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9)
2023(7493)
2022(6583)
2021(6448)
2020(5492)
2019(13163)
2018(13198)
2017(23104)
2016(14233)
2015(16726)
2014(17426)
2013(16413)
2012(15548)
2011(14193)
2010(14459)
2009(13299)
2008(13409)
2007(12450)
2006(10632)
2005(9612)
作者
(39394)
(33019)
(32892)
(31651)
(20792)
(15919)
(15384)
(12959)
(12611)
(12015)
(11135)
(11101)
(10694)
(10509)
(10493)
(10470)
(10295)
(9731)
(9639)
(9510)
(8546)
(8390)
(7994)
(7736)
(7505)
(7468)
(7438)
(7372)
(6757)
(6699)
学科
(47516)
经济(47471)
管理(29023)
(27011)
方法(24899)
教育(23093)
(21568)
企业(21568)
数学(21358)
数学方法(21114)
中国(19716)
(14579)
(13812)
理论(12940)
(11704)
地方(10107)
业经(9339)
教学(8979)
农业(8946)
(8909)
贸易(8908)
(8603)
(8579)
(7802)
研究(7521)
(7470)
技术(6893)
(6772)
财务(6755)
财务管理(6733)
机构
大学(203058)
学院(193154)
研究(70690)
(68199)
经济(66333)
管理(64710)
理学(55283)
理学院(54447)
管理学(53059)
管理学院(52643)
中国(45451)
(45426)
科学(44276)
(38442)
师范(38213)
教育(36970)
(36370)
研究所(33277)
(33089)
(31719)
(31339)
中心(31336)
师范大学(31237)
北京(30203)
业大(29757)
农业(25788)
(25589)
财经(24893)
技术(24569)
(24484)
基金
项目(122949)
研究(96530)
科学(95585)
基金(82512)
(71408)
国家(70632)
科学基金(57747)
社会(56004)
教育(53550)
社会科(52517)
社会科学(52496)
(50009)
(44851)
编号(43062)
基金项目(42991)
成果(38987)
自然(35852)
自然科(34888)
自然科学(34876)
资助(34359)
自然科学基金(34234)
课题(33368)
重点(29783)
(28958)
(27725)
(27681)
大学(25872)
项目编号(25430)
(25184)
规划(25150)
期刊
(74830)
经济(74830)
研究(67672)
教育(61665)
中国(48525)
学报(33545)
(28874)
科学(28069)
大学(27074)
(25257)
学学(22698)
管理(20431)
技术(19962)
农业(19283)
职业(14229)
(12887)
金融(12887)
财经(12765)
图书(12657)
业经(12490)
(11112)
经济研究(11101)
(11049)
问题(10563)
(10302)
论坛(10302)
(10116)
书馆(9269)
图书馆(9269)
(9091)
共检索到301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林文庆作为南洋著名华侨学者、社会活动家,在多重文化认同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近代西方大学理念,构建了自己的大学教育模式。在私立厦门大学16年的校长任内,他坚持科学与国学并重的办学理念,竭力推动科学教育和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坚信教育救国,崇尚儒家价值观,倡导通识教育,促进了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学贯中西的校长和教育家,林文庆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车洪波  
现代新儒学是活跃于东南亚并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思潮,在我国也得到迅速的响应,本文对这一思潮的文化价值作了探讨,充分肯定了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为寻求解决“现世”问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指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根。文章最后指出:现代新儒学不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灵丹妙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谦和君子,大家风度,这是先生留给人们的印象;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这是每个与先生有过学术交流的人对他的评价。当代著名哲学家、儒学泰斗、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的身上有着一股浓烈醇厚的文化气息,通过他,你会深深地被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并情不自禁地为中华文化鼓掌。庞朴先生真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从1952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开始的。两年后,他毕业回到山东大学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庞朴认为,要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首先应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六生  王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从"高等教育弱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大国",但其文化发展并没有获得与其高教大国地位相称的发展。其实,重视大学的文化性,加强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内在要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敬良  梅海  
借鉴经济学分析方法,认为文化虽然其本身是静态的,但不同的文化内核之间却存在着动态博弈,以178个国家清廉指数作为样本构筑腐败与文化价值内涵之间的回归模型,并对博弈模型中的假设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结合我国实际,认为作为治理腐败的新路径,必须加强公民文化教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庚存  
青岛市在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的过程中 ,应建设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钱小龙  汪霞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能力与习惯。大学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大学所具有的不同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学科设置、教师组成以及管理模式等,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积累、碰撞、磨合而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逐渐演变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大学课程形态,开放教育资源理应具备丰富的大学文化元素,而开放教育资源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特色大学文化的有效作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现实情况表明,只有对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机构有所选择,充分彰显所蕴含大学文化元素的作用,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中国特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晶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中.金代教育的地位似乎显得颇为黯弱,人们很少把注意力投射到这个领域。大概是觉得金朝是女真人创立的政权,在教育方面无多建树吧。实则不然。金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立政权,但对文化教育甚为重视,几代有作为的君主,都大力兴办教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教育网络,而且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沈端民  
文章探讨了《儒林外史》的文化教育消费思想。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热情褒奖了一些人物慷慨捐资,积极促进文化教育消费以培养人才的磊落行为和高尚品质;并大力倡导:政府官员应敷陈大义,舍得把钱用在兴办文化教育这个根本大事上;社会名流应疏财仗义,心甘情愿倾家荡产为学生创建读书的场所;普通百姓应急公好义,尽其所能地帮助危困孩子求学等。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关松林  
日本早期的教育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圣德太子、中江藤树和贝原益轩为代表的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和教育思想的探索者通过宣传、解读和应用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按照中国儒家思想修正、完善自己的教育学说,成为日本早期的儒学教育家。他们不仅代表了日本早期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也为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大学文化是一个外延更宽的概念,我们讨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的关系,大学文化与大学课程的关系,并分析大学文化的特性,大学文化的建设与传统的形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龙桂杰  潘娜  
一、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Strengths)。1.区位优势。广西南邻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协作等国内外区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桑新民  
在大学教育中倡导和践行通识教育,是20世纪大学文化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文化人;大学通识教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创新学习文化中唤醒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应成为大师、大境、大士、大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失落的大学精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龚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把文化提上中国发展的重要日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情,教育要担起大责任。因为文化乃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应尽之责。一、如何理解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意义?我认为,在中国发展的今天,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使中国没有跟上十八、九世纪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也在很长的时间里桎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使得国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衣俊卿  
论点提示:现在讨论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澄明被遮蔽的本真的教育样态。大学教育应走出“工具化”的误区。应当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把大学的功能概括为文化启蒙和文化创新。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就应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的“文化校园”。不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方式,只增添些“文化调料”,并非真正的素质教育。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依法自主办学原则的法律化、高等学校的合并和资源重组、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办学定位等进入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