改善存货管理水平入手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致宁  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和外在形式,又要理解乡土社会的明确概念。费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借鉴,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启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支平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向楠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