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2)
2023(10528)
2022(8818)
2021(7991)
2020(6507)
2019(14549)
2018(14495)
2017(28113)
2016(14890)
2015(16999)
2014(17103)
2013(17380)
2012(16948)
2011(15888)
2010(16482)
2009(15598)
2008(15284)
2007(13770)
2006(12996)
2005(12339)
作者
(46481)
(38723)
(38584)
(36747)
(24684)
(18308)
(17669)
(14956)
(14841)
(13908)
(13421)
(12780)
(12710)
(12579)
(12027)
(11903)
(11365)
(11247)
(11107)
(10857)
(10150)
(9589)
(9403)
(8907)
(8872)
(8806)
(8608)
(8427)
(7896)
(7593)
学科
(90137)
经济(90065)
管理(38382)
(35149)
地方(27714)
中国(27208)
方法(26131)
(24495)
企业(24495)
数学(23045)
数学方法(22917)
(21586)
业经(17592)
地方经济(16887)
(16064)
(15465)
农业(14848)
(14600)
银行(14589)
(14467)
金融(14466)
(14325)
(13958)
贸易(13943)
(13775)
(13382)
环境(13334)
(13329)
(10847)
(10694)
机构
学院(233151)
大学(232003)
(109838)
经济(107607)
研究(90926)
管理(82276)
中国(70365)
理学(68308)
理学院(67416)
管理学(66476)
管理学院(66011)
科学(52480)
(50957)
(50209)
(47187)
研究所(42093)
中心(39487)
财经(38554)
(36707)
(36168)
经济学(35128)
(34645)
北京(33749)
(32835)
师范(32584)
(32443)
经济学院(31289)
(29689)
业大(29616)
财经大学(28182)
基金
项目(140050)
科学(109820)
研究(105873)
基金(99481)
(86161)
国家(85448)
科学基金(71377)
社会(68842)
社会科(65356)
社会科学(65343)
(54537)
基金项目(51647)
教育(46504)
(46112)
编号(42752)
自然(41983)
资助(40833)
自然科(40787)
自然科学(40775)
自然科学基金(39993)
(37902)
成果(36111)
重点(32354)
发展(31174)
课题(31144)
(30973)
(30711)
国家社会(28780)
(28270)
创新(26663)
期刊
(138940)
经济(138940)
研究(81967)
中国(50722)
(35080)
(34387)
管理(33007)
学报(31802)
科学(31409)
(28161)
金融(28161)
教育(24554)
大学(24176)
农业(23256)
经济研究(23235)
学学(22678)
业经(21748)
技术(20701)
财经(20101)
问题(18737)
(17519)
(15172)
国际(13634)
技术经济(13307)
商业(12325)
世界(12171)
经济问题(11771)
(11538)
资源(11534)
统计(11519)
共检索到384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林其屏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夏添  孙久文  林文贵  
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已趋于网络化、多极化特征,但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始终带有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烙印,这与我国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的交叉重叠有关系。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行政区经济"概念出发,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出现该现象的理论原因。同时,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探讨了学科的三大争论,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并举的,实践中的制度障碍、空间失衡和政策失灵都需要区域经济理论的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君德  舒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冰  张朝  龚征旗  章成帅  
省际交界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区域,而如何实现其有效发展又是最为关注的区域问题之一。以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基本范畴为出发点,及两者间发展关系变化的时间序列为主线,对我国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省际交界区发展是交织和渗透于行政区和经济区关系演化中,其经济滞后性发展本质上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难以调和的重要体现和必然结果。因此,应从管理体制、制度组织、行政区划等方面实现行政区和经济区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快速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春玲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但中原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竞争力差,要后来居上,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目前,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通过对我国发展空间变化的历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的组织形式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轮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过程,核心动力来自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空间重组过程的中心区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原经济区是其空间组织核心区域之一,目前虽有政策边缘地区之不利,但具有巨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建设对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及其相关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海龙  
我国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与依赖关系。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我国经济正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与之相对应,上层建筑方面也将经历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最终到区域治理的演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良  教授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经济、传统经济的否定 ,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兼容农业清洁生产等。生态城市、生态省建设同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实践中的拓展。本文指出 ,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在于加紧循环经济立法、发挥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民绿色生产和消费等。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熊曦  吴冬霞  曹姣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辛本禄  张秋惠  
东北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其中的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已经使行政区经济变成阻隔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看不见的墙”,这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等则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的。所以,东北要振兴,就必须转变观念,处理好政府这面“看不见的墙”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打破现行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权力结构体系,给予市场各种权力发挥的空间,从而创造出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制度和体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克瑜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周克瑜(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开发研究中心,上海)1概念及问题的提出1.1行政区、经济区的概念与区别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类型。行政区是指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青  
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有助于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志  徐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极度膨胀,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凸现。为了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当今世界的循环经济实践是在三个层次上展开的,包括企业内部、企业间和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要求放弃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发展模式。相应的物流模式也应该在传统经济中正向物流的基础上,补充旨在资源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实现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双向物流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志其  
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和高职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