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0)
2023(8663)
2022(6881)
2021(6504)
2020(5067)
2019(11406)
2018(10790)
2017(20220)
2016(11139)
2015(12702)
2014(12479)
2013(11870)
2012(10804)
2011(10013)
2010(10502)
2009(10072)
2008(8842)
2007(8171)
2006(7513)
2005(6800)
作者
(29227)
(24842)
(23983)
(23128)
(15073)
(11790)
(11040)
(9569)
(9473)
(8603)
(8353)
(8180)
(7448)
(7436)
(7433)
(7322)
(7254)
(7097)
(6871)
(6836)
(6018)
(5932)
(5924)
(5857)
(5697)
(5652)
(5545)
(5152)
(5028)
(4918)
学科
(48348)
(46040)
经济(45999)
(35907)
农业(32479)
中国(24712)
(24486)
金融(24485)
(21941)
银行(21940)
管理(21475)
(21405)
业经(17121)
地方(15623)
(14651)
企业(14651)
(12880)
农业经济(12468)
方法(11426)
(11110)
中国金融(10867)
数学(10551)
数学方法(10430)
(9767)
(9373)
农村(9344)
发展(9176)
(9159)
(9065)
教育(8405)
机构
学院(150974)
大学(148240)
(63366)
经济(61745)
管理(54422)
研究(52151)
理学(46895)
理学院(46323)
中国(45825)
管理学(45443)
管理学院(45179)
(44321)
农业(33172)
(30783)
科学(29281)
业大(27440)
中心(27137)
(26740)
(24502)
(23818)
(23143)
师范(23025)
研究所(21988)
财经(21101)
农业大学(20203)
(19833)
(19301)
经济学(19022)
北京(19011)
(18681)
基金
项目(99679)
研究(80349)
科学(79621)
基金(70729)
(59409)
国家(58682)
社会(52694)
科学基金(51185)
社会科(49519)
社会科学(49506)
(41522)
基金项目(38149)
教育(36240)
编号(35158)
(33223)
自然(29154)
成果(28712)
自然科(28501)
自然科学(28500)
自然科学基金(27968)
(27413)
资助(26403)
课题(24456)
(23945)
(22098)
重点(22023)
国家社会(21546)
(21246)
(20943)
大学(20703)
期刊
(77239)
经济(77239)
(52407)
研究(49570)
中国(38925)
农业(35249)
(31702)
金融(31702)
教育(25396)
学报(20674)
科学(20293)
业经(19664)
大学(18792)
(17818)
学学(16520)
(15080)
农村(14408)
(14408)
农业经济(14323)
管理(13661)
问题(13089)
技术(11216)
财经(9900)
(9523)
世界(9141)
农村经济(9079)
经济问题(8801)
经济研究(8792)
社会(8639)
(8507)
共检索到241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秀兰  
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变革问题。面对城市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农村籍大学生总体上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但对自身适应状况的判断普遍偏低,并倾向于认同在城乡大学生之间存在障碍。面对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与对城市文化的不适,农村籍大学生通常采用文化固守、文化自杀、寻求补偿三种应对策略,但结果对于他们都是不利的。要真正走出二律背反的困境,农村籍大学生必须从被动"适应"城市文化转向主动"整合"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渔珽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迫于现实的压力返乡就业创业,但由于专业的不对接、农村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心理缺乏归属感,社会融入困难。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立健全农村支持系统、营造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培养返乡大学生社会融入的信心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桐  邬志辉  
基于调查数据探讨农村籍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系,发现城乡大学生间存在明显的交往区隔,这源自无意识所隐藏的内在判断,嵌在现实情景与主体的具体行动之中;隔离与边缘化策略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同化策略虽然能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强度,但需要承担更多情感负担与区隔压力。农村籍大学生应选择整合文化策略,以"和而不同"之姿从城乡文化中寻获永不枯竭的生命底气。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谢爱磊  洪岩璧  匡欢  白杰瑞  
从2013年起,笔者采用混合研究设计,对4所"985"高校近2000名学生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并抽取117名学生开展访谈。本文以大二和大三阶段两轮调查和访谈的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城乡不同背景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状况。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业成就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社会成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其家庭背景及相关的文化资本投资策略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家庭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状况如何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环境中的社会成就提出两条解释机制。本文回应了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结论,也丰富了既有教育社会学研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爱磊  白宜凡  
基于一项始于2013年且仍在进行的追踪调查,探讨进入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大学生特殊的社会体验(不少研究指出的“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可以重新加以概念化,即农村籍大学生的一种特殊主观建构——对自身社会能力的“低估”,可被纳入社会流动研究的视域考察。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能力的“自我低估”是他们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时不熟识新的地位文化的结果。由于自认为缺乏被认可的“知识”和“文化技能”,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及感到“不自信”,倾向于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由于否定自身的社交能力,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会倾向减少在非学业领域的探索。对农村籍大学生自卑现象的考察应着重结构分析。其意义在于,既可深入揭示其本质与社会成因,也为消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刻板印象并进而为他们增能赋权提供可能。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秀芝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就业空间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籍大学生回其生源地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认同度并不高。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现状,分析其中原因,探索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苹  魏海勇  马乔丹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兴起,农村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农村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风险、创新思维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国家和社会应调整户籍准入门槛,培育返乡创业氛围,完善保障体系,塑造大学生创业发展长线思维,有效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桂梅  马方圆  王晓英  
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本研究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就业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裴以明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大力主张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到农村去创业。这一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现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对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侯会丽  吴克明  邬婷  
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现象的实质是城乡高等教育需求差距扩大,根源在于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降低了高等教育经济收益,增加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但对高等教育非经济收益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经济收益更少,更偏好教育的经济收益以及承受教育投资风险能力更弱。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需求差距进一步扩大及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提高农村籍大学生比例的对策在于降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提高高等教育收益、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竞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春琳  薛勇  
坚持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深入探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两者相融合的保障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作为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创新等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而言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于兆国  
建立分阶段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就业选择与国家、社会、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就业道德是职业道德在择业就业行为中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就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基层就业,诚信就业,吃苦耐劳,实干敬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战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曹素云  王静  李红红  
东北抗联精神,是广大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的,勇士们矢志报国、坚韧不拔、不畏牺牲,为后人尤其是身处和平年代幸福生活中的当代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文章以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为着眼点,探讨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和方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石璐   陆威   林静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治世之道,从古至今不缺应和者,该书起于救时之弊,是当时治国的纲纪准则,具有救世之用。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维论作为社会主义品性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将礼义廉耻这一种内化于人并外放于物的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现代社会的新要求。文章从如何将四维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弘扬四维的当代意义入手,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