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67)
2023(14893)
2022(12790)
2021(12456)
2020(10183)
2019(23757)
2018(23602)
2017(43944)
2016(24799)
2015(28136)
2014(28527)
2013(27517)
2012(25175)
2011(22548)
2010(22905)
2009(21035)
2008(20942)
2007(18589)
2006(16457)
2005(14741)
作者
(67931)
(56188)
(55919)
(53558)
(35975)
(27031)
(25579)
(21961)
(21571)
(20359)
(19143)
(18893)
(17843)
(17816)
(17466)
(17303)
(16772)
(16672)
(16187)
(15977)
(14197)
(13891)
(13381)
(12938)
(12697)
(12613)
(12611)
(12508)
(11303)
(11042)
学科
(89039)
经济(88849)
管理(74731)
(66393)
(58454)
企业(58454)
方法(40455)
(36004)
数学(32850)
数学方法(32437)
中国(29782)
教育(24265)
(24089)
(23716)
理论(22177)
(21946)
业经(21588)
(19447)
财务(19374)
财务管理(19319)
企业财务(18387)
地方(17250)
(16513)
(15122)
技术(14989)
农业(14938)
财政(14562)
(14315)
银行(14274)
环境(13931)
机构
大学(349583)
学院(341673)
管理(131556)
(128942)
经济(125780)
研究(114214)
理学(113395)
理学院(112075)
管理学(110159)
管理学院(109508)
中国(80617)
(75617)
(70237)
科学(68926)
(56687)
(53213)
师范(52862)
财经(52294)
(51678)
研究所(50918)
中心(50296)
北京(48674)
(47309)
(47280)
业大(46530)
师范大学(43297)
教育(41160)
(41050)
(41046)
经济学(39141)
基金
项目(225923)
科学(178650)
研究(174094)
基金(161441)
(137945)
国家(136649)
科学基金(117618)
社会(108526)
社会科(101853)
社会科学(101824)
(88434)
教育(86094)
基金项目(85001)
(75292)
自然(73760)
编号(73510)
自然科(71960)
自然科学(71945)
自然科学基金(70640)
资助(65798)
成果(63682)
课题(52790)
(51671)
重点(51129)
(47295)
(46891)
项目编号(45956)
教育部(45456)
(44926)
(43835)
期刊
(146110)
经济(146110)
研究(113343)
中国(76036)
教育(67464)
(59182)
学报(51298)
管理(48274)
科学(46534)
(42981)
大学(40538)
学学(36539)
技术(32116)
农业(29587)
财经(26789)
(26213)
金融(26213)
(22792)
经济研究(22285)
业经(21647)
图书(18636)
问题(18251)
职业(16712)
理论(16495)
(15913)
财会(15423)
科技(15243)
技术经济(15219)
会计(15142)
实践(15037)
共检索到518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熊进  林陈原野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炜光  任晓兰  
财政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社会科学,而财政社会学正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仅是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研究财政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探求公共财政发展规律的科学门类。财政社会学致力于通过对税收和预算制度变革的研究,探求推进现代国家的建构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为财政学研究开辟了新境界。从葛德雪、熊彼特到耶希特、兹尔坦,上个世纪后半期在美国的复兴,西方的财政社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学术探索,而我国古代的财政思想也与其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当代中国正在向"税收国家"和"财政国家"转型,政府养活人民的"财政幻觉"正在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引入财政社会学思维变得日益重要。经我国学者的努力,或许财政社会学的复兴之地正是在中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广  
2005年10月,第五届国际财政社会学研讨会将在德国埃尔福大学(Erfurt University)召开,按照研讨会征文通知的说法,财政社会学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忽略,现在是其被重新认识的时候了,并且各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财政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国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还知者寥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则几乎仍为空白。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财政社会学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史锦华  
财政社会学注重解释在不同财政体制下国家的政治形态和不同政治形态的国家在财政制度变迁中的社会变化,从而使财政制度成为理解和分析国家形态—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三维度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和基础。财政社会学强调"税收讨价还价—政治民主模式"的政治价值取向,并由此将税收国家与政治民主相对应。面对这种制度变迁路径下所产生的"中国困惑",财政社会学提出了税收制度改革和"国退民进"的解决方案。在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但同时需扬弃其现有理论中特定的话语特权和政治价值判断,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来构建未来中国的财政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娟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成为财政学的主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付敏杰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强调,注重财政的现代国家职能而非传统市场职能。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范畴,经济学只研究市场和市场视角下的政府,不研究国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财政研究从以市场为中心转向以国家为中心,意味着财政学要逐步从经济学主导转变为政治学主导,从市场中的补充性职能转向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职能,从而改变以往经济学视域的财政学"只研究政府、不研究国家"的状况。与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国内的研究相比,本文强调了财政职能的国家化,并对财政学的政治学转向提出了设想,即必须摆脱经济学传统下对于市场效率的过度关注,逐步转向新时代对于国家治理政治的决定性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坤研究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学科骨干力量合力撰写的《新中国财政学研究70年》,已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之一。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财政制度建设和新中国财政学发展70周年。70年来,在新中国的财政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蓉  黄洪  
行为财政学是行为经济学与财政学结合的产物,它借助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传统财政学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以使财政学更接近现实,更富解释力。行为财政学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全新的、尚待发掘的领域,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行为财政学的分析框架和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两方面,对国外行为财政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为进一步研究行为财政学提供了前进方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文杰  
当前在对社会主义财政学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进行研究中,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学科理论工具,另一种是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框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康  
一、对财政本质问题的分析研究:"社会集中分配论""社会集中分配论"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并力图在理论研讨和财政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财政学基础理论认识。最早是我在1998年发表的《从"国家分配论"到"社会集中分配论"》一文中,集中阐释了这一理论框架。文中总结梳理了"国家分配论"以及其余各种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如"共同需要论""社会再生产前提论""剩余价值分配论"的主要观点,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延杰  
如何使财政理论贴近现实,实现我国财政学与其他学科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从抽象型向具体系统化方向发展,是摆在我国财政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财政学研究对象是财政理论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财政学研究对象,才能明确财政理论研究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贺蕊莉  
在土地需求能力和供给成本的相互作用下,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于节节攀升的房价,土地性税收依赖于活跃的楼市交易。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行为中最具风险的行为是扩大拆迁规模、过度举债和滥用税收排斥,在维系租金型收入制度的同时,滥用公债型收入制度、损害税收型制度。应建立地方税体系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冲动,同时要限制城市拆迁规模、加强对地方政府约束、规范税收管理、加大公共住房建设力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邵学峰  王国兵  
我国部分高校出现的财务危机已成为制约其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种困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的原则与方向是:遵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精神;保持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原则;增加财政拨款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路径:一是适时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中介机构;二是保证高等教育的拨款规模;三是财政拨款对象应惠及更多民办高校及支出项目;四是调整财政拨款的支出项目及内容;五是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权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为系统回应日益迫近的智识挑战,对照真实世界而将体量庞大凌乱的财政知识抽丝剥茧地进行智识性整合至关紧要。本文由此建构的智识财政学框架以集体物品、财政偏好和财政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为支柱,通过融合偏好话语与共同体话语而将所有次级概念乃至整个研究体系自然牵出,从而可望获得宏大而不失精微的完整叙事能力,为所有公共财政问题的统一解释和公共财政学朝向一级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志勇  
本文认为,中国财政学的可能走向是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并提出了一个假说来描述中国财政学主流的演变情况,认为“双元财政论”和“国家财务独立论”只能适应转轨经济的需要,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只能是公共财政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