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19)
2023(5821)
2022(4989)
2021(4869)
2020(3827)
2019(8855)
2018(8438)
2017(16447)
2016(8630)
2015(9372)
2014(9356)
2013(9052)
2012(8549)
2011(7848)
2010(8261)
2009(7860)
2008(7924)
2007(7457)
2006(7004)
2005(6233)
作者
(23092)
(19286)
(19242)
(18483)
(12523)
(9173)
(8754)
(7368)
(7324)
(7182)
(6601)
(6316)
(6195)
(6120)
(6103)
(5925)
(5639)
(5613)
(5514)
(5456)
(4849)
(4597)
(4576)
(4563)
(4432)
(4388)
(4273)
(4238)
(3886)
(3860)
学科
(34828)
经济(34668)
(27325)
管理(25941)
(21755)
企业(21755)
(15160)
方法(13174)
中国(11423)
(10769)
业经(10428)
农业(10388)
理论(9775)
(9190)
数学(8558)
数学方法(8373)
(7999)
(7937)
(7599)
地方(6905)
收入(6576)
(6377)
贸易(6375)
及其(6362)
(6217)
银行(6217)
(6187)
政策(6101)
(6017)
教育(5820)
机构
学院(126334)
大学(125746)
(54871)
经济(53623)
管理(49584)
研究(43182)
理学(42183)
理学院(41738)
管理学(41137)
管理学院(40867)
中国(33404)
(28890)
(25781)
科学(22985)
财经(21669)
(20550)
(19919)
中心(19667)
(19515)
(18411)
师范(18345)
研究所(18136)
经济学(16892)
北京(16572)
(16362)
财经大学(15808)
(15794)
(15330)
经济学院(14913)
师范大学(14597)
基金
项目(76526)
研究(62312)
科学(61927)
基金(55899)
(46344)
国家(45820)
社会(42234)
科学基金(40167)
社会科(38744)
社会科学(38734)
教育(29028)
(28851)
基金项目(28061)
编号(26824)
(24276)
成果(24153)
自然(22938)
资助(22710)
自然科(22385)
自然科学(22380)
自然科学基金(22020)
课题(18629)
(17862)
(16985)
重点(16939)
国家社会(16699)
(16677)
项目编号(16245)
教育部(16041)
(16032)
期刊
(68018)
经济(68018)
研究(43307)
中国(26609)
(21889)
管理(19058)
教育(18843)
(16847)
科学(15239)
(14654)
金融(14654)
学报(14133)
大学(12001)
财经(11309)
业经(11018)
农业(10987)
学学(10986)
经济研究(10485)
技术(10094)
(9775)
问题(8506)
(7086)
现代(6258)
图书(5948)
(5937)
论坛(5937)
世界(5844)
技术经济(5745)
理论(5713)
(5655)
共检索到200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正波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社会排斥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新的思维方式。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排斥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社会排斥的原因外源上来自于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内因则是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政府应实施积极地干预,在经济上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托尼·阿特金森  丁开杰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的三个要素:(1)相对性;(2)能动性;(3)动态性。在着重讨论了社会保障收入对社会排斥的影响以及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之后,文章认为社会保障收入是重要的,不能取消社会保障收入项目。社会排斥不仅与失业有关,而且政府政策也可能影响社会排斥,有必要检验所有政策建议对提高社会融合的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雨  
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被视为具有强大动力学功能的反社会排斥工具。其先后历经《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斯本战略》《欧洲2020》三个时期,采取了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提升辍学者与低技能青年就业素养、软性治理推进政策转移等举措以应对社会排斥。然而当前欧盟面临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未达预期、弱势群体政策参与不足、过度关注就业素养等问题,社会排斥现象仍旧突出。未来欧盟需重新定义社会排斥内涵,提高被排斥群体政策参与,强化终身学习体系公平性建设,采取更加多元和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促进团结包容,实现充满凝聚力的欧洲。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管睿  余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乡村治理体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却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1045户农户数据,采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乡村治理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造成了严峻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序格局”。其次,相较于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社会信任稳态的冲击,劳动力市场排斥对农户的冲击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大。最后,当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对农户造成双重排斥时,农户社会信任将出现系统性失衡。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度,调整扶贫资源分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性市场培育;另一方面要鼓励并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农业人口收入并扩大农业部门就业,进而缓解制度及经济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秀艳  潘云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主要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从收入贫困到包括健康、教育、医疗、住房等非货币因素的多维贫困,贫困内涵不断深化。目前多维贫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贫困的主要方面,通过对贫困概念及分类、贫困测量方法以及我国相应的反贫困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贫困理论的演变和进展,从而揭示多维贫困理论对于我国政策制定的导向作用,为更好地研究我国的贫困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秀艳  潘云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主要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从收入贫困到包括健康、教育、医疗、住房等非货币因素的多维贫困,贫困内涵不断深化。目前多维贫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贫困的主要方面,通过对贫困概念及分类、贫困测量方法以及我国相应的反贫困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贫困理论的演变和进展,从而揭示多维贫困理论对于我国政策制定的导向作用,为更好地研究我国的贫困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何思源  周欣平  
文章聚焦数字社会中的“逆行者”——技术排斥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访谈文本,探究其技术排斥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实现其“脱贫”的策略路径,旨在塑造更包容的数字社会。在表现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可分为坚决排斥、高度排斥、比较排斥和轻微排斥,完全的技术排斥行为较少,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的排斥率较高;在成因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受个人特质、心理认知、ICT应用等多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策略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排斥者都需要扶贫,个体层面的扶贫需要“时机+社会网络+正向使用体验”,国家层面的扶贫需强化网络监管,提高ICT适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汉云  
笔者基于我国贫困地区10个县1682个样本使用金融服务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就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完全金融排斥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区域、年龄、房产权和家庭规模。研究结果还表明性别、婚姻、健康、民族、社会阶层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不明显。本文认为贫困地区居民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金融服务的结构、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居民家庭财产的累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耿梓瑜  潘北啸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家庭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几个维度出发,研究了金融排斥对中国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受到储蓄和支付排斥的家庭,贫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保险排斥,最低的是信贷排斥。可见,金融排斥对家庭贫困具有正向影响,家庭受到金融排斥会显著增加家庭贫困的概率。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金融排斥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排斥指数对家庭贫困仍然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表明,积极推行普惠金融,降低家庭金融排斥,是减少家庭贫困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霍萱  高琴  杨穗  
通过构建以"范式"为核心的多层次序列模型,文章追溯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从经济政策范式向社会政策范式的转化过程,并从社会政策作为生产性要素的发觉、政策理念的转化和国际因素影响的角度对这一转化的动力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社会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历了从理念层面的"象征性认知"到实践层面"嵌入性认知"的转化。社会政策范式的出现除了以往强调的内生性因素外,还需要通过非社会性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议题赋予其合法性,而国际力量的影响则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2020年后,社会政策将在反贫困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政策的结构优化将成为重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乌静  
通过对达茂旗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排斥性是造成牧民移民后经济收入少、政治参与度低、社会融入难、文化堕距大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适应困境,文章认为生态移民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牧区、牧业、牧民的特点,促进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乌静  
通过对达茂旗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排斥性是造成牧民移民后经济收入少、政治参与度低、社会融入难、文化堕距大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适应困境,文章认为生态移民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牧区、牧业、牧民的特点,促进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玉琼  
我国社会政策经历过一个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但排斥性是一以贯之的主基调。随着人类从工业社会逐步迈入后工业社会,基于差异承认与平等实现而形成的二维正义观登场。而现行社会政策既无法体现对差异的尊重,也无法保证平等实现,从而呈现出对正义的偏离。只有建立起包容性社会政策,尊重个体差异,同时保证多元主体享有共同福利的机会和水平,才能实现正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