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9)
- 2023(12516)
- 2022(10955)
- 2021(10352)
- 2020(8806)
- 2019(20290)
- 2018(20190)
- 2017(38558)
- 2016(21474)
- 2015(23750)
- 2014(23686)
- 2013(23547)
- 2012(21373)
- 2011(19091)
- 2010(19055)
- 2009(17176)
- 2008(16601)
- 2007(14285)
- 2006(12195)
- 2005(10456)
- 学科
- 济(81038)
- 经济(80952)
- 管理(60304)
- 业(55641)
- 企(47003)
- 企业(47003)
- 方法(42241)
- 数学(36916)
- 数学方法(36327)
- 学(22451)
- 农(20427)
- 财(19461)
- 中国(19180)
- 业经(17203)
- 环境(15998)
- 地方(15812)
- 理论(14742)
- 和(14271)
- 农业(13750)
- 技术(13174)
- 务(13119)
- 财务(13050)
- 财务管理(13029)
- 贸(12974)
- 贸易(12966)
- 制(12922)
- 划(12635)
- 易(12591)
- 企业财务(12437)
- 银(11144)
- 机构
- 大学(299689)
- 学院(298275)
- 管理(117945)
- 济(109382)
- 经济(106867)
- 理学(103773)
- 理学院(102517)
- 管理学(100214)
- 研究(100085)
- 管理学院(99684)
- 中国(70898)
- 科学(68702)
- 京(63848)
- 农(55044)
- 所(51612)
- 业大(50911)
- 财(48516)
- 研究所(47874)
- 中心(44831)
- 农业(43531)
- 江(41962)
- 财经(39978)
- 北京(39876)
- 范(39511)
- 师范(39030)
- 院(36537)
- 经(36436)
- 州(34534)
- 技术(33063)
- 经济学(31773)
- 基金
- 项目(216738)
- 科学(169253)
- 基金(157165)
- 研究(150838)
- 家(139653)
- 国家(138570)
- 科学基金(118093)
- 社会(92382)
- 社会科(87495)
- 社会科学(87471)
- 省(85852)
- 基金项目(83968)
- 自然(81195)
- 自然科(79261)
- 自然科学(79242)
- 自然科学基金(77752)
- 划(72907)
- 教育(69424)
- 资助(65412)
- 编号(60045)
- 重点(48983)
- 成果(47682)
- 部(46332)
- 发(45310)
- 创(44800)
- 科研(42424)
- 计划(42063)
- 创新(41769)
- 课题(41680)
- 大学(39557)
- 期刊
- 济(112610)
- 经济(112610)
- 研究(79756)
- 学报(56847)
- 中国(52565)
- 科学(49600)
- 农(49179)
- 管理(41443)
- 大学(41290)
- 学学(39298)
- 财(35594)
- 农业(34613)
- 教育(31858)
- 技术(24893)
- 融(20395)
- 金融(20395)
- 业经(18670)
- 业(18424)
- 财经(18403)
- 经济研究(17661)
- 科技(16274)
- 业大(15603)
- 版(15548)
- 经(15540)
- 图书(15358)
- 问题(14525)
- 资源(14468)
- 林业(14270)
- 理论(14159)
- 技术经济(13990)
共检索到412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兰萍 黄璐琦 华永丽 陈美兰
文章回顾与总结了表型可塑性、生态型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了表型可塑性的表现形式,表型可塑性对环境的适应性,表型可塑性的遗传基础,表型可塑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生态型的产生,以及生态型的概念、生物学本质及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型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根据生物学的基本定律,表型变异=遗传变异+环境饰变,系统分析了化学型与表型可塑性和生态型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本质,指出表型可塑性、生态型及化学型形成的机制都是遗传变异与环境饰变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别是前者更关注环境饰变,而后二者则同时关注遗传变异与环境饰变的共同作用。最后,借鉴表型可塑性、生态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化学型的研究策略:首先,认为...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生态型 化学型 药用植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启鹏 郭志华 李春燕 马履一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的响应和消极的响应。可塑性不仅可以作为性状遗传,也可接受进化,但适应进化的前提条件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同时受可塑性代价和限制条件所局限,这些问题可通过先进的生物手段逐渐找到答案,并得到解决。其次,植物可塑性响应还受到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如光照(耐荫性)、营养、水分以及温度等,特别在全球大气变化的影响下,植物的可塑性响应能否反映这种变化值得去关注。同时,国内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大区域尺度上,更多的评价工作需要完善。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植物性状 非生物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邬荣领 胡建军 韩一凡 刘红霞
作为一组固生生物 ,树木具备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来适应在漫长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树木的许多生物学特性 ,如分枝习性与树冠结构 ,代表了树木的生长“蓝图”或基因型与其生长环境及历史的互作关系。遗传因子通过突变 ,染色体重组、基因重复 ,易位与互换等过程形成树木发育成固定的结构。早期形态学家已认识到 ,树木存着大量的形态与发育方面的重复 ,利用这些重复的分化 ,许多热带树种可以被划分成少数几组形态。类似的工作已用在温带树木的结构分析上。但是 ,尽管发展这样的一个分类机制是很容易的 ,然而实际的应用却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树木类别内 ,甚至在相同树种内 ,存在着巨大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林龙 李清河 徐军 薛海霞 江泽平
[目的]为研究沙埋对白刺形态、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的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对扦插白刺,进行0、5、10、15 cm沙埋处理,待生长季结束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1)株高、15 cm基径呈减小趋势,不定根长与不定根直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沙埋深度为0、5、10、15 cm时,植株的株高依次为62.82、55.90、52.38、49.24 cm,15 cm处基茎依次为2.79、2.48、2.39、2.07 mm,叶面积依次为477.81、214.38、247.90、112.91 cm~2,叶片数依次为700.2、334.40、344.00、216.2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浩然 徐明 于秀波 刘本彩
对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概念进行分析,认为适应性概念与表型可塑性概念既统一,但又存在差异;进一步探讨适应性的4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指出:适应性和可塑性能力应包含胁迫生境和非胁迫生境两层含义;表型可塑性的收益成本分析是理解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能力的基础;分析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与生物个体适合度的关系时,应注意反应范式指标的选取;表型最优化分析方法应当是适应性模拟的一个发展方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曲波 陈鲜 张婷 成清龙
表型可塑性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一些可塑性表型可以由亲代通过种子传递给子代,使子代预知亲代的环境信息,从而提高子代对该环境的适应性。种子萌发是植物建立种群的关键环节,也是入侵植物爆发的起点,而种子萌发期代间传递的可塑性表型表现如何还不清楚。以自花授粉的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为材料,收获不同养分处理亲代的种子,利用种子萌发袋模拟同质园试验,比较各亲代及子代种子萌发时相关指标在不同养分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当亲代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时,其子代各指标(除侧根长度外)均高于低养分条件;当亲代在低养分条件下生长时,其子代在低养分条件下的发芽势、子叶宽度、子叶厚度、幼苗高度反而高于生长在高养分条件下的子代,这表明亲代可以通过种子把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传递给子代,而子代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子叶长度、主根长度、侧根长度依然为高养分条件大于低养分条件。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表型都可以由亲代通过种子传递给子代,明确其亲代可代间传递的可塑性表型受环境条件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浩然 徐涛 贺伟 李建 张敖 阮燕晔 张立军 贺岩 崔震海 宋波
为确定玉米5大杂优群苞叶表型可塑性在异地引种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收集了我国玉米5大杂优群50份自交系,2014年在海南省三亚市、2015年在北京市和2017年在辽宁省铁岭市3种环境下测定各杂优群的自交系在不同环境的苞叶性状,计算苞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杂优群间苞叶长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ength, PHL)、宽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width, PHW)和层数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ayer number, PHN)的差异和杂优群内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环境和生长时期各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苞叶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在全部测定群体、旅大红骨和唐四平头群中PHL与PHW呈显著正相关,在瑞德群中PHL与PHN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血缘玉米种质的苞叶表型可塑性存在明显差异,PHL与PHW表现出协同调控的特点;旅大红骨群的苞叶长度和PB群的苞叶长度、宽度对环境不敏感,这2个性状异地引种时会保持稳定;兰卡斯特群PHL较大,且符合苞叶性状南长北短的要求,这类育种材料适合南北方异地引种;气象因子中平均温度和湿度在玉米生长前期差异较大,日照时间在玉米生长的前、中和后期都有一个差异较大的时段。因此,高温区适时早播,低温区适时晚播,有利于减少环境间的苞叶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丹 李江飞 李亚麒 颜廷雨 陈诗 许玉兰 蔡年辉
【目的】研究不同苗龄植物各性状间的异速生长能客观反映其生长关系随植物发育的变化,探究苗龄差异对云南松异速生长的影响及表型可塑性,为云南松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各苗龄云南松生物量和针叶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同苗龄云南松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均有显著差异,均随着苗龄的增长而增长,且在苗龄为2、3 a时有较高的变异度;在各苗龄器官与植株大小、地上生物量与根的异速生长分析中,均出现了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个体大小和苗龄同时影响异速生长斜率的变化趋势,其中叶受苗龄和个体大小的影响显著,斜率为递增趋势,而在苗龄为3 a时地上生物量与根的异速生长斜率最大,且显著大于1.0,表明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上;茎与根的异速生长关系呈比例稳定生长,异速生长轨迹未发生改变,发现不同苗龄苗木器官间存在趋同进化;由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发现,3年生苗木各器官间针叶的异速生长斜率最大,这时资源分配上向针叶倾斜;由针叶长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发现,4年生苗木显著小于2年生苗木和3年生苗木针叶长的生长速率,即2年生苗木、3年生苗木有较大的针叶长。【结论】2年生苗木和3年生苗木有较高的变异度,苗龄对茎与根的生长关系影响不显著,存在趋同进化;苗龄会对云南松根、茎、叶与植株大小,地上生物量与根,叶与根,茎及针叶长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叶生物量和针叶长较为敏感,在苗龄为3 a时有较大的叶生物量和针叶长,因而3年生云南松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
云南松 苗龄 异速生长关系 表型可塑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申文辉 郝海坤 彭玉华
以3年生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4个水分处理梯度,模拟研究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蚬木幼苗生长和形态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蚬木幼苗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地下部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蚬木幼苗地上部分形态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而地下部分根系先升高后降低,在中度胁迫处理条件下达到峰值;各组分生物量积累显著降低,其中,叶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更为敏感,变化的幅度最大,茎次之,根最小;干旱胁迫下,植株将更多的同化物分配到根系,根生物量比增加
关键词:
蚬木 生物量 干旱胁迫 表型可塑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秋 汤灵红 罗那那 吴燕峰
为了探讨一年草本琉苞菊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模拟降水增加试验,分析降水对琉苞菊的物候特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增加30%和50%使琉苞菊进入始花期和结实期的时间分别提前了2~4 d和2~3 d;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植株高度、分枝数和叶片数均表现为增加趋势(P<0.05);降水增加也导致植株繁殖产量及生物量的增加(P<0.05).这表明降水增加对琉苞菊生活史特征的可塑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一年生植物 可塑性 繁殖 生物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旭阳 戎梦迪 白珺 何晓青 谢响明 金一
测定了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无抗生素培养基和含4μg·mL~(-1)万古霉素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基于双变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与表型可塑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将14个时间点的显著位点按照-logP值由大到小排列,并筛选出现频率较高且-logP值较大的SNP位点.最终得到9个显著SNPs:位点738 836所在位置为非编码区;位点1 394 043和1 871 317所在基因编码假定蛋白;位点264 897所在基因与药物转运蛋白有关;位点382 501所在基因参与谷氨酸合成;位点2 535 773所在基因编码谷氨酸合酶亚基;位点615 798和1 842 166所在基因分别编码H~+反向转运蛋白亚基A和Ⅰ型限制修饰系统亚基;位点965 494所在基因编码双功能自溶素.双变量GWAS分析表明,表型可塑性与氨基酸合成、离子转运等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但与最低抑菌浓度没有直接关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志华 王荣 肖文发
研究不同光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中喜树和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幼苗通过提高自遮荫程度、增大叶悬挂角、增加根生物量比和减小比叶面积适应旷地环境,在旷地中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常绿阔叶树种四川大头茶幼苗没有表现出对旷地光环境的良好适应;2)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通过增加叶片数、提高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接受更多光能,相对于旷地和林下具有较快的高度生长,喜树幼苗比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具有更大的单叶面积、叶柄长度、总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增长率;3)在3—8月,喜树在林窗中的株高增加约35.3cm,约为四川大头茶(约6.6cm)的5.3倍,喜树在林窗中具有明显的光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高峰 申时才 张付斗 李天林 张玉华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入侵性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unth)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特征的可塑性,提高对该物种的预警能力和控制能力。【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模拟干旱和淹水条件,研究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单位存活能力的影响;通过温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低、中、高土壤水分和水深1 cm条件下,薇甘菊植株的表型可塑性。【结果】除节间和不定根外,土壤水分对薇甘菊其它营养繁殖体单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营养繁殖体单位在同等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12.5%时,薇甘菊地下营养繁殖体不定根+节点、不定根+根状茎+节点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它营养繁殖单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莹 董国华 杜焰玲 刘璞 康冰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继永 王文全 刘勇
通过设置不同毛白杨行距梯度,观测了不同毛白杨行距以及同一行距下的不同林地位置间作的甘草、桔梗、天南星3种耐荫性不同的药用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分析了3种药用植物的光合日进程和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不同药用植物对间作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为林区开展多种经营以及我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林药间作 药用植物 光合作用 毛白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