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9)
2023(10462)
2022(8835)
2021(7867)
2020(6295)
2019(14523)
2018(14144)
2017(26154)
2016(14393)
2015(16084)
2014(16291)
2013(16072)
2012(15599)
2011(14365)
2010(14640)
2009(13245)
2008(13029)
2007(11676)
2006(10762)
2005(10100)
作者
(43206)
(36200)
(35918)
(33886)
(23137)
(17386)
(16338)
(13937)
(13789)
(13221)
(12532)
(12397)
(11923)
(11615)
(11469)
(11205)
(10661)
(10644)
(10638)
(10500)
(9243)
(8865)
(8653)
(8561)
(8189)
(8123)
(8062)
(8034)
(7499)
(7223)
学科
(67628)
经济(67536)
管理(34128)
(33851)
地方(24084)
(23783)
企业(23783)
中国(22339)
方法(21378)
(21023)
数学(18703)
数学方法(18519)
(17363)
贸易(17347)
(16855)
业经(15637)
农业(14308)
(13599)
(13125)
(12962)
地方经济(12832)
(12273)
(12242)
金融(12237)
(11776)
(11381)
银行(11353)
(11177)
环境(11127)
技术(9628)
机构
学院(206840)
大学(206431)
(87998)
经济(86182)
研究(80449)
管理(73684)
理学(61829)
理学院(60974)
中国(60402)
管理学(60007)
管理学院(59590)
科学(48964)
(45708)
(41734)
(40119)
(39439)
(38765)
研究所(37628)
中心(36084)
业大(31365)
(31161)
师范(30820)
农业(30589)
财经(30352)
(29189)
北京(28389)
(27422)
经济学(27066)
(27058)
(26843)
基金
项目(135210)
科学(106001)
研究(100384)
基金(95798)
(84026)
国家(83267)
科学基金(69967)
社会(64602)
社会科(61232)
社会科学(61219)
(54385)
基金项目(50402)
(45343)
教育(44957)
自然(42709)
自然科(41620)
自然科学(41608)
自然科学基金(40865)
编号(40515)
资助(38469)
(35763)
成果(33530)
重点(31464)
课题(29788)
(29574)
发展(28791)
(28326)
(28084)
国家社会(26829)
创新(26368)
期刊
(108688)
经济(108688)
研究(67340)
中国(51544)
(37222)
学报(33563)
科学(30847)
(28701)
管理(28070)
教育(26707)
农业(25419)
大学(25408)
(23525)
金融(23525)
学学(23301)
业经(18841)
技术(17832)
经济研究(17256)
财经(14925)
问题(14619)
(13643)
(13031)
(12937)
图书(12684)
国际(11691)
资源(11343)
世界(11005)
技术经济(9900)
(9803)
论坛(9803)
共检索到340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麦挺  
笔者通过对江浙沪三地物质资本、知识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变化规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未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从产业层面上讲,江浙两地应该结合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禀赋特征,走较为平稳的、以中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径,上海则应当率先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路径,做服务和支撑区域内技术创新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其次,从企业层面上讲,应当实施企业链战略,加快跨地区的企业重组,以上海为龙头,在江浙两地建立一系列的扩展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最佳布局区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吉昌  李文杰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2省1市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第三产业贡献率和产业结构弹性模型分析,对比了3个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得出上海市在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劳动效率、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和服务业贡献率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服务业在劳动效率、发展速度和贡献率方面均高于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省的服务业产值比重没有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服务业发展规模虽然较大,但在服务业比重和劳动效率方面尚需努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希东  赵鸿婕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阐述了 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志新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产业同构现象和上海当前发展的机遇,借鉴城市带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的发展定位问题,得出结论:上海未来应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通过科教创新,从形象和功能上打造知识型、创新型的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其他城市共同和谐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敏  张成  张晓明  陈璐  汪淳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蕾  刘云啸  王晓光  
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协同发展,从分析港口间的关系这一视角探讨了港口的协同发展机制。鉴于小规模港口的数据不连续性,选取了上海港、连云港、宁波舟山港等9大主要港口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两两比较,定量地分析了上述港口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港口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港口组进一步检验发现,尽管在短期内有一少部分港口存在竞争关系,但从长期来看,港口间均为互补关系。这一结论打破了邻近港口间定为竞争关系这一传统观念,为促进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基于此,长江三角洲的港口可从港口企业定期会晤机制的建立、资本和业务层面的合作、港口联动平台的建立等方面展开合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车慈慧  彭庆环  
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格局,以及党中央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启动,给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该地区的各级政府正抓住机遇,与浦东开发联动,决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浪中乘胜前进。这给珠江三角洲第二轮的经济开放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如它们经济发展起点高,注意规划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执法,以及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控制资源,保护环境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卫东  彭俊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规模最大的经济区 ,上海市、江苏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八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六市都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土地总面积 996 87.5km2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 1998年全区人口 74 4 5 .6 9万人 ,GDP总量 12 70 1.39亿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 ,人口分布最密集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阐明了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 ,开发区建设数量最多 ,类型最齐全的地区 ,它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现代化园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郑魁浩  乔观民  刘键初  
本文运用区域分析法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南翼层次对宁波市发展进行定位 ,指出宁波市城市特色是港城 ,城市建设目标是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城市 ,并对宁波市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新哲,阎浩,何晓斌,史先虎  
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4个市及所辖74个县(市),土地面积10万km~2,人口7000万。在这块面积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产出了占全国14%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占16%的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也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4%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雄厚的产业实力、便捷的水陆交通、以及扼守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长江产业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兰  叶森  曾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人口产业密集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都市区之一,推进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浦东新区的视角,以集成电路(IC)产业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浦东的区域产业联动具有资金境外联系强而境内联系弱、跨国产业链联系密切而境内联系少、人才流入多于流失、技术合作伙伴多在本地和境外而与江浙合作少、产业联动制度环境总体较好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尊重企业的区域经济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平安  
沿海地区的巨大变化 ,与他们改革开放观念强 ,产业选择准 ,商品质量高 ,市场做得大 ,并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分不开的。我们内陆省份要有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只要能认真学习 ,转变观念 ,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