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0)
2023(6071)
2022(5122)
2021(5264)
2020(4361)
2019(10636)
2018(10301)
2017(19252)
2016(10411)
2015(11943)
2014(11995)
2013(11563)
2012(10509)
2011(9732)
2010(9911)
2009(9341)
2008(9206)
2007(7622)
2006(6754)
2005(6083)
作者
(28727)
(24271)
(24199)
(23055)
(15322)
(11617)
(11023)
(9512)
(9144)
(8755)
(8318)
(8017)
(7829)
(7802)
(7524)
(7284)
(7198)
(6924)
(6920)
(6893)
(6064)
(5979)
(5829)
(5635)
(5433)
(5410)
(5395)
(5190)
(4929)
(4736)
学科
(48920)
经济(48882)
管理(28575)
(27367)
方法(25101)
(22991)
企业(22991)
数学(22967)
数学方法(22453)
中国(12035)
(11937)
地方(10198)
(9783)
业经(8919)
(8575)
(8363)
贸易(8358)
(8070)
(7884)
理论(7667)
农业(7634)
(6386)
(6351)
金融(6349)
(5934)
环境(5927)
(5882)
技术(5701)
(5689)
财务(5658)
机构
大学(146987)
学院(145646)
(59804)
经济(58646)
管理(57427)
研究(50972)
理学(50260)
理学院(49654)
管理学(48386)
管理学院(48147)
中国(38412)
(31128)
科学(30308)
(26359)
(25396)
中心(23170)
研究所(23116)
(21769)
财经(21021)
业大(20250)
(20192)
(20178)
师范(20046)
北京(19806)
(19174)
(18496)
经济学(17891)
(16983)
农业(16828)
师范大学(16351)
基金
项目(99620)
科学(79008)
基金(73207)
研究(71757)
(64187)
国家(63692)
科学基金(54679)
社会(46107)
社会科(43631)
社会科学(43620)
基金项目(38045)
(37505)
自然(35806)
自然科(35028)
自然科学(35023)
教育(34722)
自然科学基金(34374)
(32594)
资助(30841)
编号(28887)
成果(23729)
重点(22916)
(22514)
(20680)
(20463)
课题(20227)
教育部(19620)
创新(19160)
国家社会(19080)
科研(18971)
期刊
(64141)
经济(64141)
研究(43400)
中国(29872)
学报(22219)
科学(22172)
管理(21749)
(20237)
(20071)
教育(18299)
大学(17523)
学学(16319)
技术(14201)
农业(13864)
(11747)
金融(11747)
经济研究(10984)
财经(10369)
业经(9730)
统计(9331)
(8939)
(8527)
(7901)
问题(7833)
决策(7641)
技术经济(7475)
(7365)
国际(7229)
(7201)
世界(7072)
共检索到218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曾向红  
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的特殊年份。回顾中亚地区的治理历程可发现,该地区的治理模式大体经历了规则治理为主到关系治理为主的演进。中亚国家独立后的优先任务在于学习并接受国际规范与规则,提升自身的国际生存能力,而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中亚国家间的互动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这种态势,导致中亚地区治理具有浓郁的规范治理的特征。而"9·11"事件后,尤其是当2003~2005年间"颜色革命"波及后苏联空间时,中亚国家意识到处理好与域外大国的关系极为重要,因其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政权生存,由此导致各国将实现对各种关系的大致平衡视为国家优先任务,这使中亚地区治理的关系治理特征凸显。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反映了参与中亚地区治理的行为体逐渐增多、地区治理议题日益繁杂、治理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等现实。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有多重影响,如中亚国家自主性得到显著提高,地区治理成效好坏参半,各国寻求关系平衡增大了大国主导中亚事务的难度,使中亚地区逐渐形成了后自由主义的地区秩序类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曾向红  
2021年是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在涉及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国家构建和社会转型历程这一庞大课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中亚地区的地区治理状况及其变迁是一个能带来诸多学理价值和政策启发的学术议程。空间重塑、治理实践、互动规则、象征政治四个方面是中亚地区治理及其变迁研究中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予以考察,大体能勾勒出中亚地区治理变迁的大致轮廓及由此衍生的地区秩序类型。不过,这几个维度是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骨架",而要描绘出其"血肉",还需要对其中的几个重点议题予以深入分析。这些议题包括中亚地区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动力、中亚地区秩序的特征及其变迁、中亚地区治理的主要领域及对地区秩序形成和维持的影响、各治理主体在中亚地区秩序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策略。对涉及中亚地区治理的四个维度和四个议题进行细致考察,有望能较为清晰完整地把握三十年来中亚地区的治理状况、变迁轨迹及其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郭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变化而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价值核心由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变迁,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变迁,价值目标从理想主义向现实性变迁。影响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变化,意识形态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文化与社会思潮,高校改革与个体心理因素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抓住以主导价值统领主体价值和主流价值;确定恰当的价值观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方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秦臻  
众包是本轮数字化浪潮中兴起的新型分散化组织方式。以数字平台作为关键技术基础,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众包模式,即发包企业以平台企业为中介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大众,或者平台企业自身作为发包方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广泛的个体化数字零工。众包模式促进了灵活雇佣的演进,在不同维度上深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相应的劳资矛盾治理面临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困境。众包模式内含着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和提高自由职业者的劳动自主性等积极因素,并成为我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脱贫以及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中,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在这种新型组织方式中的运动规律,发挥众包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推进相关灵活用工问题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永清  艾明江  
近三十年来,两岸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渐进的增量发展模式,依靠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流量变动,从而推动了两岸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存量增长。两岸增量发展模式强调相互平衡、相互影响以及系统的内外和谐,更强调从下到上、从局部到全局的突破,通过这种增量式发展模式,两岸关系将会最终实现质的转换。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威  刘爱  
IT治理作为一种保证IT能力获得的机制,对于电视媒体实现战略转型、保证业务高效运作以及创新商业模式至关重要。文章基于IT治理与制度理论研究了电视媒体IT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电视媒体所处制度环境中的强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和模仿性压力提升了信息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战略性角色,并使得电视媒体的IT治理模式呈现出从分权向集权的发展趋势。文章建立起了制度环境对IT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机理模型,并发现IT角色在其间扮演着中介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滕明君  张昱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贫困治理范式的实践。梳理建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贫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时期的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扶贫开发以及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发展成就,建党一百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需求治理再到情感治理,从救济扶贫到技术扶贫再到精神扶贫,从中找寻现实张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获得感,坚持建立获得感长效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莉  左停  唐丽霞  
本文基于150个村庄调查,对1978年到2008年间村庄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评判,分析了村庄农业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变迁。文章认为,变化的环境影响了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村民自身的行为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传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在东亚东南亚,后是在蒙古和中亚,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受到采用。东亚东南亚是告别强人政治的产物,蒙古和中亚五国是苏联解体的产物。如何克服政治生活中的暴力因素,发展经济,并在大国政治中保持自主,是这些国家特别是其中后发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文伯  王歌  宋钰  黄宸  吴余超  
为了促进公私合作模式的运用,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治理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显著增强。如何系统揭示治理机构的合作关系和演化进程,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公私合作政策文献划分为初步探索、战略调整、稳步提升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政策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和节点特征,考察其演化进程和机理。研究发现合作网络密度呈螺旋式上升,中心势下降,聚类系数逐渐提升,节点间平均距离先降后升,其演化历经"中心-边缘型、松散型、分散-耦合型"三个过程,呈现多元化、均衡化的发展趋势。在全面发展阶段,相邻子阶段治理机构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先升后降,公私合作政策步入渐进式的变迁过程。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皮天雷  
以诺思开创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呈现为路径依赖下的强制变迁的典型特征,约束条件下中国选择了一条渐进转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的变迁轨迹。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由于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并常锁定在低效率状态。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富博  
巴西在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巴西经济奇迹”,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一直被过度的通货膨胀所困扰,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为此,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反通胀计划,但大都失败了。本文简单地介绍与评价了巴西近十年来治理通货膨胀的做法,并进一步从中得出若干对我有用的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雅丹  
我国政府管理的重点是农村治理。社会治理的好坏取决于农村治理的好坏,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农村稳定。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方式应该进行变更,因为现有的治理方式妨碍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基层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农村治理,并且回顾了过去农村治理的方式,根据农村市场化趋向进行改革,呼吁变更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的行为方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军  
大学管理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德国大学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的时代变迁:传统上的国家和教授双元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集体决策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德国大学管理的变迁体现着时代对大学的要求,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其中体现着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的理念,这符合现代大学管理的精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