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1)
2023(7949)
2022(6084)
2021(5954)
2020(4487)
2019(10111)
2018(9529)
2017(17374)
2016(9601)
2015(11232)
2014(10733)
2013(10032)
2012(9268)
2011(8604)
2010(8336)
2009(7687)
2008(7470)
2007(6349)
2006(5700)
2005(5278)
作者
(23653)
(19877)
(19778)
(19326)
(12663)
(9437)
(9012)
(7763)
(7693)
(6981)
(6890)
(6641)
(6461)
(6342)
(6261)
(6043)
(5984)
(5722)
(5706)
(5471)
(4982)
(4764)
(4695)
(4530)
(4516)
(4470)
(4389)
(4214)
(3946)
(3935)
学科
(38938)
经济(38904)
管理(23398)
(19832)
中国(16607)
(15202)
企业(15202)
方法(15109)
数学(13703)
数学方法(13634)
(11267)
(10166)
贸易(10159)
(10035)
业经(9219)
(8596)
(8096)
教育(8052)
农业(7021)
环境(6820)
(6655)
(6579)
银行(6579)
(6429)
(6403)
(5932)
金融(5931)
关系(5775)
(5693)
地方(5607)
机构
大学(134534)
学院(128515)
(60987)
经济(60088)
研究(51283)
管理(45341)
理学(38952)
中国(38631)
理学院(38465)
管理学(37955)
管理学院(37694)
(28999)
(26566)
科学(26376)
(24012)
研究所(21846)
中心(21718)
财经(21447)
经济学(20915)
(19972)
(19475)
师范(19391)
北京(19237)
(19001)
经济学院(18861)
(17200)
(16671)
财经大学(16234)
师范大学(15967)
研究中心(14927)
基金
项目(86233)
科学(69663)
研究(69202)
基金(63845)
(55025)
国家(54586)
社会(47233)
科学基金(46350)
社会科(44742)
社会科学(44730)
教育(33011)
基金项目(32160)
(30104)
(26940)
编号(26885)
自然(25393)
资助(25381)
自然科(24825)
自然科学(24817)
自然科学基金(24407)
成果(23785)
(21444)
国家社会(21000)
中国(20595)
重点(20183)
课题(20136)
(19526)
大学(19264)
教育部(19127)
(18554)
期刊
(65717)
经济(65717)
研究(47329)
中国(30498)
教育(24731)
(19242)
学报(17991)
科学(17651)
管理(17131)
(16877)
大学(15977)
学学(13479)
经济研究(12364)
农业(12329)
(12051)
金融(12051)
财经(11471)
(10177)
(10101)
世界(9404)
技术(9260)
业经(9025)
国际(8893)
问题(8844)
(7011)
图书(5960)
(5796)
社会(5733)
(5686)
论坛(5686)
共检索到202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金圣  
我国大学治理的行政化,集中体现在大学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治理文化等层面的行政主导特征。行政化的大学治理,背离了现代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属性及其内在激励机理,催生出大学的价值失范和权责、利益失衡问题。鉴于大学共同治理机制具有维系大学价值、权责与利益平衡的功能与优势,中国大学的治理转型似当以从行政主导走向多元共治为根本路径。实践中,这种治理转型有必要从大学治理生态的改造、政府-大学关系的重塑、党委重组与领导体制的更新、教授治学权的扩大以及大学治理文化建设等核心环节发力,以推动大学治理结构、治理过程与治理文化的优化,促成走向共同治理的大学治理转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云志  
"府管校办"是高职院校治理的一种模式,但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该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出现了政府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机制的缺位、高职院校治理机制的缺位、高职院校与相关治理主体权限界定的缺位以及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供给的缺位。为此,高职院校治理模式亟待创新,面向未来,可采用"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叶雯  贺世红  
随着教育信息化从1. 0时代进入2. 0时代,以信息化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教育善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存在政府角色缺失、高校自治能力弱、社会参与度不足、互联网运用水平偏低等问题。多元共治模式下,搭建大数据技术维度平台、政府顶层设计制度平台、学校自治基础平台、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平台才能实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善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成恩  常亮  
院系是履行大学核心职能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对我国大学院系治理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院系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欧美大学院系治理模式的考察和比较,着重探讨了美国大学共同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综合参考欧美院系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大学院系治理实际,提出了大学院系"协商共治"模式构想。在我国现有政策法规框架下,凝练提出了"党政共管、分工合作、教授治学、民主协商"的院系治理原则,重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下的院系治理结构与模式运行方式,初步构建了适于我国大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行政化是我国大学的痼疾,能否去行政化事关我国大学的未来。在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外在表现是行政级别化,但其根子却在于学术对于政治的依附以及行政对于学术的吸纳。我国大学行政化的本质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对于学术权力的压制,官僚文化和行政文化对于学术文化的强制;在行政级别的外壳下,我国大学真正缺失的是大学自治的制度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我国大学的行政化绝非政策的失误,而是政府有意为之和学术场域自我异化的结果。在我国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去行政化首先要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然后再通过制度设计将学术与政治、行政与学术进行合理区分与重构,以抑制大学里的官僚文化与行政文化,张扬学术权力,恢复大学尊严,最终让大学回归大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智民  康芳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奇  
通过对清末以来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脉络梳理与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缺乏大学治理理念支撑,以强制性变迁路径为主且缺乏一致目标,从而导致了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等问题。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本国实际和大学逻辑的大学治理结构,要求我们重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克服大学治理结构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并且注重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的适时转化。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奇峰  
根据多元共治的理论视角梳理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元主体责任,针对实验室安全多元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边界和职责、打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联合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路径,为营造安全有序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许洪波  张建文  
推进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打造湖南"三高四新"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现状,发现在现阶段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序运转。为破解上述难题,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论证各参与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责任关系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分别从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以及多元主体的合作方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许洪波  张建文  
推进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打造湖南"三高四新"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现状,发现在现阶段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序运转。为破解上述难题,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论证各参与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责任关系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分别从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以及多元主体的合作方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文飞  王英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彭阳红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在内涵上有重要区别。教授治学从属于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与基础,并且裹挟着强烈的价值诉求,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施教授治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静寰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和发展要求,具有学习力进而转化为创造力的人才成为决定国家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核心力量。基于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学生、学习)为本的教育质量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提出用"质量治理"统筹学情调查的新思路。以清华大学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CCSS)"的研究框架和实施过程,对如何提高学情研究水平,使学情调查超越具体工作局限,成为大学质量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提出具体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郝雅立  温志强  
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式,共享单车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共享单车的经济属性、科技属性、公共属性这三重属性的交织对共享单车的治理提出了大数据的工具支持、智能化的科技依赖和三方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机制要求。共享单车的治理需要管技结合,需要多主体合作、多能力匹配。为此,从政府、市场和用户三方主体出发,提出共享单车智能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许瑜  冯均科  
在社会共治成为国家治理新趋势的大环境下,民间审计能否也像国家审计一样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具体过程中以及如何参与,是一个有必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民间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命题论证出发,在对民间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目标进行设计后,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民间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民间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主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