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5)
2023(6917)
2022(5927)
2021(5423)
2020(4755)
2019(10609)
2018(10346)
2017(20133)
2016(10840)
2015(12180)
2014(12301)
2013(12165)
2012(11269)
2011(10011)
2010(10321)
2009(9932)
2008(10333)
2007(9453)
2006(8402)
2005(8141)
作者
(31058)
(25826)
(25434)
(24600)
(16606)
(12274)
(11799)
(10060)
(9778)
(9311)
(8956)
(8822)
(8324)
(8311)
(8265)
(8189)
(7680)
(7552)
(7392)
(7275)
(6504)
(6382)
(6145)
(5884)
(5807)
(5801)
(5788)
(5711)
(5160)
(4933)
学科
管理(38170)
(37280)
经济(37199)
(34937)
(29778)
企业(29778)
(24476)
(21389)
银行(21244)
(19785)
(16242)
方法(16162)
(14433)
制度(14427)
(14322)
金融(14320)
数学(14143)
数学方法(14030)
中国(12597)
(11629)
(11179)
保险(11086)
业务(10705)
(10699)
财务(10682)
财务管理(10654)
体制(10471)
企业财务(10193)
业经(9217)
银行制(9088)
机构
大学(155467)
学院(150886)
(65166)
经济(63454)
管理(58768)
研究(50436)
中国(49977)
理学(48293)
理学院(47827)
管理学(47177)
管理学院(46877)
(39592)
(32786)
财经(29605)
(26879)
科学(25291)
(25195)
中心(24838)
(24617)
(24171)
银行(23490)
(22690)
财经大学(22381)
(21799)
经济学(21238)
北京(21060)
研究所(20894)
(19833)
(19559)
金融(19264)
基金
项目(92538)
科学(73648)
基金(69689)
研究(68903)
(59131)
国家(58673)
科学基金(51550)
社会(45471)
社会科(43138)
社会科学(43131)
基金项目(36056)
(34321)
自然(32741)
教育(32570)
自然科(31997)
自然科学(31988)
自然科学基金(31485)
资助(29241)
(29150)
编号(26969)
(24300)
成果(23134)
(22092)
重点(20687)
教育部(19765)
(19346)
课题(19248)
(19203)
国家社会(19170)
人文(18640)
期刊
(74113)
经济(74113)
研究(56964)
(37533)
金融(37533)
中国(37407)
(33434)
管理(23249)
(20540)
学报(20115)
科学(18940)
大学(16660)
财经(16108)
学学(15810)
教育(15546)
(13448)
农业(11621)
技术(11302)
经济研究(10709)
理论(9415)
业经(9396)
(9200)
问题(8796)
财会(8665)
实践(8452)
(8452)
会计(8005)
(7503)
国际(7468)
(6968)
共检索到254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胡晓云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杠杆效应使金融风险大幅升高,稍有不慎,可能对金融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90年以后,导致数亿美元亏损的交易事件就达十多起,有些甚至使金融机构最终倒闭。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立岩  张小磊  
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部分国企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损失惨重,其中既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著名企业,这对于刚刚涉足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讲是不小的打击。本文从代表性国企衍生品投资亏损重大案例着手,深入分析衍生品投资亏损过程。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包括行业周期失察、内部控制失效和外部监管缺位,而巨额损失主要来自于投机而不是套期保值。因此我国企业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还应当继续发展。本文从投资内容、企业内控、外部监管、行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赵旭  李浩  
本文使用2007~2011年半年度衍生品相关经营数据,对中国上市银行衍生品使用动机及其对银行风险、价值的影响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衍生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银行规模假说、监管与市场约束假说得到验证。使用外汇衍生品将降低市场和汇率风险,而使用利率衍生品反而增加银行风险。规模大的银行使用衍生品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暴露更多,具有风险管理意识的银行合理使用利率、汇率等衍生品能够降低银行利率、外汇风险等内生性风险,有利于银行价值提升,而外汇风险与银行价值呈内在互动因果关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丁洪  
最近,国内大型企业因参与衍生品期货交易失败,从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指出金融危机、投机行为、内部监管不力和合同陷阱是导致中信泰富套期保值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投资外汇衍生品交易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玄  
摩根大通巨亏事件,将场外衍生品交易与监管问题推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央对手方机制产生及发展的回顾,说明了该机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具有的重要意义。为防范场外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需要借助中央对手方机制加强监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文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2年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整体衍生品和不同类型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探究了衍生品对银行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衍生品和按合约类型划分的单一衍生品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从衍生品的信贷扩张效应视角阐述了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还表明,与事前风险相比,整体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事后风险的影响更大,而外汇衍生品则对事前与事后风险的作用趋同,同时从国内银行信贷结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监管、银行管理层需重新审视衍生品业务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肖飞  赵康乐  贺宏  
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和比例与日俱增,与之伴随的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银行样本,文章研究了金融衍生品持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会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将衍生品细分为货币类和利率类进行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不确定性高、国有银行属性均会弱化“金融衍生品-银行风险承担”的正相关性,而经济下行时则有所强化。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持有金融衍生品会通过放宽信贷标准、降低流动性创造水平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持有金融衍生品更多出于利益驱动考虑,而不是风险管理。研究不仅丰富了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文献,而且对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和监管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胡阳  李艺凡  王欣然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受到重创并陷入财务困境,给相关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角度,首先探讨了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积极意义以及该业务一旦转化为投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发生这种转化的关键原因是其内部控制失效。商业银行不应对正常套期保值的企业"惜贷",但必须对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贷款提高风险意识,一方面要严格监控贷款企业的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银行自身与衍生品交易企业贷款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三个方面。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凤元  
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将逐渐成为银行的主导业务之一。本文归纳和梳理了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目的,以及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关于衍生品导致银行风险增加的观点是有偏见的,希望能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军山  张锐豪  
基于2006-2014年间16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和bankscope等多个数据库,就金融衍生品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进行的考察,以及就货币环境与金融衍生品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交互效应进行的探讨。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品在总体样本上对于银行风险承担有明显的加剧作用;货币环境与银行风险承担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低利率环境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程度;高利率环境和低衍生品对冲规模的情况下,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程度较低;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会加大银行的盈利波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锦之  洪渊  
中航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增强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国有资产监管及风险控制的反思。我国企业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市场获取套期保值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交易立法进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强化外部监管,改进内控机制;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阳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衍生品市场风险备受关注,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多国监管机构和协会对衍生品风险的应急处置机制进行了完善。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应贵  
自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以来,银行衍生品交易重大损失案多有发生。本文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主线,兼论巴林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爱尔兰联合银行巴尔迪摩分行衍生品交易亏损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涉案交易人员的欺诈手法基础上,本文发现巨亏的原因不仅来自市场风险,更主要来自操作风险,对两种风险的联合监控方能治标又治本。本文最后提出了4条风险管理对策:(1)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研究,准确判断市场走势;(2)倡导诚实为本的企业文化,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3)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完善的交易确认、清算和结算制度;(4)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检验和调整计量模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凤芹  
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以我国236家银行为样本,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在有效控制样本选择偏误的前提下,检验了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承担,同时扩大了贷款规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戈建国  周继忠  
本文使用截尾回归模型和LOGIT模型,针对全球45个经济体436个商业银行从事的汇率、利率、权益、信用和商品等类别的衍生品,分析银行衍生品交易的决定因素,并对监管变量、其他未控制的国家层面的因素、银行盈利能力和财务结构变量、管理层变量等因素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和银行监管没有导致银行出现道德风险,而是促使银行更加积极地管理风险;总资产和ISDA成员身份对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个经济体在交易、投资和货币方面的市场化指数促进了该经济体衍生品交易的发展;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降低了银行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